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我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出现了两次公平与效率的重大碰撞,第一次碰撞表现为极“左”思潮和平均主义对按劳分配与物质利益原则的冲击与否定;第二次碰撞则表现于近年来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这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贫富差距过大的导因中,除了合理与合法的因素之外,还包含着社会公众极为不满的“黑色经济”与”权力经济”两大主要因素。铲除“黑色经济”与“权力经济”两大毒瘤,就成为当前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相统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以“雅典宪法”为核心的古代雅典公法体系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在思想和制度层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考察“雅典公法”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发现“雅典公法”的发达是由雅典国家特殊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多种哲学思想的碰撞、交流以及雅典国家产生过程之特殊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三次思想大解放则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一条主线。第一次思想解放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开始,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第二次思想解放从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开始,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第三次思想解放从1997年召开中共十五大开始,突破了“公”和“私”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白书祥 《理论前沿》2008,(19):16-18
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主要表现为:其通过引发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引发贫富阶层的利益冲突、引发人口流动失序、引发教育失衡、引发民族矛盾、削弱对现行政策的认同,影响社会稳定。弱化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一是“提低”;二是“调高”;三是“打非”;四是“保困”。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十五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的提法则为“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届四中全会则先讲“激发活力”,再讲“注重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些提法及所强调的重点的变化,反映出中央对公平与效率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各种关系和矛盾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的前提下,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前提下,产生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逐步推进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历史,指出中国民间结社的互助互利性、非权利性、救济性慈善等特征。文章进而追溯了中国历史上“社会”的发生和观念形成,分析伦理秩序格局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征。本文指出,这一特征的核心意义表现为个体与群体(社会)之间的“私”、“公”之对立、取舍关系,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官”、“民”之上下、包纳关系。这两种关系通过“公”与“官”的等价模糊了社会的群体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差序格局”下,中国人以“己”为中心,根据亲疏关系与他人交往。亲疏关系与“公”“私”密切相关:越私越亲;越公越疏。土改后,家族作为“小公”的单位被瓦解,家庭作为“小私”单位更加坚固。在互助组时期,国家通过领导互助合作社形式,并依靠人民群众,重塑着农民“公”与“私”的观念。互助组因而成为超越血缘群体的“公”。国家有意识地引导穷人进行互助互帮,走向“大公”,即由家族认同转向国家认同,进而上升为爱国主义。互助组的爱国主义既表现为对组内成员采取互相帮助,也表现为对组外成员采取互相帮助,而且通过“三大原则”教育,巩固互助组,同时改造农民个体的“利己主义”思想。但是,在现实中,还是有部分农民仍旧倾向于“单干”,即更多地表现为“小私”的行为方式。这种“小私”与“大公”的相持和张力,折射出在革命构建的爱国主义主导思想和行为方式下,“差序格局”中的“自我主义”行为逻辑并未得到彻底根除。尽管如此,互助合作化依然是当年我国农村奔向富裕的实践模式的最初探索。关于互助组中的“差序格局”的探讨,对我国当前如何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有很大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适度的阶层分化是社会结构合理的保证,也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利益差异导致社会阶层流动,但差距过大又会造成两极分化,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强化社会共生机制,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9.
宪法与法律作为控制美国社会的主要手段,在不同时期处理价值的理念导向有所不同,法律实践就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最终引导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美国法律发展的思想传统从合理的“弱肉强食”向“现实主义”下社会公正的转型,反映在法律制度上,体现为美国法对经济与社会领域的罗尔斯式的差别实践:在经济领域法律体现“效率”,在社会领域在改善“最不利的人”的状况之上实现“效率”。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很多,存在“无发展的经济增长”的众多迹象。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差,宏观经济效益低,环境恶化,安全生产事故频发,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就业压力大,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无视经济规律的举措很多等。“无发展的经济增长”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需要从体制入手,打破思想禁锢,通过深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改革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1.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唯书”与“唯实”、姓“社”与姓“资”、姓“公”与姓“私”和新世纪新阶段继续解放思想的伟大历史进程,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一重要论断。通过对解放思想历程的回顾,总结出我国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进一步继续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各类社会问题也日益累积,呈现出多发、频发的趋势。社会动荡会引发公众的不安和对社会前景的担忧。对社会失控的焦虑也透过学术研究传递出来。“社会转型”、“社会变迁”这些热门的术语,也逐渐为“社会断裂”、“社会溃败”等概念夺取了锋芒。毫无疑问,后两个概念在“价值判断”的倾向性上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变迁与政治腐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政治腐败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虽然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但腐败现象却有增无减,俨然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众多的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因而再来讲这个问题难度就非常大。在此,我仅就产生政治腐败的社会诱因作一些探讨。 关于腐败问题,人们可以举出千千万万的事例,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特别是为什么它在当前表现得如此严重,往往会感到茫然。不善于把这种社会现象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分析,因而不能揭示…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目前贫富差别的哲学思考李平社一、从事实的全部总和出发估价目前的贫富差别状况目前有相当多的人过高地估计了我国的贫富差别,他们认为“差别过大,收入悬殊”,甚至有人认为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所以得出这种结论,关键是看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其一,他们不...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一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类社会一开始是没有城市的,城市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时间基本一致。由于商品交易形成,出现了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商人”,“城”、“乡”首现分离,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城市的萌芽。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是随着原始公社制的瓦解和阶级国家的产生逐渐出现的。也就是说:“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晴雨表”,恩格斯称中世纪的域市为“中世纪的花朵”。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  相似文献   

16.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全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如火如萘。这种新形势,给我们如何正确区分经济活动中罪与非罪,也带来不少新的问题,有执法指导思想上的问题,也有政策界限和法律界限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三个碰撞与三个脱节”。所谓三个碰撞,即:新的政策措施与某些陈旧的法律法规产生了碰撞;新的思想观念与执法人员中某些“左”的观  相似文献   

17.
公平与效率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两者的统一才能构成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体系。西方经济理论中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思潮,交替成为经济思想中的主流,并深刻影响着公平与效率的消长关系。基于政府与市场自身的缺陷,以政府与市场机制为路径无法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市民社会作为社会整合体系的第三种机制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应建立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寻求公平与效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近代历史上的波兰有过三次被他国瓜分的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在东欧建国。历史的机遇促使其推行“大波兰战略”,积极追逐在中东欧的大国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外交政策尽管有明显的转变,但无论“一边倒”还是“等距离外交”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大国心态的影响。然而,小国的大国心态又成为波兰陷入历史怪圈的因素,波兰后来还是没有逃脱被分割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 自本世纪60年代初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了多种说法。首先,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律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的时代的任务》中提出了我们面临一个“电子技术时代”。其后,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又把称为“后工业社  相似文献   

20.
李荣婷 《人事天地》2011,(10):64-64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一旦患上口腔溃疡,别说无法享受美食,有时连吞口水都要忍着疼痛。复发性口腔溃疡特别“青睐”我们的口腔,稍一上火或饮食不当,就会如影随行。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陈燕介绍,引起口腔溃疡的原因很多,如机体免疫力下降、口腔卫生差、肠胃功能紊乱、精神压力过大、工作太过劳累、遗传因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