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2,(11):47
这5年,文化惠民工程遍地开花:县以上城镇全部实现了有线电视数字化,全省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这5年,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建成了一批重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这5年,特色文化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多彩贵州品牌亮相大洋彼岸,"贵州制造"的影视剧吸引亿万观众;贵州人的文化品牌与文化符号日渐清晰,获得了文化自信的贵州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与旱魔的鏖战中,"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把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作为贵州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文件指出,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一战略定位,正如栗战书书记所说,"为贵州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贵州高雅文化行"活动的开山之作,"中国移动·中加现代舞之夜"——《彼·岸》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何为真正的现代性?怎样培养贵州文化艺术人才?高雅文化的市场前景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2012年3月以来,铜仁市碧江区文化旅游频频曝出惊喜。3月26日,2012"多彩贵州踏春行"大型采访团走进碧江,专题采访该区文化旅游;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旅钓中国"栏目组来到碧江,专题拍摄"中国天然钓都"的美誉;5月1日,"大明边城"向游人开放试营业;6月13日,2012"全国知名网络媒体、博主多彩贵州行"大型采访团走进碧江,并称赞该区的傩堂绝技绝艺过火铁、  相似文献   

5.
张玲玉 《当代贵州》2011,(28):26-27
从2010年3月开始,新版《多彩贵州风》这一磨砺了近7年的文化品牌以强劲之势席卷旅游市场。带动了每月逾4.5万游客量的贵州文化市场消费。预计2011年全年将上演500场左右.实现全年演出营业收入4000~J"元。它不仅探索了艺术与市场对接的新路径。而且成为贵州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论贵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近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而归根到底在于。一些部门和工作者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了解和重视不够。本文对贵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贵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政府主导原则、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时代性与前瞻性原则、联系性与可比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九"和"九"两个阳数叠加而成的时日,谐音"久久"。这一天"登高"的习俗,又喻指着:人往高处走,一年的行程到了提升超越的时刻。在这样一个时刻,用心体会与传统佳节相连的中国文化中关于时间、生命和生活,以及个人、人生和社群的深邃智慧,有助于把外在的节  相似文献   

8.
吕林 《当代贵州》2012,(9):38-39
贵州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动多彩贵州文化"走出去",以文生财、以文富民、以文兴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贵州文化影响力"。用文化建设上的"贵州现象"塑造全新  相似文献   

9.
1月6日,由省委宣传部、当代贵州杂志社、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推进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文化企业负责人、基金公司负责人、中央国家机关司局长围绕打造贵州文化品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精彩发言,限于版面,这里只能选辑部分观点予以发表(按发言顺序)。  相似文献   

10.
1月6日,由省委宣传部、当代贵州杂志社、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推进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文化企业负责人、基金公司负责人、中央国家机关司局长围绕打造贵州文化品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精彩发言,限于版面,这里只能选辑部分观点予以发表(按发言顺序)。  相似文献   

11.
万兴贵 《当代贵州》2011,(24):55-55
自1995年"乡巴佬"品牌创办,到持续7年的商标官司于2010年11月12日,由贵州乡巴佬酒厂集团最终获得商标归属权,"乡巴佬"品牌的塑造经过了15年的历程。贵州乡巴佬酒厂集团董事长张方利以一种工业精神,完成了"乡巴佬"在中国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的产地布局。目前,贵州乡巴佬酒厂集团已经拥有包括茅台镇、鲁班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草根"现象十分突出,其所承载的"草根文化"发展迅速且势头强劲。重视"草根文化"在文化发展中的基础性,并对这一文化的发展加以优化引导,充分利用"草根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成都市在创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过程中,着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全域覆盖;着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引领群众文化活动向前发展;"由点到面",系统化运作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活动联动发展。成都市群众文化活动要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正视群众文化需求,与时俱进,提供群众真正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品牌为城市所特有,是城市历史与现实的凝聚,是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的引擎。石家庄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使"开国文化"成为石家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打造石家庄"开国文化"品牌需要恢复重建"开国文化"的物质载体、深入研究"开国文化"的整体理论、全面加大"开国文化"的传播力度、不断升华"开国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姚亚平 《党建》2013,(6):21-21
公共文化服务要善于"反弹琵琶" 在贫困边远地区,由于文化基础差,工作难度大,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解决。把这些地区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工作重点,不仅需要,而且必要。江西省提出公共文化建设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基层、把更多的项目放在老区、把更多的服务延伸到农村,这种"反弹琵琶"的做法抓住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软肋",夯实了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宣言 《党建》2012,(8):30-30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近年来,安徽阜阳等地创建农民文化家园,探索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并重并举的有效途径,让农村文化设施真正"转起来",有效提升了文化设施的"气场"、增强了文化服务的"磁场"。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转起来"基础在于"建起来"。这些年,各地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星罗棋布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神州大地的亮丽风景。但与人民群众El益旺盛的文化需求相比,农村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覆盖不广、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有的有心无力,老设施陈旧用不上,新设施缺钱建不好;有的有名无实,建设只顾“面子”不顾“里子”;有的有体无系,“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调”。“建起来”,不仅在于建得多,更在于建得好。必须把更多的文化资源投向基层、项目放到基层、服务延伸到基层,强化普惠共享,抓好巩固提升,努力做到“广覆盖、高水平、重实效”。  相似文献   

17.
家住江苏省淮安市北京新村的王大妈对笔者高兴地介绍:从她家出发,3分钟能到夕阳红广场锻炼身体,和票友们唱戏;5分钟能走到图书馆,看书听讲座;8分钟能到区老少活动中心,打打乒乓球;顶多15分钟就能走到荷芳剧院,看戏听小品……这15分钟的文化生活圈,使王大妈的幸福感大大地提升。围绕着文化设施建设,淮安正倾力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硬投入”取得了“实效果”,如今淮安的市民和农民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服务。截至去年年底,淮安市以11亿多元的巨大投入,达到了“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163.5平方米,走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惠民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8.
魏晔玲 《前线》2012,(11):33-33
本刊讯2012年10月27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市社科联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12城市发展与文化创新北京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与文化创新"为主题,研讨新形势下北京社会建设与文化创新问题。与会学者、专家做了精彩发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在《感受性与感染性:城市文化的温度与力度》的发言中指出,"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提升城市的感受性和感染力事关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并提出"城市发展应避免同质化,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精神感召力、价值吸引力和思想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彭勇 《当代贵州》2011,(10):28-30
"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坚持不懈地、反复多次地将贵州"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诸多"亮点"展示出来,如今,"多彩贵州"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关注,正成为越来越靓的形象品牌。  相似文献   

20.
如今,贵州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日益蓬勃、文化事业建设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稳步推进,优秀文艺作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贵州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一步被激发,这片多彩沃土之上,鲜花更盛,百鸟齐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