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观民风者,古已有之;他们通过走访名士乡绅,找寻孝子贤孙,承接拦轿告状.采集民谣民歌,了解并向上级奏报社情民意、大案要案线索。然“观官风者”,新生事物;重庆市涪陵区委组织部推出干部观察员制度和干部观察员是也。“观官风者”,观察干部社交和生活“两圈”,向组织汇报干部的可疑形迹。各界人士对此做法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2.
俞思贵 《法治研究》2006,(12):34-34
中国是个官本位意识很浓的国度。自古以来在民与官之间,为官者受人看重,那是因为做官的人毕竟少数,且手中有权,多数人只能终生为民。古时的官,通常被称作“老爷”;现在的官,则时尚地被称为“公仆”。古时的官,除了世袭和册封之外,多数系科举制度的产物,重的是才;现在的官,除了政治条件之外,还要经过组织的考察和群众的推荐,要求德才兼备。古时的好官,崇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代的好官,强调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印象最深、最典型的就是焦裕禄了。  相似文献   

3.
宣统二年(1910年),一个叫朱子勉的广东人参加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因修建京张铁路而闻名的詹天佑先生。在拜见詹天佑时,詹天佑对他讲了这样一番话:“我们留学外国获得了一些知识技能,要做一点事贡献国家。如要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万不可做官。而且做惯官的人一旦没有官做,精神便会十分痛苦。但官不可不做,又不可无。在中国,没有经过朝廷给予你一官职,就没有地位,没有人把重要的事给你做。”  相似文献   

4.
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这样的用人腐败问题是社会毒瘤和顽症,自古至今都有,甚至在毛泽东时期也有胆敢伸手要官的人。在毛泽东时期,大致有以下两类人曾经伸手向毛泽东要过官或要过工作,毛泽东都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加以反对,或严肃处理,或明确拒绝,或严厉批评,从而为我们树立了选人用人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时代,直接管老百姓的地方官有两种别称,一种是父母官,另一种是牧民之官。这两种别称,分别代表两种含义:父母官意味治下的老百姓是官的儿女;牧民之官则意味老百姓是某种动物,简单地说就是家畜,一种被人驯化的动物。  相似文献   

6.
李广森 《政府法制》2012,(24):27-27
马歇尔最大的特点是知人善任。他有一套严格的用人标准,有六个原则:第一,坚决不用跑官要官的人。即使是有人说情,施加压力,也坚决不用。第二,不用文过饰非、邀功推过的人。在马歇尔看来,邀功推过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敢负责的人是不可能胜任领导工作的。  相似文献   

7.
做人与做官     
日前,重温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感到特别亲切,并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的教益和启迪。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篇文章是教我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好人并不容易,特别是领导干部。著名作家肖军说过一句话:“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必须首先是好人。”领导者要清清白白地做人,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与人共其乐,人必忧其忧。”凡是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为官者,无不受到人民真诚的爱戴。焦裕禄在兰考带病治沙,孔繁森心系藏胞脱贫,…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礼仪之邦,亲戚朋友间,礼尚往来属于正常现象,来而无往非礼也。但在今天,有的人送礼变了味:有求于人要送礼,巴结上司要送礼,跑官要官要送礼;越是地位高的人,受礼的机会就越多,礼品就越贵重。那么,怎样看待、处理礼品,普通人可见修养品质,官员则可见官德官风。毛泽东的“礼  相似文献   

9.
《刑警与科技》2006,(3):14-17
四省在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合理规划,科学建设.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来科学组织实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羊春乔 《检察风云》2010,(14):14-15
根治官场造假,关键还是要在整治用人不正之风上下工夫。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要防治这类现象的再度发生,必须打好“组合拳”。  相似文献   

11.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职大小、官职高低为标尺去衡量和评价人的价值和地位。“官本位”是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所有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官本位”在中国存在了儿下年,至今仍然有很深的影响,其丰要表现是:一是社会充斥着“当官”期待,“做官光荣”、“升官发财”和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普遍存在。二:是制度设计把“官”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相似文献   

12.
林治波 《中国监察》2009,(13):37-37
前不久,有关媒体做了一个关于职业向往的问卷调查,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希望长大后当官、当大官。以笔者的见闻和判断,尽管问卷中想当官的不占多数,但确有不少人内心深处最向往的还是做官,通过做官来出人头地。一些人对“官”的迷恋几乎到了以官职衡量一切的程度。在一些地方,把政治地位、医疗待遇、工资高低、住房大小、名次前后、座次安排、专车档次、与会资格、悼词长短、见报与否、安葬何处等,都要与官职大小挂钩。即便时和尚、老道,也往往要用官级来套一套,看看相当于多大的官。  相似文献   

13.
《人民调解》2016,(1):F0002-F0002
李年春:“清官”要断家务事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调解纠纷让很多人觉得头疼,但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年春看来,虽然调解员不算“官”.但调解纠纷、断断家务事,  相似文献   

14.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一些学者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乃“先治官”。一、要实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必须“从严治官”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即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依照人民的授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所以,“官”实质是人民的公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逐步侵蚀到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5.
推官贵直     
何集 《法治纵横》2013,(17):46-46
据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二载: 钱若水在同州任推官,知州是一个心胸狭隘、性情急躁的人,处理问题主观臆断,经常发生错误。钱若水同他极力争辩,总是得不到什么结果,所以时常对知州说:“我们少不了要陪着你挨罚。”  相似文献   

16.
不贪:视身外钱财如粪土不霸:视普通百姓如亲人不笨:清官不判糊涂案不软:顶住压力不弯腰1974年时他曾对他的朋友说,今后不进政界。后来他当了律师,因为律师是“民”不是“官”。1984年他被任命为县委常委、政法书记,1986年又被人大选为中级法院院长。至今已经当了13年的官,他仍说他不象官,他的特长也不是当官,并用一位外国朋友的话佐证:虽是法官,但更象教授。这位在官不言官,在官厌霸气的法官,就是广东省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陈成书。依法治是就要用这样的人说起陈成书,偌大的潮汕平原恐怕难找出第二个和他经历相…  相似文献   

17.
为官者诫     
三木 《检察纵横》2012,(10):2-2
王文昌先生在此期随笔《检察官三题》中引用山西平遥县城古代县衙门前这样一幅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人的眼里,清官情结似乎挥之不去,人们总是希望出现一个好官,一个可以快意恩仇、侠骨豪情的好官。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在社会各种矛盾深化的时期,在现今贫富不均的时刻,这种情结更加的弥漫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由此而来的是希望——强烈的希望——司法的公正。这种需求毋庸置疑,司法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人们心理的底线在此受到种种考验。正如培根所言,  相似文献   

19.
顽石 《政府法制》2013,(2):30-30
做人要讲人品,做官要讲官品。官品好而有政绩的就是政治家;官品差的,哪怕他一时也制造出了许多政绩,口号喊得震天响,这样的人终究只能算是政客。北宋训马光就是一位官晶颇佳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党的六中全会公报时,想起中央领导评价过的两幅古楹联,故抄录于此,以供探讨。一幅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县衙前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另一幅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在藩司大堂上张贴的楹联: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我披枷戴索;一丝一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两幅受到领导高度评价的楹联,给人很深的启示:一是它表达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民是官的衣食父母,官是民的个中一员。所以为官者绝不能欺压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