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司法改革中,各级司法机关各自为阵,推出了一系列司法改革举措,出现了司法改革中主体越位、内容违宪、违法的问题.这种违宪、违法的改革,破坏了宪政的价值基础,损害了宪法的至上权威,使宪法成为纸上的宪法.司法机关推出改革措施应有一定的限度,应在现行的宪法框架内推进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2.
司法政策源于我国宪法法律构成的规范性体系,是司法体制运行中政治与法律相互作用的结果.司法机关通过制定司法政策措施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规范法律适用和司法行为、调整司法系统内部结构关系等.随着司法政策功能的拓展,人民法院正在从"克制司法"走向"能动司法",从关注"校正正义"走向关注"分配正义",从"司法权地方化"走向"司法权国家化".基于这一司法政策功能的认知,有必要在司法改革中突出司法政策的制度设计,完善司法政策决策程序,更好地履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3.
能动司法理念作为舶来品之引入,反映了当前法治建设重心由法律制定转移到法律实施的形势下,提升我国司法机关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迫切需求。在合同自由的司法限制上,强调人民法院实施能动司法,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自由之于合同,犹如灵魂之于生命,因此对其限制须严守立法规定,谨记"法内能动";另一方面,合同立法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之价值嬗变,表明法无具体规定时须发挥自由裁量,以法之基本原则来矫正合同自由之不当使用所导致的非正义。  相似文献   

4.
“宪法司法化”的不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实现宪法的根本、合宪且正当的路径,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之下适用宪法当前,如何实现宪法成了法学学者们热衷探讨的问题,一些论者想起了专司法律的司法机关,于是宪法司法化成为学界一种流行话语。但是,宪法司法化式的司法抢滩不符合根本的宪政体制,没有足够的制度效益,不应获得中国空间。在中国,实现宪法的根本、合宪且正当的路径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具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我国要实行法治(制度化治理),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由此引出了"宪法司法化"的话题。从有关争论来看,宪法司法化实际上指的是宪法的司法适用,但这个主张在我国难以成立。相比之下,对于我国宪法的有效实施来说,更应该强调宪法立法化这个途径。宪法立法化是指宪法(成文宪法)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更加具体的法律才能具体化,并且通过具体法律的有效实施才能达到全面落实、有效实施的效果。宪法立法化不是保证宪法有效实施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首要条件。我国在宪法立法化方面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立法缺失和立法质量问题,是导致我国宪法难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因此继续推进我国宪法立法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王心海 《团结》2005,(3):9-11,19
司法体制改革要遵循司法工作的规律,明确界定司法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加强宪法赋予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职能,使其在法律的规范下公正执法和依法行政。一、从司法工作的规律和国际通行做法看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作为本国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虽然因建立于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而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但是法律文化作为全世界共有的文明成果,使得这些法律制度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如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实现司法效率等等,而这些特点和规律需要用制度来体现,用制度来保障。从国际通行做法来…  相似文献   

7.
周丽萍 《团结》2003,(2):20-23
一、实现宪法司法化,保障宪法权威性 所谓宪法司法化,是指当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公民可以直接引用宪法的有关条款进行诉讼,法院以宪法的条文作为法律依据判案,即宪法自身具备可诉性。 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一起冒名顶替上学案适用法律问题的请示,作出《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害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认定被  相似文献   

8.
试论目前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实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既然宪法是法,而法皆具有可诉性之品格,那么宪法司法化就是理所应然的,从纯理论角度讲,宪法司法化有两种实现形式:违宪审查和宪法的司法适用。在我国目前的宪政体制下,违宪审查意义上的宪法司法化是难以实现的;而以“冒名上学”一案为契机,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赋予法院宪法解释权和适用权,将成为也已成为我国通过宪法的司法适用而实现宪法司法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狄瑛 《学理论》2012,(19):125-126
司法能动和司法克制在法律人的法律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无论是适用法律种类的选择还是量刑的轻重,往往都和司法者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司法克制又像法制潜规则一样约束着司法能动性的过度发挥,司法能动性也辨析着克制的弊端,共同在司法活动中发挥作用。但是,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毕竟还未发展到轻车熟路的程度,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法律人需要适度把持二者,提高法律的实效质量。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审查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这使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的合法性一度引起争议.<法院与宪法>一书跳出对司法审查权单纯的法律解读,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以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联邦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确立并逐步成长的艰难历程.进而向读者表明,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不仅仅是联邦政府权力部门较量的产物,也是各派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许国鹏 《理论探索》2011,(4):136-138
倡导能动司法是现实的选择,这是因为能动司法是社会转型期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力手段,有利于提升司法的社会认同度和法律价值的实现,还有国外的成功实践作为重要参照。反思当前我国的能动司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能正确把握能动司法,盲目强调司法调解结案率,以非审判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在贯彻能动司法的过程中,一些司法工作机制的创新探索需要加以引导;以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为指挥棒,赋予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坚持正确理念,恰当实现能动司法的价值,应正确认识能动司法的内涵,走渐进式道路,提高法官的职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宪法司法化     
《团结》2012,(2):46
宪法的实施和落实必须有确定的机制保障,这种保障机制包含了从对国家立法的违宪审查,到对"行政行为"的违宪监督,到对公民宪法上公权利的保护,到对公民宪法上的私权实行司法救济的广泛内容。这些宪法实施的保障机制,在美国都是由普通法院通过司法程序来实现,这引起了一种模糊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能动司法强调法官具有创制规则的权力,以及司法机关形塑公共政策和参与政治治理的主动性。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特征和创新特征决定了司法的能动性,能动司法强调改变法院被动审判的固有模式,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综合考量、利益衡平、柔性司法,这种司法理念反映出在我国政治制度中司法功能的社会担当。能动司法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路径包括: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回应社会需求,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协助参与社会管理,改革诉讼机制特别是加大调解力度等。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使我国宪法权利案例大量出现,社会需要宪法权利的司法实施.以宪法的名义维权,大量宪法权利争议以行政法案例的方式出现,是对现行行政诉讼制度提出的要求.借助于行政诉讼保护宪法权利,行政制度规则在诉讼中面临挑战,社会迫切要求建立直接实施宪法的司法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宪法实施采用广义的宪法实施内涵,有利于将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规范贯彻落实到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司法裁判中的宪法援引是宪法实施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实践,因此,对宪法援引的实证研究能够获得宪法实施的直观印象。借助于新兴的大数据技术,检索含有宪法援引内容的裁判文书,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形成关于宪法援引案件的系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运用宪法学原理对宪法援引进行解析,以主体为宪法援引的区分标准,将其分解为当事人宪法援引与法院宪法援引两种不同类型,便于深入考察司法实践中宪法援引的具体方式和实际效果,进一步印证宪法援引在推进宪法全面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弱势群体的权利纳入宪法司法保护轨道 ,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性保护 ,宪法司法保护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国应当借鉴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 ,对弱势群体进行宪法司法保护。开展这项工作具有一些有利的条件 ,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包括修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法官培训 ,处理好一系列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李鑫 《学理论》2012,(14):145-146
关于司法能动的概念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无从求解的问题了,在20世纪就已经以概念的形式出现。近些年,我国的司法能动尽管正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能动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与司法能动本身的初衷和原貌仍有差距。分析并阐明两国之间的差异,能够进一步的帮助我国建立和完善司法能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司法化既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中的重要一极,又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贯彻落实的必要路径.对此路径的认识缺乏以及规划错位,必然会影响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制度绩效的发挥,进而直接影响到国家犯罪控制的效果与人权保障的程度,因此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就必须科学规划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化的道路.就其未来实现而言,应该让最高司法机关承担刑事政策解释之重任,并把刑事政策解释作为各级司法机关的行动指南,违者必究.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司法和舆论的实践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其新格局体现在舆论经常塑造并高度关注司法"公案",舆论高度介入"公案"司法并引发对制度问题的深层探讨,司法机关通过裁判、制度变革等各种方式积极回应舆论诉求。站在理论高度,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与"公案"所具有的社会冲突反映性的本质特征是引发并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舆论关注"公案"并介入司法实质上具有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意涵,司法及其后权威主体对舆论诉求的回应则是应对司法及实现政治合法性的举措。我们应在宏大政治与社会背景中看待当代中国司法和舆论的实践,客观对待"司法去政治化"的主张,审慎作出"民粹主义司法"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简春林 《学理论》2009,(30):167-168
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目前,由于我国宪法的非司法化,受教育权的司法救济主要通过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来解决,使得这些司法救济途径存在诸多弊端和局限性。因此,只有尽快建立我国的宪法诉讼制度,才能最终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