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秦汉以前“夜郎国……其民皆椎髻、耕田”。《史记·西南夷列传》还将这种现夷“椎髻”之俗与西夷“编发、随畜迁徙” 之俗区别开来。《论衡·率性》也说:南越国王赵佗“习越人之俗,椎髻箕居,好之若性”。(晋)《三国志》也说:  相似文献   

2.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北伐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大事件,学者累有论撰。笔者不揣翦陋,拟就秦始皇北伐匈奴的时间、规模、失策以及司马迁记述的寓意诸问题,粗加述论。 关于秦北伐匈奴的时间。《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为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自司马光纂《资治通鉴》采纳此说以来,似乎已成定论。其实不然。秦北伐匈奴是在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北伐匈奴的统帅是蒙恬。太史公对北伐记载最详的也是《蒙恬列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  相似文献   

4.
一、楚辞时期的侗族 要探讨古老侗族文化的贡献,还得从侗族的悠久历史谈起。 侗族史家们已基本认定,侗族在古代属越,是越人的一支。“越”在当时是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古老族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  相似文献   

5.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哲学概念 ,它常与“天命”、“道”、“性”、“德”等相提并论。一些古代思想家甚至认为“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庄子亦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 ,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荀子则说 :“列星随旋 ,日月递 ,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  相似文献   

6.
骆越之“骆”义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族是我国先秦和秦汉时期活动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群,因其部落众多,故史有“百越”之谓。 骆越是越族一支,分布在“今广西西部和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和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其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和桓宽《盐铁论·地广篇》,但都只称“骆”而不及“越”。到班固《汉书·贾捐之传》始称“骆越”。这说明“骆”是骆越的前称之名。  相似文献   

7.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常頞接着李冰修筑的僰青衣道,从僰道(宜宾)将道路往南延伸,经朱提(昭通)汉阳、(威宁)修到味县(曲靖)终止。“五尺道”就是指的这条道。《史记》司马贞《索隐》说:“谓栈道广五尺。”《汉书》颜师古《注》说:“其处险阨,故道才五尺。”这就是“五尺道”名称的由来。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引李泰《括地志》说:“五尺道在郎州。”郎州是唐贞观年间改南宁州所置,在今天的曲靖,说明“五尺道”的终点站在曲靖。《辞海》五尺道条目是这样说的,五尺道为“古道路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  相似文献   

8.
“骆越”释名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雒)越是中国古代岭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的称谓之一。在文献记载中,先秦两汉骆越人主要活动于今越南中部、北部和我国广西西南。《史记·赵世家·正义》引顾野王《舆地志》“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为西瓯。” 则骆越可能为古交趾地区最早的居住民族。另《史记·南越列传》《索引》引《广州记》、《水经注·叶榆河》引《交州外域记》皆以骆越在交趾。蒙文通先生《越史丛考》以《汉书·地理志》考证交趾、九真二郡骆越人口至西汉平帝时达91万口。因此,至迟东汉以前,交趾地区主体民族当为骆越不误。《后汉书·南  相似文献   

9.
《荀子·劝学》说:“干、越、夷、骆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吕氏春秋·知化》说:“夫吴之与越也,按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越绝书·纪策》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类似记载,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相似文献   

10.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00,13(4):70-72
关于《孙子兵法》的产生时间及作者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个由来已久的旧话题了。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日:‘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孙子名武,春秋时齐国人,曾人吴为将军,其生活时代大约……  相似文献   

11.
僰人考     
先秦时期在今川南一带的僰人已进入阶级社会,建有地方政权。《史记·西南夷列传正义》谓:“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汉书·地理志》僰道条引应劭语曰:”故僰侯国也”;《通典·州郡》载:“南溪,故僰侯国也”;《括地志辑校》卷四说:“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庆符县志·武功记》云:“秦时,僰道王据守横江,李冰破之,追北于汉阳山”,以上诸书皆已明载。“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僰属犍为,音蒲北反”,《水经注·江水》引《地理风俗记》说,僰乃“夷中最仁,有人道,故从  相似文献   

12.
《循吏传》是中国“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种,自《史记》始到《明史》以至《清史稿》大多有之,集中为“循吏”立传。所谓“循吏”,《史记·循吏列传》司马贞《索隐》:“谓本法循理之吏也。”《汉书·循吏传》颜师古注云:“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由此看来,“循吏”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官吏中那些奉职守法、依理办事的人。笔者读了诸史(中华书局校点本)《循吏传》,深感这是份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循吏”自身,的确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今略陈管见,以企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13.
《史记·货殖列传》有“滇僰”之称,故一般认为滇即僰族。关于僰的族属,或以为是氐羌,或以为是濮僚,于是滇之族属也随之而有氐羌说和濮越说。笔者认为,僰的族属应是氐羌,但滇却并非僰族,而是南方濮越族。一、僰人的史料及其族属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其文曰:“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知僰人在“篇笮之川”。《广韵》铎韵笮字说:“竹索,西南夷寻之以渡  相似文献   

14.
一、屈原自沉与《哀郢》之关系 《楚辞·九章·哀郢》篇的释读理解,涉及到屈原生平、思想的考证与评价,自明代以来成为楚辞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最早将《哀郢》与白起破郢、郢都沦陷联系起来的,是明代汪瑗《楚辞集解》,汪氏说“此郢乃指江陵之郢,顷襄王时事也”,并据《史记·楚世家》,举出了秦昭王对楚国的几次攻伐,认  相似文献   

15.
《春秋》2001,(3)
根据记载,孔子的体态、相貌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身材高大。《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长九尺六寸”。周制一尺合十九点九一厘米,九尺六寸约等于今一百九十一厘米。(2)上身长,下身短。《庄子·外物》说孔子“修上而趋下”,即上身长下身短。(3)驼背。《庄子.外物》说孔子“末偻而后耳”,“末偻”即驼背。但孔子体质强健,驼背并非病态。(4)胳膊长。《孔丛子·嘉言》说孔子“修肱”,即长臂。《论语·乡党》谓孔子“趋进,翼如也”,是说孔子胳膊长,走起路来像鸟儿展翅一般。  相似文献   

16.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精神现象,其本原是什么?在我国古代文学论著中最具权威性的论断是《乐记·乐本》篇所说:“乐者,……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精书·音乐志》载沈约就梁武帝萧衍《思弘古乐诏》所作《赛答》称:“《乐记》取公孙尼子。”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又《隋书·经籍志》有“《公孙尼子》一卷”,注云:“尼似孔子弟子。”公孙尼子当是今存《乐记)}最早的作者。虽然该书后来经历苟况、刘德及其手下儒生、司马迁、戴圣、诸少孙、王禹、刘向乃至马融等人的整理和改造,…  相似文献   

17.
在秦王朝短暂的 1 5年历史上 ,惟一一次保卫边疆、开拓边疆的战争是公元前 2 1 5年的秦击匈奴之战。这次战争以修长城为始终 ,以后勤保障为重点 ,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反对北部游牧民族入侵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关于这场战争 ,还有一些奇妙的传闻。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 :秦始皇击匈奴是因为他看到了“亡秦者胡也”的“录图”,认为“胡”即胡人匈奴 ,而不知是其少子胡亥 (秦二世 )。其实 ,这只是一种传言。秦击匈奴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中原农耕民族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挤压。而且这种挤压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重大…  相似文献   

18.
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改造王本朝一“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快以武犯禁。”《史记·游侠列传》又对“侠”的基本特征作了描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  相似文献   

19.
古人系尾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有系尾之俗,即衣后饰尾或剪裁成尾形。《说文》尾部: “尾,微也。古人或饰系尾,西南亦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水经注》卷37略同): “(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略同): “(哀牢夷)衣后著十尾,臂胫刻之龙文”。今世学者据上述记载,多认为衣后饰尾乃  相似文献   

20.
网开三面     
<正>《史记·殷本纪》中,有一个小“段子”:“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巡视天下,看见有人在野外四面都张上网,还祈祷说:“让来自四方八方的鸟,全部进入我的网中。”商汤说:“唉,这样就会把鸟捉尽了!”于是,商汤叫他将网撤掉三面。唐太宗李世民的《班师诏》中有一句:“王者之师曰义,是以网开三面。”这就是古语“网开三面”的来历,现在我们却习惯叫“网开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