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中村成为我国严峻的社会治理问题。城中村改造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其本质在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博弈,进而达成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在"元治理"的视阈下,以当前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为现实依托,基于"一核多元"的分析框架,着重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政府在我国城中村改造协同治理中作为规则制定者、过程协调者、监督把关者、关键裁决者、人文关怀者的五个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我国各地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拆迁改造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难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重庆市涪陵区的实践,就城中村拆迁改造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一、城中村拆迁改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城中村改造的政府主导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法的行为,因此有必要予以改变。这是规范城市政府行为的需要,也是保护村集体和农民的财产权、维护村集体利益的平衡、实现我国耕地保护目标的需要。我们应当建立以村集体和农民自主为主导的改造模式,理顺村集体、政府和其他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集体土地管理制度、集体公共物品供给制度、集体土地和房屋征用征收制度,集体土地和房屋市场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4.
黄卫湘 《传承》2009,(22):164-165
城中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凸现的一个社会现象,城中村的改造与发展是推进城市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广西柳州市城中村改造实践为例,探究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凸现的一个社会现象,城中村的改造与发展是推进城市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广西柳州市城中村改造实践为例,探究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改造中的博弈关系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政府、城中村村民和开发商利益博弈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他们都有自己的战略权衡,如政府是否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村民是否支持改造、开发商是否介入开发改造等。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合作和整合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推进城中村改造进程,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梳理城中村生成及存在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城中村改制与改造的实践逻辑,是让已经污名化的、具有类贫民窟特点的城中村,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的必由之路。城中村改造,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大规模的推倒重建都值得反思。树立综合性与渐进式的改造理念,建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良性互动机制,是成功改造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龙康生  甘立  姚艳辉 《公安研究》2012,(1):56-59,65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各地全面启动城中村拆迁改造工程,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给治安管理工作带来压力。公安机关应针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从建立多渠道排查化解城中村改造不安定因素调解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机关配合相关部门合力处置城中村改造不安定因素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妥善处置城中村改造所引发的治安问题,维护好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江晓双 《前沿》2012,(18):72-74
在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因其所涉及区域环境和利益主体的不同呈现出多样性.纵观国内对于“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研究,较多的是从改造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经济管理、城市规划、空间形态等角度进行研究,较少有学者从法律层面探讨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本文立足法理分析角度,对“城中村”改造模式进行深层次剖析,为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产物且具有普遍性,并与现代城市文明形成强烈反差。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城中村”综合改造已成为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日渐紧迫的艰巨任务,并直接影响到中部崛起的进程。中部地区“城中村”综合改造有着一些共同的历史背景和相似的社会条件,也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和矛盾。加快“城中村”综合改造意义深远,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论“城中村”改造的产权障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中村”作为我国目前城市迅速扩张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原因是集体所有的产权制度。因此,这一产权制度亦成为我们目前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使“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资产清核与明晰产权来克服这一障碍。  相似文献   

12.
袁春芗  郑林 《前沿》2008,(6):143-145
对城中村改遣问题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化,已经从最初的规划层面、空间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城中村的改造是一种政府行为,但也有其理论的基础。本文试图从理论的层面探讨城中村,对在城中村的形成、改遣及改遣中出现的问题所用到的理论方法进行认识和归纳,以便能更好地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探讨     
《政协天地》2012,(10):56
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说到底就是把农村改造成城市、把农民转变成城市居民,其根本点在于如何在城中村改造实施的过程中,让利于民、造福于民,把城改的过程变成富民惠民的过程,真正让农民富裕进城。未央区作为西安市的行政新区,在由传统的城郊区向城市中心区转变时,区委、区政府计划用四  相似文献   

14.
杨豪中  王劲 《求索》2011,(1):57-59
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市民生活的基本场所,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会空间隔离现象,由此引发的阶层差异扩大,住房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本文将城中村改造与消除居住空间隔离问题相结合进行研究,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融入不同阶层混合居住的模式,以向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适用住房为改造目标,是城中村城市化发展的可行方式,也是城中村社会更新的有机途径。  相似文献   

15.
卓亦言 《创造》2010,(11):50-51
城中村改造仅仅实现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满意"的目标,是很不够的,必须加上那些租住城中村的实际住民的满意,才是顾及社会各方面权益和涵盖到城镇化发展未来的有远见和有包容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由多种功能构成的有机体,为居民提供居住、交通、生产、商业、休闲等社会环境。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由于城市住房资源配置失衡而引发的社会阶层差异扩大和居住空间隔离分化现象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和谐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本文通过将城中村改造与建设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结合研究,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引入不同阶层混合居住的社区模式,以向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适用住房为改造目标,是城中村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方式,也是城中村社会有机更新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三改一拆,是指浙江省政府决定自2013年至2015年在该省深入开展的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三年行动。通过三年努力,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违法建筑拆除大见成效。违法建筑行为得到全面遏制。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城市化:问题困境中的悖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各地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现实“瓶颈”,而以集体资产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内容的股份公司制改革被认为是当前解决“城中村”问题的良方。然而,由于“城中村”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整体制度环境的不完善,这种制度选择,尚不足以完成“城中村”城市化的使命,其改革的路径仍需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关照。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改造存在改造难度大、管理难度大、普遍受益难度大等问题。对城中村的改造,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模式来实现经济管理体制、社会文化、政治政策以及物质形态空间的完善。要从城中村物质形态空间方面考虑,根据城中村的区位、类型以及区域规划的要求,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20.
甬政办发[2012]3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2011年是我市三江片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突破和收获之年。一年来,城中村改造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圆满完成征地拆迁、安置房建设与安置、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改造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