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过渡期。基于数量和质量双重维度,采用趋势外推法预测未来经济增长潜力,未来十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呈现明显下降态势,而经济增长质量潜力则出现显著上升趋势。“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包括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导向、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为集中体现、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最终目的、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十四五”时期的战略重点是更加有力的创新驱动、更加优化的经济结构、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更加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变革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规划立足于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需要基于现代化新格局研判其新要求,在规划引领层面要求深化新发展理念;在规划导向上要求以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人的现代化发展;规划主线则要求围绕现代化展开,做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关注的重点任务应涵盖培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健全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及推进生态现代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在现代化发展路径上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3.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a period of chang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and new kinetic energies, and is facing a big change that has not occurred in a century. The “14th Five-Year Plan” will link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with the opening of a new journey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new pattern of modernization to assess its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planning guidance level requires deepening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n the planning guidance requir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people's lives as the cor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oder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main lines of planning call for modernization,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modern economic system and modernizing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Accordingly, the key task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should include fostering new impetus for modern development, improving the modern market system, develop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mproving the modern mechanism for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the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e path of modernization.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关系到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及中长期发展。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的“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重点主题,要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战略目标,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核心内容,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工作主线,把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作为关键抓手,把高水准的市场经济作为制度保障。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在于工业领域的现代化、创新领域的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和区域发展领域的现代化。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政策取向,在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对外开放、产业链现代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High-quality planning for the 14th Five-Year Plan has a bearing on China's future modernization and mediu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key theme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oriented to the modernization strategy should take realizing the people's satisfaction of their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s the strategic goal;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as the core conten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the main line; the cultivation of new driving forc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cheif measure; and a high standard market economy a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The key area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r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 modernization of the innovation sector,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14th Five-Year Plan should tak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s its policy orientation; and make greater strides in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cro-economy, meso-economy, micro-economy; the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s and modernization of infrastructure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相似文献   

6.
苏州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实践的经济驱动型现代化,本质上要求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以经济现代化驱动全面现代化。苏州的实践主要体现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一体化的步伐,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经济驱动社会民生,共同构建和谐社会。苏州实践的经济驱动型现代化是对后发现代化理论的深化与发展,对于当前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经济的现代化是后发现代化的基石;后发国家的政府要在制度供给上起主导作用;经济现代化要与社会民生建设协调共进,协同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已经成为我国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将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最新公布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四个特征:人口老龄化省际差异大、未来会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以及“未富先老”等。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社会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发展。“十四五”期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放大”其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缩小”负面效应,实行一揽子政策,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增加全社会劳动力供给以及挖掘人口“二次红利”、通过不同渠道养老资金的统筹安排促进全社会资本形成以及通过拉动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进一步向高级阶段的发展,一个以休闲为基础的社会消费趋势即将出现,一个大众化的休闲时代正在到来。天津市政府提出:应“充分发挥山、河、湖、海、泉资源齐备和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港口城市特点,深度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把天津建设成为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最具吸引力的休闲旅游中心城市之一。”该战略对促进天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想在“十一五”时期将天津建成“北方休闲旅游中心城市”,就应以战略创新为突破口, 确立相应的战略目标和政策体系,促进天津旅游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努力做到"八个着力":着力创新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流人才队伍;着力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着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发挥改革的强大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浙江在以往跨越式发展中形成的诸多制度经验,不仅是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制度基础,而且对于全国乃至形成更具普遍价值的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们包括但不限于:率先启动并深化拓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形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制度体系;鼓励基层有序创新民主治理体制机制,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建立完善与浙江高水平发展相适应的法治体系;主动适应现代治理新场景,全面转变治理理念,积极引入数字技术,构建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新形态;联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机制,率先形成绿色、集约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新体系;高标准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形成公平有效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高水平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枫桥经验”推陈出新,“三治融合”全面开展,形成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浙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治理机制,建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实施“山海协作”机制,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体系;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形成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叶,民族主义思潮已发展成当时中国诸多社会思潮中最有号召力且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思潮。它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文化选择,与近代中国法制变革互为表里,并制约着传统法制的现代化变革。守旧救国思潮并不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代表其主流的是变革救国思潮。就发展大势而言,守旧救国思潮不断低落,日趋穷途末路,变革救国思潮日益高涨,不断加速推动着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然要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经验,利用点、带、网三种经济空间格局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国际发展环境受到的约束增强,国内人口、资源环境也发生深刻改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立足新形势的需要从优化发展路径动力转换、加强特殊类型区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与构建更加科学的区域政策体系等多个方面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工业反哺农业的不断发展、深入,农村面貌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农民人均收入在不断地增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然而“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首先是要解决权利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建立保护农民私权利的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陕西提出了"陕南循环发展"的战略要求,安康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把建设"美好安康"作为发展目标,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陕南循环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循环发展和建设美好安康需要有科学的制度机制来保障,其中干部考核机制建设是基础。要把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与安康循环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新阶段 ,都对青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为青年的成长成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 ,动员和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建功立业 ,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做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深入研究经济结构理论,掌握经济结构演变的规律。我国系统研究经济结构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研究经济结构既要研究生产关系结构,也要研究生产力结构,要在它们的协调统一中深化对经济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的认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和盲目追求高速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还应深入研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三者的关系,应深入探索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和途径。当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根据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来确定合理的增长速度,应把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国情及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运筹帷幄,推进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接轨。具体表现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施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推进对外文化教育的交流;逐步实现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文化品位的长远大计;是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是要消除乡村,而是要振兴乡村。乡村振兴既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又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扎实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要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关注、回应和解答新时代“三农”问题。农村关涉共同富裕的基本面,要努力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解决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和人才供给等难题,优化农村创富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农业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柱,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发展难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是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群体,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解决运行管理、集体产权和发展动力等难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解决“三农”发展难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能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这是基于对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清醒认识、着眼全局确定的重要战略导向。只有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