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1.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战略的制定实施凸显了民生取向特点,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亦与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紧密结合,但出现了发展中新的民生问题。党中央面对新的民生问题,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及实践中实现了若干重大转变,采取了若干重大举措,使民生问题的改善得到了实质性提升。党中央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决策与实践,主要受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变化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受制于演进中的不同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前几年,中央已向全国发出了总动员令: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在本世纪末打赢这场消除贫困的“世纪之战”,“绝不能把贫困问题留到下个世纪”。从江西省的情况来看,截至1997年底,尚有149万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而且目前所剩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偏远山区,贫困程度较深的部分,要实现在本世纪末的脱贫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是贫困地区解决群众温饱的当务之急当前江西省因缺粮致穷的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58%左右,这部分人大多处于耕地资源少,粮食单产水平低的山区、库区。解…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邓小平关于"人的问题"思想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丽雅 《求实》2005,3(8):14-16
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虽然邓小平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但关于人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视角和内容,其包括(一)尊重人,对人民大众权利予以关怀;(二)为了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三)依靠人,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四)塑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这些关于人的问题的丰富的论述,实际上便是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曾丽雅 《求实》2006,2(7):73-76
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对社会主义时期精神文化的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中国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从除旧布新到“双百”方针的提出,后又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拨乱反正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在多个方面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当代中国精神文化建设在总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第二,在建构体系上,始终保持民族性特色。第三,在导向作用上,始终重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四,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几个阶段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国情及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运筹帷幄,推进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接轨。具体表现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施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推进对外文化教育的交流;逐步实现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具有以下特点:在发展目标上,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转变;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了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这些特点,是由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所致,是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略论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有着丰富的"利用外资"的对外开放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付诸了实践。因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里,中国并非完全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有过多次对外经济技术引进。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无疑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方针政策的制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曾有过几次下放经济管理权的改革尝试,但均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中国"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是不成功的。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初始阶段,受历史条件所限,中共领导人不可能认识到经济运行中的某些深层次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还不具备超越苏联模式框架的实践基础,但这种探索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