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关羽为追随刘备,脱离曹营,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可谓侠肝义胆、彪炳千秋之举。但其“身在曹营心在汉”,在曹营中所过的五道无形之关,却更令人钦敬,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观看京剧《华容道》,不禁联想起“人情”对“执法”的巨大危害来。 赤壁襄兵,曹操大败,落荒逃至华容道,却被关羽挡住去路。关羽勇冠三军.骁剪善战,歼灭曹操及其18骑残兵败将犹如探囊取物,然而,面对曹操的苦苦衷求,关羽想起曾经得到的许多恩惠,将“不擒曹贼甘当军法”的军令状抛在脑后,私放曹操从容逃走,这是典型的“以情害法”。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的刘玄德为了称雄天下,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得诸葛孔明出山辅佐,历来为人称道。“三顾茅庐”确实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然而,我觉得更耐人寻味的,倒在“三顾茅庐”之后。刘备在请到孔明时,即欢喜不迭地赞道:“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而他的两位老弟关羽、张飞却不以为然。在诸葛亮上任之日,二人站在一旁翻白眼,瞧不起。当曹操派兵来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中拥有人才最多的当属西蜀刘备.论文臣,有言道“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而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都被刘备揽入庭下;论武将,当时“一吕二赵二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六员名将中,刘备兼得赵云、关羽、马超、张飞四将.所以,刘备文臣武将阵容豪华.但刘备为何只能守西蜀一隅,最终还被司马氏灭了?其中原因可能很多,但班子不团结怕是致命伤.  相似文献   

5.
曹操、刘备、孙权分别是魏、蜀、吴三国的开国君主。“三国之主各能用人”(《廿二史札记》卷七),对他们的用人作些比较,分析其异同,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概而论之,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有这样几个共同点:第一,重视人才,随时征简。曹操认为,人才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依靠力量,“自古  相似文献   

6.
正一部《三国演义》,白纸黑字记录着刘备一共哭过好几十次,让不少人都接受了一个观点,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书中经常写道,刘备一遇到麻烦事,一把泪,一顿哭。关羽、张飞一心疼哥哥,就站出来一顿冲杀,当然更少不了诸葛亮那句:主公勿忧,亮有一计。其实在正史上,曹操、孙权的江山大半也是哭出来的,并且这二位,比刘皇叔能哭多了。  相似文献   

7.
孔明向刘备进献"隆中对"欲三分天下时,有个总战略:北拒曹操、东连孙吴。想刘备此时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居无定所,挺孙权出头在赤壁与曹决战,乘曹、孙两人激战之机,"暂借"荆州也无不可。不过,刘备此时势单力薄,翅膀还不硬,只好给孙权说好话:这荆州只是暂借,得了西川便还。  相似文献   

8.
友善的力量     
东汉末年分三国,阴谋、阳谋,明争、暗斗,而当时刘备可以说是既无孙权的据有江东、国险而民富,也无曹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只徒有一个帝室之胄的虚名罢了。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由是感激,他六出祁山,东和孙吴,北拒曹操,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尽心尽力报答先帝,辅佐后主。因为刘备的善待,而使诸葛亮如此尽心尽责,死而后已地报答刘备。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的外交斗争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时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裂土而治的一个历史时期。此间,伴随着连绵不断、时急时缓的军事争夺,三方间的外交斗争也潮涨潮落、无有已时。毛泽东同志主张看三国“要看战争,看外交”(薄一波:《再忆毛泽东同志二三事》,1981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把外交斗争与军事争夺并重,这是深中肯綮的。本文谨对三国时期的外交斗争作一概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读《三国演义》到“关云长刮骨疗伤”和“治风疾神医身死”二回,感触很深。关羽忠勇非凡,毅力惊人,水淹七军之后,被曹仁的弓箭手射中毒箭。为了医治箭伤,纵然刀刮白骨,悉悉作响,也谈笑自若。相比之下,号称一代奸雄的曹孟德却是另一番情景。他头痛数年,痛苦不堪,当华佗提出要打开脑颅,取出“风涎”才能根除病痛时,曹操不禁大惊失色,责令将华佗打入牢狱。曹操拒绝治疗的结果是:病情加重,不久就一命归天。掩卷沉思,关羽为何不惧刮骨?因为他知道不刮骨就不能疗毒;曹操为何大惊失色,因为他认为打开因为他认为打开脑颅就是存心…  相似文献   

11.
<正>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赤壁之战落下帷幕。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深刻改变了当时天下群雄的力量对比格局。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加紧了力量调整和地盘争夺。作为此战最大的获益方,刘备自此告别了四处投靠的颠沛岁月,逐渐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开始朝着《隆中对》规划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迈进。入川成为此时刘备集团的阶段性目标,但在群狼环伺的汉末乱世中,其入川之路仍面临不小考验,需要诸多契机。  相似文献   

12.
借口的妙用     
曹操煮酒论英雄,讲了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不觉落地。为免曹操起疑心,刘备以“畏雷”为借口掩饰过去。这个借口起到了欺骗对方的妙用,解脱了困境。阿Q那一回耍流氓,摸了尼姑的秃头,还捏了一下她的脸蛋,遭到小尼姑的抗议。阿Q则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为借口。为自己的卑鄙行为推卸责任。这借口起到了自欺欺人的妙用。时下,借口在推卸责任上也依然很有妙用,尤其为官僚主义所钟爱。工作出了问题,不是检  相似文献   

13.
曹魏、东吴、蜀汉这三国之中,蜀汉往往更得读史者的青睐,牢牢占据三国的“C位”。蜀汉建立于221年,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世二帝,国祚43年。但蜀汉的历史篇章,早在214年刘备入川便已开启。蜀汉政权的主要范围在四川,刘备、关羽、诸葛亮、赵云、姜维等人的故事世代传颂,给四川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经过激烈角逐,不少诸候政权相继瓦解,退出历史舞台,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启了群星荟萃而又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在当时,若论称霸条件,刘备最为不利。曹操兵多将广,足智多谋,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势力最为强大;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从1906年13岁起始读《三国演义》,到1976年9月逝世前还以赞赏的口吻谈论曹操自学成才,毛泽东评读三国历史整整70年.他读三国历史持续的时间之长、评三国历史涉及的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仅就三国人物而言,经毛泽东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如曹魏集团的曹操父子、郭嘉、夏侯渊、刘晔等,刘备集团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孙吴集团的孙权、周瑜、吕蒙、陆逊等,司马氏集团的司马懿父子,其他军阀如董卓、吕布、袁绍、刘表等,几乎囊括了三国时期各实力集团的主要人物.一方面,毛泽东的点评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在切中要害的同时,往往又能发前人所未发,可谓把历史读活了.另一方面,毛泽东又并非就史论史,而是紧密联系实际,阐幽发微,以史为鉴,可谓把历史用活了.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及其政治、军事业绩,历来倍受称道。然而他在识人和用人方面,却被认为有重大失误。随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放,有关孔明“用人之误”的文章时常见诸报端,比如他“两度错用关羽”,结果走掉曹操、失去荆州;又如他“误用马谡”,导致街亭之败;还有他“无端怀疑魏延”,最后设遗计好歹要了这有功之臣的命。到头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因严重缺乏人才而亡于司马昭,等等。这些说法,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事实”,却并  相似文献   

17.
《党建文汇》2013,(10):61-61
姜子牙近80岁才离渭水而出山.后封侯拜相成就武王霸业!刘邦40岁的时候连兵马都没有.最后建立起大汉王朝!刘备在52岁的时候,仰头问苍天: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啊?最后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成吉思汗在40岁的时候被安达背叛,兵败如山倒,  相似文献   

18.
善小而为之     
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刘备,一生很是精彩,临死时还说了一句很精彩的话,是对自己的儿子说的,谓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的那位小名叫阿斗的儿子刘后主,对老子的这句话似乎并未听进去。此公庸人,大善做不来,小善也不做;大恶做不来,小恶也不多,偶有为之而已(比如宠幸奸官黄皓)。但后来还是亡了国,这就不去说他了。实践“善小而为之”的人,在刘备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倒是出了不少。但直到毛泽东为一个烧炭兵写了专文《为人民服务》时,一些无权无钱为“大善”而尽绵薄之力行“小善”的普通人,才在史册上有了自己的代表——张思…  相似文献   

19.
巴特尔,在蒙语中是“英雄”的意思,草原上的人崇拜英雄。 一千八百多年以前,当时的两位英雄,曹操和刘备在一起议论天下英雄,当谈到孙权时,曹操说他“靠父兄遗业,算不得英雄”。 出身本无可选择,正不知有多少人叹息自己没有出生于豪门。巧了,在锡林郭勒大草原,就出了一位不靠家庭,独立创业的英雄——廷·巴特尔。巴特尔的父亲,内蒙古军区原政委、自治区党委原第二书记,廷懋将军在谈到儿子巴特尔时说:“他留在了草原深处,正在用双手建设着自己的第二故乡。” 言语之中溢满自豪。  相似文献   

20.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李邦云杨修是三国时曹操手下一名主薄。公元219年被曹操杀害,时年34岁。当时曹操与夺取汉中后的刘备在斜谷界口一带相持不下。曹操欲进不能,欲退不舍,心中犹豫不定。一天恰好厨师来送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于是便以"鸡肋"为夜间号令。当时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