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社会主义改革,加速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实现了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的发展。改革的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以“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为题,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刘海涛。  相似文献   

2.
路径选择关乎国家改革成败。渐进式改革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中国改革发展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推行渐进式改革,才能在中国有效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3.
改革与稳定一直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两个重要命题。邓小平在阐述其社会协调发展理论时认为,社会的改革和稳定是社会进行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系统而又辩证地剖析了社会的改革和稳定关系,指出我们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妥善协调好改革和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这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创新则是知识经济务件下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历尽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5.
对外开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外开放和改革二者之间虽有区别,但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所必须运用的形式和手段。第一,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到我国发展的议事日程上以后,改革成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改革就是要革除一切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是不断改革的社会,这是因为:首先,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它自身的矛盾运动的深刻反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不断地与之相适应,这种不断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以政治和经济管理体制为主体的上层建筑加以主动或被动调整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调整是以改革的形式主动进行的。其次,社会主义的改革也是其历史使命的  相似文献   

7.
黄刚 《实事求是》2013,(2):30-34
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组基本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实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的宝贵经验。“改革发展稳定”范畴就是对这一经验的科学抽象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发展观和稳定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化了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农业改革思路刘淑珍邓小平同志的农业改革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其产生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认识其产生的社会必然性和科学性。邓小平农业改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基础。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  相似文献   

9.
苏共领导人在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的失败昭示我们,社会主义是经常发展变化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要使改革取得成功,还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采取正确的改革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在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应当指出的是,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80年代才开始的,早在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战略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许多有关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观点和原则。一、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的阐述,为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实际和当前的一些思想问题,反复学习理解这一论断,初步认识到了其重大意义。一、“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丰富之一,就是把改革推到解放生产力的高度,纳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形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的客观规律。毛泽东同志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理论,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人们依据科学的认识而自觉建立起来的崭新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起,就面临着如何遵循其固有规律,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问题。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都为此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人也为此而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探索。社会主义必须在改革中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得出的一个共同认识,一个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结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已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研究这个历史潮流,对于认清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搞好中国的改革,都是有益的。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不仅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且这一理论内蕴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和方法论。 一、提出了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推进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也在这一论断中深刻地阐述了改革的性质及伟大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  相似文献   

14.
李生峰 《党史文苑》2007,22(2):15-17
苏共领导人在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的失败昭示我们,社会主义是经常发展变化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要使改革取得成功,还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采取正确的改革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在落后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列宁以经济政策的调整为先导,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逐渐体制化及造成的严重社会危机,随后以经济发展为目标重建经济体制,进而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革全过程的两次重心转换,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革整体推进的至关重要性。列宁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启示我们必须树立系统、整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思维,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整体、协调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转型促进了其政府改革,为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我国可借鉴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做法,转变我国的政府治理模式,以实现我国政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今天,结合学习邓小平同志今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回顾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总结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经验,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更坚定地走好改革开放之路。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经验极为丰富,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一、充分认识改革的必然性和深刻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形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因此,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在我国现阶段实现的社会条件及其效果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改革的性质是改革观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改革的性质是由本国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基于对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的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邓小平以理论家和政治家特有的胆识,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新了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改革方式与和平手段,把中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由这一崭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性质,毫无疑问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由此改革性质决定的邓小平的改革观,毫无疑问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观。  相似文献   

20.
第六集号角声声(字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第二次革命)1978年,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经验,明确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改革不是可有可无,或者搞一个阶段的这么一个工作,而是根本性的一个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它的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就要不断地得到改革,通过这个改革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这样就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邓小平:“今天,全国人民无不感到兴奋和自豪。当前主要的任务,是要对妨碍我们前进的现行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