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诗人、贵州文化名人周起渭字渔璜,号桐埜,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村(贵阳府属白纳长官司所在地奇嶐,现属黔陶乡)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21岁乡试第一名解元,三十三年(1694)甲戌进士,  相似文献   

2.
田雯抚黔     
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将田雯列入专记,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间,宦黔者不知凡几,列入专纪的只有十八人。他是怎样一个人,在贵州到底有些什么建树呢?田雯的传记,《清史列传》没有,《清代七百名人传》也没有,只《清史稿》在《文苑传》中有两百余字,而且是附于王士禄传之后。但站在全国的角度、从整个清代的历史来看田雯的贡献,他对贵州的影响不小,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将他列入专纪。  相似文献   

3.
正据考证,最早使用"中国梦"一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他在《德祐二年岁旦》的诗中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诗中的"中国"指中原地区)的句子。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4.
《党的建设》2009,(5):49-49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平凉市崆峒区)人。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卒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他一生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计有《晋征士皇甫谧集》2卷、《高士传》6卷、《逸士传》1卷、《列女传》6卷、《玄晏春秋》3卷、《帝王世纪》10卷、《年历》6卷、《针灸甲乙经》12卷,是魏晋之际一位博雅宏通的大学者。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10,(12):53-53
清代康熙年间,临洮有一位少年诗人,12岁能诗,引起四乡八里的关注。这位少年诗人就是清代甘肃诗坛上的巨匠吴镇。吴镇(1721—1797),字信辰,号松崖,人们又称之为松花道人,出生在狄道城内菊巷。他曾写道:"从小爱吟  相似文献   

6.
清代杰出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年),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性德出身于满洲贵族。他的父亲明珠,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屡充《实录》、《方略》、《一统志》和《明史》诸书总裁,为康熙权臣。性德自幼娴于骑射,稍长又工文翰。他聪慧好学,读书过目不忘,青年崭露头角。康熙十年(1671年),性德年  相似文献   

7.
<正>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著名诗人。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被誉为“文坛新人”。一生出版诗集、诗论集和毛泽东诗词研究著作60多部,代表作《有的人》流传甚广。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毛泽东与臧克家,虽无诗词唱和,但他们之间有关诗词的对话、研讨之密切、  相似文献   

8.
第三集 韵盖楚骚 (屈原塑像。行吟阁) 2300年前,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为爱国而遭到放逐 的伟大诗人屈原来到东湖之滨,"行吟泽畔",写下了光 耀日月的不朽诗篇。 (叶剑英。叶剑英《吟屈原》诗手迹) 1979年4月,元帅诗人叶剑英来到东湖宾馆,写下 了这首颂扬屈原的七绝:"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 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相似文献   

9.
从康熙二十年(1681)至嘉庆元年(1796),历时一百一十多年,这一时期,史称"康乾盛世".承德真正发展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是在避暑山庄建立以后.康熙初年的承德地域还叫"热河上营",是一个"名号不掌于职方,形胜无闻于地志"的牧场.康熙四十二年(1703)热河行宫始建,五十年(1711),康熙为热河行官内午门题写"避暑山庄"镏金云龙匾,又题了康熙三十六景第一景"烟波致爽"定景诗.诗中有"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诗句,这里已经成为塞外一大都会.雍正元年(1723),设立热河厅,雍正十一年(1733)取《尚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语,改热河厅为承德州,取"承受德泽"之义.乾隆四十三年(1778)设承德府.承德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开发与建设,最终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成为清帝在夏季办公、避暑的夏都、陪都.  相似文献   

10.
短言出精品     
古人云:“文贵精,言贵简”。何以见得?请看:乾隆当了60年皇帝,写下的诗文,仅《乾隆御制诗》就收存41800首,超过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诗人的存诗数量。可迄今为止,有哪一部文学史把他当作诗人带上一笔?相反,宋代诗人潘大临诗作无几,他的《题壁》诗刚写完“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催租人即到,大为扫兴,终未写成。但这句诗却成了千古绝句,岂不引人深思么?  相似文献   

11.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别号河滨丈人。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廷相幼年“丰姿秀发,聪慧奇敏,读书即解大义,好为文赋诗,留心经史,日记千余言不忘。”(《王廷相集》第1492年。以下凡引该书只注明页码)13岁补邑庠弟子员。明弘治八年(1495),年22岁,举于乡。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王廷相“工诗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宋史·艺文志》记载,她有文集七卷,词集六卷。今日她所留下的作品已并不多,但诗、词、文、赋皆有作品传世,范围相当广。清代王又华《古今词论》有语:“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将李清照与后主李煜、诗人李白相提并论,对她推崇至极。李清照以卓越才华令众多文人墨客倾倒,以天才的文学创作和作品的无穷艺术魅力,确立了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3.
陆游是我国宋朝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庆元五年(一一九九)十二月,他在山阴写了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全诗共四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好诗,读了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 这首诗原意是:过去,古代做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4.
这是唐朝诗人张继写的一首题为《读峄山碑》的七绝。“峄山碑”是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竖立在邹峄山上的一块颂德碑(今山东邹县东南25里)。由丞相李斯撰文并书写。李斯以诗一般的语言赞颂了秦始皇“灭六暴强”,“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黔首(秦时对平民百姓的称呼)康定,利泽长久”的丰功伟绩。此书小篆字体,笔力遒劲,字形严谨、整饬,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14,(22):61-61
正赵衷,元代画家。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元至正年间。字原初,号东吴野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一作吴江(今江苏吴江)人。世本业医,能篆、隶,善画白描人物。山水、花卉,无所不能。此图为《张观等五家集绘卷》之一。近岸画坡石高树,参差错落,一人坐平坡上隔江遥望烟云笼罩的远山。坡前湖面宽阔浩渺,意境清幽。  相似文献   

16.
<正>1张伯行(1651—1725),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康熙曾称誉其为"天下第一清官"。2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任山东济宁道,正好碰上灾情严重,粮食歉收,他马上派人回老家河南把家里存粮装船运往灾区,又赶紧制棉衣,以救百姓饥寒。3不久,康熙诏命赈济,张伯行亲自到汶上、阳谷两县,开仓放粮两万多石。康熙南巡时,特意赐匾"布泽安流"奖励。  相似文献   

17.
赵明 《世纪风采》2009,(6):42-44
臧克家,山东诸城人,生于1905年10月,1923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1932年以作品《老马》一举成名,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诗集《罪恶的黑手》轰动诗坛。他的诗,富有时代精神、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在艺术表现上,朴素、精练、含蓄,以少胜多。1929年发表处女作,这一生著有诗歌、散文、小说、回忆录、诗论集《自已的写照》、《运河》、《从军行》、《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凯旋》、《怀人集》、《涛与生活》、《学诗断想》等50余本。  相似文献   

18.
军人出生的冯玉祥,崇敬斯文,酷爱诗文,喜交诗人。在其崇敬的众多文人中,对他影响甚深,神交甚久,但终身未曾谋面的,是重庆江津籍的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吴芳吉,重庆江津人,号“白屋诗人”。13岁时,以诗论文,在课堂上即兴写出1400余字的评判腐败政府外交政策的新体诗,文采飞扬,被誉为神童。1910年考入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学校发生美籍教师无理辱骂学生事件,他作为四川学生代表参与抗争,被开除学籍;1919年秋,应吴宓函邀,赴上海担任《新群》杂志诗歌编辑,时值新文化运动高潮,他创作并发表了《婉容词》、《护国岩词》等著名诗词。1920年在长沙…  相似文献   

19.
《毛诗序》曰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一界定诗的说法 ,为历朝历代的诗人、诗论家所接受。可见 ,诗始终是诗人心志的寄托 ,是诗人情感的表达。以此观照王蔚桦教授所著《邓小平之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则可看出 ,这部六千三百行的长诗 ,不仅是诗人 ,更是当代十二亿中国人内心最为诚挚的热爱之情的倾诉。厚厚一册《邓小平之歌》 ,气势雄深 ,响遏行云 ,堪称一曲震聋发聩、激荡人心的世纪强音。读它 ,你会感受到诗中浸濡的真情时而如涓涓细流汇江河 ,时而如黄果树瀑布一样踊跃跌宕 ,时而如大珠…  相似文献   

20.
朱岩 《党史纵横》2012,(8):44-45
阿垅(1907-1967),原名陈守梅,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七月派”代表诗人,也是卓有贡献的文艺理论家。1955年因“胡风案”被捕,并于10年后被判12年徒刑,1967年死于狱中,1980年获得平反。一生著有长篇小说《南京》(《南京血祭》),诗集《无弦琴》,文艺论集《人和诗》、《诗与现实》、《作家的性格和人物的创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