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存在工作满意度低、个人情绪衰竭等职业倦怠。通过界定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内涵,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通过构建心理契约互动模式,设计合理的激励制度,重视对辅导员心理契约的引导,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感和归属感。构建高校与辅导员职业发展意愿和需求相适应的多重职业生涯发展阶梯,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受到国家、学校的重视。然而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并不能完全留住辅导员的“心”,多数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均出现了工作积极性下降、换岗、离职等现象。鉴于此,本文将西方心理契约理论引入到辅导员管理领域,欲从这个新的视角分析辅导员职业忠诚度下降的原因。并通过论证运用心理契约理论的可行性,来着重探讨在学校与辅导员之间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路径,从而达到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受到国家、学校的重视。然而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并不能完全留住辅导员的"心",多数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均出现了工作积极性下降、换岗、离职等现象。鉴于此,本文将西方心理契约理论引入到辅导员管理领域,欲从这个新的视角分析辅导员职业忠诚度下降的原因。并通过论证运用心理契约理论的可行性,来着重探讨在学校与辅导员之间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路径,从而达到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补正启事     
<正>本刊2014年第23期84页刊登的《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应对》一文(作者张名艳),系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心理契约违背对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和情绪耗竭的影响研究"(2014SJB334)阶段性研究成果。特此补正。  相似文献   

5.
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因工作的繁琐和复杂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以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为工具,从内因出发,通过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原因,提出激发职业兴趣、提升职业能力,兑现职业价值三种策略,通过激活辅导员内在驱动力,实现自我预防,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等内在要素,测量这些要素有益于管理者开发员工潜能,提升工作绩效。面对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充当着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角色,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同时他们也肩负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一定程度上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把心理资本理论运用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测量辅导员心理资本指标,开掘辅导员积极心理资本,可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自我职业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基于学校、辅导员团体、辅导员个体、学生四个层面,文章提出,从物质型、情感型、发展型、规范型、公正型五个维度构建研究型大学辅导员心理契约结构与内容。针对辅导员激励遇到的困境,通过心理契约视角进行破解。要把好研究型大学的辅导员招聘入口关,防止心理契约破裂;创新研究型大学学生工作体系,促进辅导员与学校事业同发展;引导辅导员心理契约公开,深化情感交流、维护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为核心,深入探究职业倦怠对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影响,探求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为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幸福感建立理论依据,以全面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是一个工作范畴逐渐规范、专业内涵逐渐丰富、社会认同逐渐增强的过程,也是一个辅导员职业共同体构建的过程。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存在职业领域宽广但专业学科分散、理论涵盖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构建系统的"高校辅导员"学科、设立"高校辅导员"专业硕士学位、建立"高校辅导员"荣誉机制、制定"高校辅导员"独立职称体系来破解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困境,进一步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中辅导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日常工作的繁杂且全天候对学生关注的工作要求使得辅导员群体更易产生职业倦怠。本研究基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的调研,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通过从国家、社会、高校、辅导员个人等层面出发提出解决策略及建议,以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心理契约作为教师和学校之间对彼此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规定的内隐性契约,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特点及构建心理契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心理契约的特点。研究认为,构建基于和谐的心理契约的动态激励机制,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建立和健全教师心理契约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试析如何引导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既有个体主动的倦怠状态,也有被动的承受。在被动与主动之间,由于生活的困境、信心的弱化与枯竭、职业要求与自我理想的矛盾、付出与回报的困惑、从业意义的缺失等多方的干扰,使辅导员职业倦怠被动与主动状态间的转化具有隐蔽性、不稳定性等特征。因此,要引导辅导员重塑职业的价值,重建对工作意义的认知,走出“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3.
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决定行为方式,对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有直接影响。文章以人格特质为切入点对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不仅为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也为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培训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减少职业倦怠,提高辅导员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态的巨大变化,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面临着体制上的困境、专业背景复杂和职业发展前景迷茫的困境。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外部的支持和辅导员自身的努力。外部支持包括厘清辅导员职责边界、重视学生工作,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自身努力包括努力构建辅导员专业知识体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15.
实行高校辅导员校内职级制既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缓解其职业倦怠感、促进其职业发展、提升其职业素养,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在需求,是内容型激励理论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具体适用,其关键因素包括全员激励(涵盖所有辅导员)、全程激励(贯穿辅导员整个职业生涯)、全素激励(综合多种激励因素)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更是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方向,但受制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研究拟通过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模型,分析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素质特征,建立系统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体系,探索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激励失效的原因,力图在借鉴西方心理契约经验运用的基础上,指出心理契约对辅导员激励的作用,促使辅导员从一个注重个人需要的理性“经济人”向真正具有感情归属感和组织认同感的“自我实现人”转变,探索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激励模型构建。  相似文献   

18.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执行者。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赖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辅导员队伍。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繁重而复杂,辅导员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本文从辅导员倦怠的现象入手,分析了辅导员倦怠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实行高校辅导员校内职级制既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缓解其职业倦怠感、促进其职业发展、提升其职业素养,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在需求,是内容型激励理论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具体适用,其关键因素包括全员激励(涵盖所有辅导员)、全程激励(贯穿辅导员整个职业生涯)、全素激励(综合多种激励因素)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高校具有开展知识管理的天然基础与独特优势。高校辅导员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自身建设中实施知识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其职业能力,促进其实现专家化,同时还能有效帮助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将知识管理理论实践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注重做好其顶层设计,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技术平台,打造专属高效能"知识库",积极推动辅导员工作领域中的隐性知识分享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