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加快黄河三角洲发展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其发展具有独特优势,而这些优势却又制约了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这就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发展的“条件悖论”,所以,在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过程中,必须打破这些“悖论”,才能真正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试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战略》分两大部分: 一、开发黄河三角洲的优势条件与约束系统。主要是根据现已掌握的一般材料,分桥三角洲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优势和不足。 二、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初探。是本文的主要部分。提出战略规划不仅要体现前景和目标,同时应展示达标的过程和步骤。并试图以“系统”的观点,提出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总体战略。然后从其系统结构、阶段部署和基本策略三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综合开发;分两步走的立体作战态势;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应把统筹城乡党建放到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总体布局中加以谋划和推进,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委、省政府把黄河三角洲开发确定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列入了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复批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黄河三角开发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今年两会期间,温家温总理在参加人大山东团审议时又一次指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对山东发展将起到带动作用。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为我们壮大区域经济,提升竞争实力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业资源开发中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激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事业中,取决于生态旅游投资企业的生态观念、收益预期和投资风险的评估等因素。通过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协作博弈模型,对政府与企业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和利益进行均衡博弈分析,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政企协作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提出了政府放松管制、政企分开管理、引导生态消费观念、建立健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优化开发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重要的城市,其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构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滨州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提出以下建议: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强力推进工业调整振兴;以打造鲁北商贸物流中心为支撑,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以生态循环模式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高效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努力解决资金瓶颈;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能重复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路子,必须走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技创新成为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措施,建设完善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能重复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路子,必须走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技创新成为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措施,建设完善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黄三角的开发建设力度,特别是在今年的两会上,与会代表提出了要把建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今后开发建设的目标,为黄三角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每名党员干部都要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件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强化党的建设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资源富集,区位优越,是一块具有独特发展优势和巨大开发价值的“龙口宝地”。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加快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这是黄河三角洲开发跨世纪工程面临的光荣任务。 一、战略目标 东营市成立以来,根据黄河三角洲资源条件和开发实际,借鉴国内外石油城市的发展道路,研究确定了“从石油勘探开发起步,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逐步建立面向国内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是我省的能源工业基地和农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尚未进行大规模综合开发的最后一块富庶宝地。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黄河三角洲的综合开发十分重视,一些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的重大建设项目开始列入国家和省的发展计划。当黄河三角洲开发已纳入计划的时间安排时,搞好其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由于黄河三角洲开发程度低,过去其两个主要产业——石油工业和农业,基本上是按照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呈分散布局形态的,这就不利于形成经济发展的聚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强文化产业意识,深层次开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做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项目为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做大孙子文化产业;重视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黄河三角洲文化影响力——这是深度挖掘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价值,整合文化资源,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促进黄河三角洲文化经济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地方政府需在基础设施、生态资源、旅游发展、社会保障等多项领域进行建设与完善,其职能主要包括:提供地方公共物品与服务,领导多元服务主体,协调区域内发展,维护区域内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5.
国外石油城的兴衰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田发展的潜力巨大,油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环境良好,在油区进行多元化开发的条件位居全国各油田之首。无沦采油业的发展如何,胜利油田的经济实力必须提高,在油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必须长期的存在,这是油区经济持续繁荣的必备条件,更是黄河三角洲经济腾飞的必备条件,而经济实力提高的关键是胜利油田能否确定正确的油区多元开发战略。 一、国内外矿业城市的多元经济发展与借鉴 国外许多矿业城市,有的得到了持续繁荣发展,有的出现停滞不前,有的存在长期萧条。决定一  相似文献   

16.
盐业和盐化工业是国家优先鼓励发展的产业。黄河三角洲发展盐业的条件极为优越,东营市已将盐业开发确定为主要开发的产业。而目前我市盐业的发展状况与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极不相称,我市大大小小20家盐厂,1989年年产量仅有10万吨。制约我市盐业开发的主要问题是开发资金紧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建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倡导建设生态文明"要从自觉转变生态观念和生活方式入手",即要从生态文化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入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自然是人类的根 ,是人类的栖息之所 ,人类要维持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持续存在与发展 ,就必须把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内涵要想使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存在发展的“极限” ,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节制自己的发展实践 ,约束人们对自然开发 ,向大自然索取的方式与限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开发自然 ,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 ,生活条件日益优越 ,但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空前严重的伤害 ,使人类自身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因此 ,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 ,我们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设法使人类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国家规划建设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即将走完10年的光辉历程;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事业,已胜利完成了第一个发展阶段的各项任务。 过去,鲜为人知的黄河三角洲已初步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巨大的资源优势、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已成为国内外社会经济学家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依托  相似文献   

20.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作出了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今年3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与全国人大山东团一起审议报告时,进一步强调,蓝色经济区建设对山东发展将起到带头作用。潍坊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骨干城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潍坊实际,加快组织推进,努力率先崛起,切实承担起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