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共犯的分类与解释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何荣功 《法学评论》2005,23(3):34-40
无行为则无犯罪,刑法处罚的是犯罪行为,但刑事责任最终必须由特定的行为人承担。近代以来,为了在共同犯罪领域内更好地贯彻责任主义,世界各国都对参与共同犯罪的行为人进行了类型的划分,这便是共犯的分类问题。世界各国由于共犯划分的类型不同,对共犯论的解释也各具特色。本文对大陆法系的共犯分类以及由此产生的共犯论解释问题只是作了简要的介绍,而对我国刑法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以及由此产生的解释论问题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共同犯罪,作为一种比单独犯罪更为复杂的犯罪形态,其社会危害性也更加严重,因此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学界锋芒所向。本文从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出发,分析了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存在的问题,梳理了学界关于共同犯罪人分类的相关理论纷争,指出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存在这思维混乱、因果颠倒等弊端,提出了递进式的犯罪人二元分类法。  相似文献   

3.
论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这一方面在立法上承认有共同过失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又不确认其为共同犯罪,这与现实情况及共同犯罪的法理极不相称。因此,我国刑法在立法上确认共同过失犯罪为共同犯罪,并完善共同犯罪人和刑事责任的规定,确属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胁从犯探析     
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种类型。胁从犯作为独立的共同犯罪人,似已成为定论。然而,将胁从犯作为独立共同犯罪人,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许多矛盾之处,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难以适用的困难。如不解决这一问题,势必影响共同犯罪人分类体系的统一性和准确地定罪量刑。对共同犯罪人分类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正确的分类,帮助我们认识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作用及其社会危害性程度等,以便对共同犯罪人进行正确地定罪和量刑。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主要是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依据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依据与立法完善杨兴培一对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如何进行分类,在古今中外的刑事立法例上,曾有过三种分类法。一是分工分类法,即以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为标准确定各共同犯罪人身份的分类法,例如1926年《苏俄刑法典》将各共同犯罪人...  相似文献   

6.
共同犯罪, 是一种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的更为复杂的犯罪形态,具有更加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历来是各国及地区刑法的锋芒所向。本文对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立法模式和内容、共同犯罪的概念与构成、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处罚以及认定和处理共同犯罪的一些特殊问题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提出可供两地关于共同犯罪的立法和司法借鉴改善之处。  相似文献   

7.
韩儒玢  鲍刚 《行政与法》2009,(10):111-113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刑罚是共同犯罪刑罚理论中最具探讨价值的问题之一。受法律文化、法律思想、刑事法律史的影响,当今各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罚的表述不尽一致,学界对此争论也较大。分工分类法的目的在于对共同犯罪人的定罪,而作用分类法的主要意义是对共同犯罪人的量刑。两者价值取向不同,不能合二为一却可以并存,即采取双层次递进分类法。对共同犯罪人可先以分工分类法划分,解决不同行为特征的共同犯罪人的定罪问题,再以作用分类法考察各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实际作用,并对应不同的处罚原则,以解决对其量刑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唆犯作为共同犯罪人的一种不同于其他的共同犯罪,其在各法系刑法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就我国刑法现状来看,结合作用分类和分工分类,将共同犯罪人分为四种,即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作为一种独特的共同犯罪,教唆犯有着较为特殊的犯罪构成,其中止、未遂形态以及刑事责任方面也较一般的共同犯罪有着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简单共同犯罪,在我国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这是因为我国刑法是以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标准对共同犯罪人进行分类的,这样分类符合我国的司法习惯,有利于实行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比采用以“分工”为标准的分类优越。但是,简单共同犯罪的形式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对这类共伺犯罪人的处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根据刑法的规定,在这类共同犯罪人中,区分主从,与在复杂共同犯罪中有所不同。因而,怎样正确解决这类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教唆他人犯罪,是共同犯罪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对教唆犯的量刑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一、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分类的根据是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作用不  相似文献   

11.
共犯竞合是指共同犯罪中共犯人兼任多种共犯形态的一种犯罪现象 ,它不仅存在于以分工分类的德日刑法中 ,而且在我国主要以作用分工的共犯理论中也现实存在。对于不同共犯理论中的共犯竞合 ,其解决的方法和机能存在差异。德日刑法中的共犯竞合在于从竞合的共犯形态中选择择一共犯人形态进行定罪量刑 ,而我国的共犯竞合理论仅是为研究、了解共犯人在共犯中的不同身份以及对共犯事实的作用大小 ,进而为认定各共犯人是否为主犯或从犯服务。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因果共犯论,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归责原则的法理根据在于各行为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的因果性。我国立法明确否定共同过失犯罪,故解释论上难以肯定过失共同正犯,但司法实务中所讨论的过失共同正犯的实例,常常存在回避结果发生的义务违反,因而完全可以以过失的同时犯对结果承担责任;肇事"逃逸"的罪过形式是故意而非过失,故指使"逃逸"可以成立共犯。只要片面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物理的因果性,就应肯定片面共同正犯的成立。承继共犯正犯否定说是因果共犯论的当然归结,因而利用被害人不能反抗的状态中途参与取财的,仅成立盗窃罪共同正犯,而非抢劫罪共同正犯;未参与盗窃仅事后参与暴力的,不成立事后抢劫的共犯。  相似文献   

13.
张明楷 《法学研究》2020,(1):134-153
刑法总则规定了哪些参与人,刑法对共犯人如何分类(参与类型),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国刑法总则虽然规定了主犯、从犯、胁从犯与教唆犯四种情形,但不能据此认为这四种情形就是对共犯人的分类。刑法理论必须以罪刑法定原则为根据,确定刑法总则应当规定哪些参与类型。由于刑法分则规定的是正犯,所以,只有当刑法总则规定了教唆犯、帮助犯时,才能扩张地处罚教唆犯与帮助犯,否则便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由于共同正犯不以实施构成要件行为为前提,所以,如果对共同正犯按照正犯处罚,就必须有刑法总则的明文规定。主张刑法第26条规定的主犯与正犯是交叉关系、递进关系或者等同关系以及双层次区分说的观点,都存在缺陷。刑法第26条是关于共同正犯的规定,该规定贯彻了“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理。教唆他人犯罪的,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就属于(共谋)共同正犯,按正犯处罚;如果起次要作用,则是狭义共犯中的教唆犯,应当按从犯量刑。基于实质标准,对起次要作用的实行者,也只能按从犯处罚。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Prior research is lacking on the incremental contribution of juvenile offender classification systems in predicting recidivism. To address this gap,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a five-group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severe adolescent male offenders based on the personality and clinical scales of the Millon Adolescent Clinical Inventory (MACI). Group membership was used to predict adult recidivism while controlling for criminal history. Male juvenile offenders classified as anxious/impulsive were less frequent recidivists than most other groups and had fewer charges after release than some other groups. Offenders classified into the psychopathy group were notable for their high rate of recidivism (nearly 50%).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offender 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informing risk assessments among severe male juvenile offenders.  相似文献   

15.
共同正犯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者探讨共同正犯的相关问题 ,提出共同正犯是共犯类型 ,并对国外刑法理论关于共同正犯理论的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和意思主体共同说进行了评析 ,提出了共同正犯成立的基本范围 ,分析了共同正犯的主观要件和实行行为形态 ,并就共谋共同实行行为、继承的共同实行行为、分担的共同实行行为等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自己观点。  相似文献   

16.
网络共同犯罪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守芬  丁鹏 《法律科学》2005,23(5):98-106
网络共同犯罪是以网络为空间背景或者侵犯对象的特殊犯罪形态,与传统共同犯罪有着显著的区别。在网络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之间的意思联络一般通过网络形成,体现出不确定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共同犯罪行为中的实行行为必须依赖于网络完成,包含了很强的技术色彩。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技术性特征也使共同犯罪人中的正犯、帮助犯、教唆犯的行为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internet has opened up opportunities for non-contact sex offending, such as the viewing of child pornography.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l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ld pornography offenders as an aid for thei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deducted from empirical studies and existing typologies for child pornography offenders. Different subgroups of child pornography offenders may be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ree dimensions: (1) type of offending, (2) the motivation behind child pornography offending and (3) the situational and social engagement in the offending behaviour. Distinct pathways of child pornography offending can be identified, related to differing criminogenic needs, severity of offending, and appropriat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he offenders.  相似文献   

18.
主犯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犯是共同犯罪中人身危险性最大的共同犯罪人 ,历来是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刑法总则共同犯罪条文在适用上予以解释的法律文件 ,但是 ,尚有针对刑法分则具体犯罪关于共同犯罪的相关解释中涉及主犯认定的内容 ,但这是否能够视为直接针对共同犯罪具体条文适用的一般性规定 ,还有疑问。本文就主犯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主犯的认识能够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20.
The use of prediction models for classifying offenders has been a common practice by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Given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riminal career research and continuing evidence that a small proportion of chronic offender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majority of crime, there is a continued need to identify high-risk offenders early on in their offending careers.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accuracy of an innovative prediction instrument that was developed for identifying high-risk offenders in a rural county in a southern state. Offender risk classification wa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eoffending across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assessment and the high-risk offenders had accumulated a greater mean number of arrests upon six-month follow-up when compared to the medium and low-risk offender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orporating prediction models in policing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