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精神文明导刊》2008,(5):24-24
2008年3月17日,首都“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项活动是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北京奥组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残联共同发起的。主旨是以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理念,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和残奥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料手册》2008,(3):101-101
3月中旬,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召开“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工作会议提出,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要围绕文明礼仪、公共秩序、服务质量、城乡环境四项主要任务,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各地以宣传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行动、赛场文明志愿服务行动、窗口行业志愿服务行动、平安奥运志愿服务行动、改善城乡环境志愿服务行动、文明交通志愿服务行动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3.
企业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志愿服务形式,具有实现个体、企业和社会多赢的价值。为此,应通过大力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企业志愿服务项目拓展机制、实绩评估机制、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等,进而推动企业志愿服务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实现企业志愿服务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一个自发的大学生义务支教服务小组为例,采取质化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一方面,青少年自发的志愿服务对促进青少年的"自信、联系、关爱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另一方面,青少年自发的志愿服务也具有经验不足、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因此,建议学校等有关部门在鼓励青少年自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给青少年提供相关的和适当的专业指导。  相似文献   

5.
许英 《青年探索》2014,(1):14-19
以北京一个白发的大学生义务支教服务小组为例,采取质化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一方面,青少年白发的志愿服务对促进青少年的“自信、联系、关爱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另一方面,青少年自发的志愿服务也具有经验不足、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因此,建议学校等有关部门在鼓励青少年白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给青少年提供相关的和适当的专业指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志愿服务发展日渐蓬勃,其中青少年的参与人数更是逐年增加。青少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回应社会弱势人群的需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对培养青少年自身的价值观和个人成长亦有所裨益。为有效推动青少年志愿服务,我们必须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参与动机和阻力,掌握其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模式。此外,透过比较内地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志愿服务的发展现况,期望能够取长补短,因应四地青少年的目标及期望,制定长远的志愿服务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8,(10):55-57
一、奥运志愿者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2008年奥运会将把中国的志愿服务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将把这条亮丽的风景线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来自全中国、全世界的志愿者们汇集北京,携手奥运,通过志愿服务,为北京奥运会增添无上光彩。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与青少年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不仅要看到志愿服务的社会性影响和效益,更应关注其对青少年个人成长的教育性价值和作用。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在扶贫帮困,相互扶助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公民精神,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和各种能力,建立平等、互信、互助的人际关系及和谐的社会关系,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未来香港的原动力,青少年被寄予厚望,这一群体亦是志愿服务推广的首要对象。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志愿热情,促进青少年志愿参与的常态化,香港探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育机制。其成熟的政府推广机制、专业化素质培训机制和完备的保障激励机制,培育出了具有香港特色的志愿服务体制。  相似文献   

10.
潘雯 《北京观察》2009,(3):18-19
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志愿服务活动自出现以来.它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领域广阔.在其活动形式多元化的背后,蕴含的志愿精神却是相同的。特别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非同寻常的年份里.志愿者的形象更加光辉,他们将志愿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参与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1.
深入理解青年志愿精神的内涵既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也是社会现实的紧迫需要。自愿、无偿是青年志愿精神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是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根本宗旨;发展、进步是青年志愿事业的生存主题,是青年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奉献、共赢是青年志愿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高尚、崇高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恒久风貌。  相似文献   

12.
媒体搜索     
正立法志愿服务条例公开征求意见据《中国青年报》5月7日报道,国务院法制办6日就《志愿服务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根据意见稿,国家鼓励有关组织、单位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提供便利条件,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可纳入高校实践学分管理。意见稿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培养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明确指出,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要切实搞好志愿服务,要利用奥运会倒计时的重要时点,以及重要节日和举办各类重大活动的时机,推出一批适合不同群体参与的服务项目,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科学普及、社会公益等活动,而且要研究制定下发《关于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推动社会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应该说,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领域,这项工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个新拓展,为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志愿服务,本刊特别策划了此专题。  相似文献   

14.
慈善是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个体道德发展的必备条件。中国慈善传统的核心是以"慈悲为怀"为基本理念的"爱"的价值观,以及以"行善立德"为社会准则的"善"的行为模式。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结构和社会发展状况,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慈善行为多以志愿活动为依托,同时体现了时代的新特征。在慈善文化基础上发展中国当代青少年志愿服务需要从一些基本建设抓起。首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创建独具特色的中国志愿服务文化。其次,要通过志愿服务促进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慈善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再就是以"慈善法"发布为契机,依法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行为,推动青少年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今年3月17日首都“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以来,首都各单位认真贯彻中央七部委和北京市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紧密结合奥运决胜之年的工作实际,切实把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作为推进“迎讲树”活动和人文奥运行动的重要举措,周密组织,积极行动,齐抓共管,切实抓出成效,进一步营造了首都广大市民参与奥运、支持奥运、奉献奥运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6.
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现代文明公民的道德品格,也是现代文明公民的道德实践,还是现代文明公民引领的道德生活。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是保障志愿服务现代化发展、发挥志愿服务服务社会治理、推动志愿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应侧重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发展;完善志愿服务法律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法治化与规范化;提升科学化的内部治理方式,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加强志愿精神培育,增强志愿服务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2007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启动来京建设者迎奥运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区6大长途客运站和各街道、乡镇主要公共场所开展学雷锋公益服务和“迎讲树”宣传活动.重点在全区78万来京建设者中启动了“办奥运有我一份,讲文明从我做起”志愿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社会化是从儿童社会化向成人社会化的过渡,是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本文结合广州市S社工服务中心在W学校开展的一系列以推进青少年社会化为目的的志愿活动,从志愿活动的内部效果入手,探索志愿活动对青少年志愿者的影响。发现,在社工有意识的引导下,青少年参与校内外志愿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社会参与、发展他们的社会组织能力、增进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更深层面,实现青少年的自我探索和成长,推进青少年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正志愿服务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随着北京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何利用好、延续好奥运志愿服务的丰硕成果,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科学发展,更好营造首都互助协作、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成为共青团北京市委奋斗的目标和研究的方向。为此,共青团北京市委2009年提交了第3003号《关于建立健全首都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提案》,认为解决此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有效学习形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和担当精神。一些功利化举措会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违背了志愿服务的初衷。高校必须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志愿活动的指导,建立更加有效的动员和激励机制,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让志愿服务回归志愿精神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