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台湾校园“霸凌”案例惊动台湾教育体系,甚至整个台湾社会,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到台湾当局都纷纷宣示将“反霸凌”作为校园的重点工作。台湾校园发生了怎样的“霸凌”事件?为什么台湾校园的“霸凌”现象如此严重?如何才能预防这些严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陈忠纯 《台声》2022,(24):38-40
<正>近日台湾多家出版社新编小学教科书被退回重编,理由是“未按要求将台湾史放入东亚史脉络”,这与3年前由民进党当局主导的重编台湾高中历史课本事由如出一辙。历史记忆混淆、国家认同扭曲、“失根的一代”……岛内台湾教育业者对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现状忧心忡忡。台湾地区现行的历史教材在形塑民众国族认同中正经历怎样的变化?新时期对台工作如何有针对性地纠偏台湾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混乱?希望读者从本文中得到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1,(7):39-40
最近台湾发生几起有关“认同”的争论,包括“台语文”事件及两岸几位学者对台湾民意结构趋势不统反独的忧虑等。这些争论如果回到源头,还是两组老问题,第一组问题是,台湾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台湾人是什么人?第二组问题是,台湾人如何建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4.
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教育改革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一、关于“教材”向“学材”转换的定位思考我们已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课本称为“教材”的。什么是教材?能不能说课本加教法等于教材呢?我看不好反对。我们当教师的就是依据课本进行教学,课本就是我们教学的材料,因此,把课本称之为教材我们已经习惯了。今天,当我们强调确立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这种习惯要改变,要转变思维定式。课本既然可以成为教师的“教材”,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学生的“学材”呢?既然学生是主…  相似文献   

5.
香港问题是按照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的。从香港回归前夕开始,人们就在议论“一国两制”和台湾命运。香港顺利回归以后,一切运作良好,人们的议论就更多了。他们在问:“一国两制”既然有适合于香港的“香港模式”,是不是也会有适合台湾的“台湾模式”呢?台湾当局说,香港是香港,台湾不是香港,“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台湾绝不接受“一国两制”。这一类话,说了又说,真不知已说了多少遍了。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香港实行的“一国两制”已严重构成对台湾的“压力”和“威胁”了。那么,“一国两制”究竟适不适用…  相似文献   

6.
陈嘉欣 《台声》2023,(3):109-110
<正>“你为什么想来台湾念书啊?”“嗯……想出来看看,扩大和这个世界的接触面吧!”在台湾待久了,很多陆生大概不加思索,就能条件反射地解释“为什么要来台湾”这个问题。我来到台湾,好奇台湾长什么样子,于是开始旅行。大一的时候去台东鹿野,我在那里和一个伯伯种菜、钓鱼,帮他煮饭,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7.
毕松 《台声》2002,(2):1-1
台湾当局领导人在上台之初曾经口口声声要让台湾百姓“放心”,并作出了“不会宣布台独”等承诺。这说明,台湾当局领导人心里明白,广大台湾民众希望安定、希望和平,反对“台独”,担心推行“台独”分裂路线会挑起两岸关系紧张甚至冲突。然而,一年多来,台湾当局领导人是怎样遵守当初的“承诺”的?又是如何让台湾百姓“放心”的呢?最近,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在海外“台独”组织“台湾人公共事务委员会”(FAPA)的大会上公开宣布,他已批准在台湾居民的护照上加注英文“台湾”字样,并且声称这是给FAPA“最好的礼物”。此言一出,舆论…  相似文献   

8.
近日,台湾前行政部门负责人郝柏村投书岛内媒体,质疑目前台湾中小学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部分内容暗含“台湾、中国,一边一国”,“台湾不是中国人”概念,误导了青年学子的国家认同,呼吁马英九当局全面修订中小学史地课本。郝柏村此言一出,引发岛内各界强烈反响,再度将修订台湾教科书这一敏感话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9.
刘建林 《台声》2013,(2):44-44
在台湾台南市,有一座香火盛旺的庙叫永华宫,有一条笔直宽阔的路叫永华路。滚滚历史长河湮没多少事,悠悠千年尘埃埋没多少人,“永华”却镌刻在一座庙、一条路上,至今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被人们纪念、传颂。这庙、这路,显然因人得名。不由得让人要问,“永华”何许人也?从台湾史料看,“永华”是最先在台湾推行大陆教育科举制度、享有“郑氏诸葛”美誉的陈永华。  相似文献   

10.
一起媒体并购案,就涉及台湾的“国家安全”、“威胁台湾民主”?实在太夸张,太政治化,不仅是恐吓收购者,也是在恐吓台湾民众。  相似文献   

11.
兰文 《两岸关系》2008,(3):31-32
近一段时间以来,台湾各界一再引用日本学者大前研一“M型社会”的用语形容台湾贫富悬殊加剧,以及中产阶级不复存在的事实。那么,台湾到底是不是M型社会?如果是,那台湾的“M型社会”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12.
盛九元 《两岸关系》2009,(10):43-44
“莫拉克”台风财台湾经济的影响“正负并存” “莫拉克”,英文名Morakot,来源于泰国,在泰国语中的意思是“雷天使”。此次“莫拉克”台风给台湾带来严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3.
一、多角度设问。在课前,围绕问题,精心设计系列性提问,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例如关于“一国两制”问题,既是热点问题,又是课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复习这一知识点时,我结合课本知识设计了十个问题:(1)什么是“一国两制”方针?(2)提出“一国两制”方针的根据有哪些?为什么说实行“一国两制”方针是切实可行的?(3)“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台湾当局提出的“一国两府”有什么区别?(4)“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和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5)实行“一国两制”方针为什么不会…  相似文献   

14.
李立 《台声》2008,(9):40-41
最近一段时期,台湾油电价格调涨、股市下跌、通货膨胀严重等等,台湾经济持续低迷,未见“马上好”。这一切都考验着马英九当局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那么,台湾经济的现状怎样?台湾当局应采取何种因应之道提振经济?本文试就此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杨远 《台声》2011,(11):49-49
常有人问我,你家乡是台湾的啊?当我笑笑点头时,他们会“哦”一声,说:“还有亲人在吗?”我会用力地点点头。是啊,“血浓于水”的亲情怎么能割舍得开呢?  相似文献   

16.
尽管去年11月英国《经济学人》发表文章认为台湾在春节前后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爆发,但台湾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一直是各界讨论与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台湾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发生何种金融危机?      “汇率衍生性金融危机”可能性不大 何为金融危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与解读。一般来讲,可分为“汇率衍生性金融危机”与“内生性金融危机”。 “汇率衍生性金融危机”一般表现为:一国或地区贸易赤字增大,外汇储备不足,外债巨大,金融机构坏账比率严重偏高,本国货币在国际投机者操纵下出现大幅贬值,外资迅速撤走,企…  相似文献   

17.
张敏 《台声》2002,(7):11-12
日前,笔者再次遇到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俊次博士,故人重逢,分外高兴。他依然爽朗而健谈,依然心系两岸,为两岸交流而奔走。郭俊次先生是台南县人,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经常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有什么不对呢?这有什么不好呢?”有时还要豪迈地加上一句:“我是中国人,我骄傲!”当台湾岛内一些“台独”分子混淆是非,否认一个中国原则时,郭先生站出来公开表示:“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港澳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有什么不对呢?这对台湾有什么…  相似文献   

18.
《统一论坛》2008,(2):6-6
美国有线新闻网记者:您多次说过,中国绝不容忍台湾“独立”,很快台湾地区将举行选举和公投,如果公投当中的议案被通过,也就是说选民通过选票认为应该以“台湾”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的话,中国政府是否会认为这等同于事实上的“台独”宣言?是否会采取行动来制止这一做法?另外,现在陈水扁即将下台,您认为是否您和未来台湾新的领导人进行对话会出现更为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刘聪玲 《台声》2011,(7):38-38
在我新浪的微博上,前一阵子忽然加入了一个大牌粉丝:台湾李国修。 这一惊非同小可,国修老师什么时候也开始“围脖”了?怎么会看到我的呢?最有趣的是,我刚刚写了一篇名日“‘台湾莫里哀’李国修”的文章,还没来得及告诉他呢。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互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积累的过程。经验证明,“信心建立措施”就是有助于积累互信的一种有益的举措。 前些年台湾热衷于“信心互信措施”的讨论,祖国大陆反应十分冷淡,那时在陈水扁主政之下,极力推行“法理台独”,两岸怎么可能谈论“互信”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