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监狱作为我国司法程序的末端系统,具有改造教育罪犯、预防狱内又犯罪的双重职能。在对服刑人员管理过程中,监狱干警承担着搜集狱内情报的重要工作任务。但是,在完成狱内情报搜集过程中遇到许多困境,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监狱作为官方对犯罪的正式反应之一,在改造犯罪的同时,客观上又存在着各种不利于罪犯改造的因素。如何尽量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发挥监狱的改造功能,是我国当前监狱改革所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九)》的颁布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对监狱行刑产生影响,重刑观、万能观下监狱的被动承受,"犯罪化"下监狱的关押及改造受到考验,这些都会使监狱的风险增加。对此,适度增加监狱数量、推进高戒备度监狱建设、规范罪犯危险评估是监狱监管工作被动之下的出路;同时,监狱也需要发挥主动性,通过减刑、假释的合法、有效运作,构建罪犯再社会化体系来寻求罪犯改造工作"入"与"出"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吸食毒品的罪犯在监狱这个特殊改造的环境里 ,绝大部分都从主观上忽视对毒品心瘾继续戒除 ,无意中极大程度上放弃了监狱戒毒这大好机会 ,出狱后很快走上复吸与违法犯罪之路。因此 ,监狱应更主动更积极加强对吸毒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 ,要加强对吸食毒品罪犯犯罪心理的矫治 ;要科学认识毒品的危害 ;要充分发挥管理、劳动、教育、心理矫治的综合作用 ;加强罪犯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监狱领域中存在行刑主体与客体、改造主体与客体等基本范畴。监狱行刑主体是监狱及其民警,行刑客体是罪犯;改造主体是罪犯,改造客体是罪犯的犯罪思想和犯罪恶习。在行刑主客体与改造主客体这两对基本范畴之间,行刑主体与改造主体处于上、下两个不同层次,且行刑客体与改造主体是同一体,因此形成"二层次主客体联结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形势日益严峻,监狱在押涉毒犯明显增多,狱内涉毒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为及时发现狱内涉毒行为和改造涉毒犯,完善监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十分有必要在监狱管理专业开设毒品课程,并明确毒品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7.
由上海市犯罪改造研究所副所长、陈士涵副研究员撰写的《人格改造论》一书 ,近期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我国监狱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一个具有开拓性的、填补空白的探索。作者经过五年多的潜心研究 ,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监狱工作经验 ,终于使这个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 72万字的专著得以问世。书稿完成后 ,由上海市法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学、监狱学的专家组成的五人鉴定组对此进行了评审 ,一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者是以“犯罪的人格如何得到改造”为中心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不同于我国许多学者以“监狱如何…  相似文献   

8.
监狱民警是国家人民警察体制中的一个警种,依法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是刑法的执行者。监狱民警理应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真正成为犯罪人员的楷模,更好地帮助罪犯改造。研究监狱民警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关系到监狱刑罚执行与罪犯改造的成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监狱矫正实践看其与重新犯罪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监狱是一个国家法制、社会状况的窗口之一.监狱矫正对改造罪犯重新成为守法公民起主导作用,成功的监狱矫正有利于防止罪犯再次犯罪.近年来,我国重新犯罪率之所以升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监狱改造质量不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从监狱职能与矫正效果、矫正方法与重新犯罪、监狱生活与重返社会、法制建设与罪犯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利于提高监狱矫正效果,降低重新犯罪率.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秩序的稳定,惩罚改造罪犯,从根本上减少社会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监狱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所在。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职能,在监狱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到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三化共同作用于监狱工作,是新形势下培养守法公民,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构建和谐监狱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对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研究较多,但仍有许多新问题,例如对本罪"明知"和"既未遂"的认定尚无定论,大有讨论的必要。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以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为前提,而对于明知的要求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对于"应当知道"的理解,应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综合案件的各种证据进行推定;对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未遂形态认定,应充分利用相关刑法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既未遂形态竞合的情况下,应采用既遂吸收未遂的方法进行定罪处罚,但在量刑上应进行适当的修改、改善,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罪犯教育工作在我国罪犯改造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关于“罪犯教育”是否具有“惩罚性”,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教育改造对于罪犯而言,具有“强制性、痛苦性和不可选择性”,是教育改造具有“惩罚性”的表现。而惩罚从其本质意义上讲,具有报应和威慑的价值取向,而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具有善质性,目的不是为了让罪犯产生痛苦,而是使其发生改变,得到矫正,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3.
对刑法中"包庇"的整体性研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包庇"的主体、"包庇"的对象和"包庇"的行为。"包庇"的主体,从解释论的角度看,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可以包括被包庇者本人,从立法论的角度看,应当包括"单位"。"包庇"的对象,各个犯罪的要求有所不同,既可能是一般意义上"犯罪的人",也可能是特定的违法犯罪分子。"包庇"的行为,在具体罪名中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但都是以作为的方式帮助违法犯罪人逃避刑事处罚,既不同于"纵容",也有别于"知情不报"。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时代侦查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侦查途径来看,“从事到人”曾经是一种主要的侦查模式。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犯罪案件与作案人分处于虚拟与物理两大空间,计算机充当着犯罪“帮凶”的角色,因此侦查模式必然转变为“事———机———人”模式。这种新型模式不仅适用于网络犯罪的侦查,对部分传统犯罪的侦查亦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违法犯罪,影响社会女性的整体形象,影响到社会的道德风尚,尤其影响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其特点:1、犯罪类型多与家庭问题有关;2、犯罪动机较多集中在家庭矛盾与冲突;3、犯罪场所多为家庭及家庭周边环境;4、犯罪过程多经历了从受害人到犯罪人的“恶逆变”。  相似文献   

16.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中的“犯罪分子”是指有事实或证据表明正在实施或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包括实行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决犯。成为本罪主体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质条件是有查禁犯罪活动的职责。对于后者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行为人所在的国家机关(或组织)对该犯罪活动具有职能管辖权力,其次是行为人在所在的国家机关(组织)具有查禁犯罪的具体或特定的职权,最后,行为人正在履行查禁的职权之中。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是行为犯,应以妨碍了国家对“犯罪分子”追诉活动为既遂,具体判断标准应结合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与对象的具体情况分三种情形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犯罪与青少年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迅速发展的同时 ,计算机及其网络犯罪现象也正在急剧增加。计算机犯罪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全以及文化道德等构成严重威胁。计算机犯罪的表现、特点及危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犯罪实施人主要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应未雨绸缪 ,从法制、道德、技术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减少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危害 ,使高新技术能真正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8.
昆明市“两抢”案件不断上升,对社会危害较大。作案主体基本上是无业人员,团伙作案突出。缺乏有效防范流动人口作案机制及社会防控存在疏漏是“两抢”案件多发的原因。对策:1.抓好流动人口问题;2.发挥公安机关主力军作用;3.发挥社会各方力量。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近几年楚雄州破获的刑事案件和抓获的违法犯罪人员分析 ,外来流动人员违法犯罪问题呈逐年增多之势。要降低或减少其案发率 ,就必须加强流动人口犯罪防范体系的建设 ,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 ,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齐抓共管 ,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概念的多维思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社区矫正的概念,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行刑说、救助监督说、处遇说、混合说、教育说等。这些概念,均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社区矫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国的社区矫正应是广义的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人员置于社区矫正机构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再社会化的活动。在这里,社区矫正是一个“社区制裁”的性质,而不是单纯的“社区刑罚”,它只对其中一部分矫正对象(罪犯)具有社区刑罚性质。社区矫正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手段。其工作内容是对矫正对象的执行刑罚、监督管理、矫正教育、危机干预、社会救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