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本身、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与规律问题有深刻的认知,并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演变发展与各个构成部分的演变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价值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实困境、基本范畴、历史实践和价值指向上具有高度的逻辑关联,这种逻辑关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出现实困境,需要正确认识世界历史的整体演变发展和部分演变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并呈现"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和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同志有关"中国道路"的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时段的历史中不断反思、总结方凝集而成的。从大历史的尺度角度着眼,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的价值都应兼具两个历史向度。其一为历史的可证明性,即经由历史证明了其正确性;其二为现实的可回应性,即该理论能够回应其"身后"的现实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同志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的博弈,"中国建设"道路的考量,这些思想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探索实践的终极目标。在民族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资本与理性合力揭开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序幕,使人类步入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社会。但随着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愈发囿于资本逻辑的内生性矛盾,并已达到其世界历史效能的极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为人类现代化探索实践的最新成果,开创了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全新模式,在主体、动力、价值和目标方面为全球现代化实践作出了新的历史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资本逻辑主导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地位,使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现代化属性不断向纵深延展,为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恩格斯在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的同时,又肯定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现在,恩格斯这两个说法经常被人分别引用和传扬,说明接受的人越来越多,但对其中所深含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之间的哲学联系,也就是唯物史观是如何说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则往往不是语焉不详,便是歧见丛生。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大致经历了最初探索、基础奠定、正式形成和全面深化四个阶段,不断取得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成就。追寻理论渊源,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现实的人"的阐述,为正确认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提供了独特的视域。以"现实的人"为切入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自然制约性""历史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架构之下,逐渐实现了"目的性与规律性""价值性与历史性""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问题应对与总体布局"的统一,是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艰辛探索的中国发展道路历史。在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范式,坚定地选择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从而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奠定了现实根基。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探索,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认同,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时代延伸。历史和实践表明,现代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每一步飞跃都强化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不断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向更深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客观上要求历史规律既植根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又超然于历史实际进程之外,贯彻自身的必然性、重复性和预测性。历史规律本质上不过是一个民族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沿着贯穿历史运动过程始末的合乎因果必然性的线性逻辑规定(历史规律的表现形式)做出历史选择或者纠正偏差的客观反映,并通过历史实际进程螺旋式上升运动表现出来。党和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把积极创新精神贯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贯穿改革开放时代的线性进步逻辑)中,不仅体现出道路自信,而且也是通过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而在现实的历史中生成的"社会"概念,已成为考察唯物史观的崭新视角."现实社会"是马克思的早期"社会"概念及其原则的具体落实和实现.通过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并对"社会"进行现实性、实证性和具体性考察,马克思发现并阐明了"现实社会"的"两大起点":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逻辑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的历史起点.唯物史观体现了"社会"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理论视野下,探讨中国道路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即中国道路产生的历史前提、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形态、中国道路的历史使命和深化拓展、中国道路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中国道路研究中还存在几对重大关系,即中国道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现代化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前后的道路、坚持中国道路和排除各种干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处理好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国道路研究中必须关注的。进一步深化中国道路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8,(1)
中国道路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不是封闭僵化的道路,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的希望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过程中,为中国道路嵌入了生态维度。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契合与会通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与价值诉求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实现社会文明的转型升级;化解现代化发展与生态非此即彼的困境、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与智慧;促进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史国史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专门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党史国史记录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觉醒到不断实现的社会发展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开创了发展道路;学习党史国史,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昭示出人类解放的可能性道路,对现代德育目标具有启示意义:一是在世界历史的宽广视域中把握现代德育目标,包括现代德育目标需要有世界历史向度、德育研究者要在世界范围内借鉴德育研究成果;二是从唯物史观高度把握现代德育目标,包括构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多层次德育目标体系、确立德育目标不可跨越人的发展形态;三是德育目标要兼顾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双重身份,培养走向世界历史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性教育,取得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重要学习和借鉴价值的"四个统一"经验: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始终保持革命本色,使党性与阶级性相统一;在革命前途教育上,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尤其是中国社会的特殊规律,坚持"走历史必由之路",使得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在党的根本宗旨教育上,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以民为师,以"人民解放"为己任,使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在改造世界教育上,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不仅"昂首望天",而且"眼睛向下",使党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属于哲学范畴,阐明了关于近代以来人类社会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维柯和黑格尔等人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唯物史观提供了世界性视野,并推动唯物史观发展为世界性哲学,从而实现了其对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资本批判为现实内容,以“人的自由和发展”为理论旨归,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历史逻辑出发,全面、深入地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性的建构和矛盾,阐述了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现代化的主要表现。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批判和建构不仅是我们当前认识“时代之变”的思想基础,也是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和现实路标。  相似文献   

15.
从现代化的视域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全面深化了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的实质是实现现代化,科学发展观通过突围发展"困境"进而指明了现代化的真正出路。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过程也是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过程,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真正超越,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发展观"。从实践形态讲,科学发展观不断拓展和完善的正是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或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社会发展观和理想社会模式,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对传统小康社会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小康社会思想符合唯物史观,从小康社会的科学向度分析,它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的逻辑演进,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小康社会的价值向度分析,小康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再次上升为理论,始终观照人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思想的逻辑进程表明,这一思想由初创到发展和完善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体现,其全面建成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方法论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共同构成完整的唯物史观理论。长期以来,人们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关系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研究唯物史观方法论。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唯物史观发展历程看,唯物史观方法论内容主要包括现实逻辑框架论、历史辩证分析论、历史动力推进论、历史主体创造论和历史标准评价论,形成了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加强唯物史观方法论探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和当代现实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崛起的理论解读存在诸多模式,主要表现为新自由主义理论模式、西方中心主义理论模式、中国历史独特性理论模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世界历史语境出发,阐发中国道路的普遍人类历史意义,是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这既能辨识和批判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理论,打破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话语霸权,又有助于建构有"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从而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了无产阶级理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作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为无产阶级的崇高社会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理论指南。这一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根据唯物史观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必须加强理想教育,进一步形成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20.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蕴含着双重阐释结构:就表层结构言之,是对《〈流亡者文献〉三、四、五》尤其是对《〈流亡者文献〉五》(《论俄国的社会问题》)的继续检视和完善;就深层结构言之,是在新世界历史条件下对西欧革命与俄国革命道路上的重大隐忧与殷切期望所展开的具有深厚历史感的批判性分析。该跋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阐释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针对革命隐忧与期望,俄国民粹主义,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俄国村社的存亡,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走向与历史条件的关系等问题,展示了富有历史远见的先进认识,是在批判俄国民粹主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成为人们认识以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为典型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窗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发展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