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省朔州市2006年成立了非营利社会团体“朔州市经典文化教育民间研讨会”(简称朔州市国学会),组织广大家长和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诵读中华传世经典,开辟了一个在国学经典教育领域内有影响的“国学推广朔州乐活模式”。六年来,在市文明办及国学会的努力下,学习从汉朝到清末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市县两级成功复制了15个社区国学经典导读班;有1000多个家庭直接参与了“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国学经典”学习活动;有10000多名幼儿园、小学学生间接参与了“蒙学经典诵读”活动;有100多名家长读友具备了担任经典陪读老师的能力,解决了国学教育师资力量的自我复制问题;学习时间达6年的读友普遍能够背诵约10万字的国学典籍,是现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基础段所学文言文总量的5倍;参与诵读达6年的学员熟读四书100多遍,为下一步国学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参与诵读的儿童识字量普遍达到5000字左右,是普通大学毕业生的2倍(一般大学毕业生识字量为2500字左右);诵读儿童记忆能力超过普通学生约2—3倍;推出的“全感官学习快速记忆法”成为国学学习与右脑开发两相结合的最佳典范。  相似文献   

2.
知道巴黎圣母院,是从读雨果的小说开始的,以后又看了电影,巴黎圣母院就更使我感到神秘。但就是在那个充满幻想的少年时代,我也没有妄想过,有朝一日会来到巴黎圣母院聆听那嘹亮的钟声,探寻埃丝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的踪迹。  相似文献   

3.
黄佳渝 《人权》2005,(1):60-60
我是从第一期就开始阅读《人权》的,那时还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研究生.在图书馆里很偶然地遇到了她.从此就与她成了朋友——对每期的内容很用心地看.到现在还保存着创刊号。  相似文献   

4.
读“书”乐     
我小时候读书,是从写字开始的。我还未到进学校读书的年龄,祖父就教我写毛笔字,并认方块字。写字的同时还要“读”帖——默看字帖,看一点一画、一撇一捺是怎样安排的,看圆笔还是方笔,看中锋还是偏锋,天天看就是天天“读”,再加上天天写,这就是我读“书”的开始。到了老年退休,无事一轻松,平时就看看报,去书店或图书馆看看书。有时一本书在手就忘了时间,直到很晚才赶着回家。年岁不饶人,今年八十有三了,渐渐在书店看书感到吃力,就多去图书馆坐着看,这样就舒服多了。在图书馆看书的过程中,记下了不少喜爱的格言、警句,没事时看看,很有味道。现…  相似文献   

5.
黎耀成 《政策》2010,(3):60-60
读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名著《我的人生感悟》,颇受启发。写了几句,聊作解读罢。 生活是一道多元方程,需要用缜密的头脑、从容的心态、敏捷的思维来求解。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智者越读越聪明,愚者越读越糊涂。生活是一台巨型电脑,鼠标就掌在您的手里,丰富多彩的内容任您点击。  相似文献   

6.
我看“国学热”孙郁几年前,倘有人大谈“国学”,大概很让人吃惊。我有一位熟人,终日钻研《论语》、《孟子》,在学校时被讥为怪人,不仅同事瞧不上他,后来妻子也竞离他而去。弄国学者,命运竟与孔乙己近之,真是让人感慨不已。然而,从1992年年底开始,“国学”一...  相似文献   

7.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4):62-62
国学泰斗季羡林的弟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岳川谈“文化自尊”,“我们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全世界没有人会尊重我们。”“中国的文化产值所占GDP比重只有2.5名.甚至不如公款吃喝占的比重高。”王岳川在题为《大国形象与文化创新》的讲座中说。“目前中国在经济上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文化上缺乏实力和自信。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全盘西化’的思想让中国文化迷失了方向。北京798的艺术全部是从美国批发来的。《百家讲坛》讲了10年,还没把古人的四书讲完。”  相似文献   

8.
中庸,“折中”乎陆涛声我没有正儿八经读过“四书”“五经”这类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只是早年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读过少许句章,读时也仅为完成学习任务应付考试,未来甚解。这三四十年,尤其是“文革”十年,对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特别是孔孟之道的批判接连不断,还每每掀起...  相似文献   

9.
声音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一位朋友的儿子,读了三年的国学幼儿园,有礼而淡定,熟背论语大学中庸周易和心经,但不炫耀,让他背他会背一小段然后腼腆地说不记得了,他妈在旁说,他们老师不建议让小朋友在众人面前表演,而用行为践行。旁边一圈成年人沉默。  相似文献   

10.
我常把读书的乐趣融于人的历史。在所谓人的历史中,读传是条捷径——传记"浓缩人生精华"。你甚至只需几个小时,就能把一个人看进了坟墓。我对于胡适的追寻,大概是从唐德刚的《胡适杂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开始的。  相似文献   

11.
《北京观察》2015,(6):80-80
大家好,我叫王旭,今年9岁,在一所国际学校读小学4年级。我爸爸是一名医生,妈妈是一位电台编辑。我喜欢看跑男,恩,只看韩版的。有一天,妈妈说给我报了一个名参加慈善劝捐,把我跟我的iPad强行分开。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相似文献   

12.
素面读孔子     
佚名 《民主与法制》2011,(33):71-71
今天读论语,《四书集注》让我们感受到朱子的中规中矩,博学勤思;《论语译注》让我们敬佩杨伯峻先生严谨雄厚的朴学:《论语今读》有李泽厚先生对时代的思考:《论语别裁》则分明是南怀瑾先生气贯长虹的风姿和气魄,有学者以学院异化的眼光吹毛求疵,可谓自取其辱。  相似文献   

13.
大力提升国学教育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苏平 《前进》2010,(12):10-11
近年来,国学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国学教育,大力提升国学教育的时代价值,是我们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课题。我认为,当前大力提升国学教育的时代价值,重点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4.
许仙 《观察与思考》2009,(11):56-56
我姐读小学时,我还是个毛毛头,她放了学,就背我去外面玩:跳绳时背着我,玩游戏时也背着我,她们一边玩,一边还唱着村小教的歌。那是一支欢乐的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听着就喜气洋洋的。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和歌有了亲密接触,因为这歌是从我姐的嘴里唱出来的,所以尤为亲切,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15.
读报纸,从标题的设置中,不时感觉到编辑需要提升概括材料的能力。报纸的文章是给人看的,而且应该能够从中得到一些认识上的受益。但是读了《检察日报》2007年2月27日六版头条的报道标题《我的教训验证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因为感觉不对,于是接着读了报道本身。标题引用的是一个贪官忏悔中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如饥似渴般的感受编辑部:《人民公安》是我最喜爱的刊物。每次收到此刊,我都爱不释手地读啊读。我在基层公安机关工作了25个春秋,酷爱自己的工作。由于《人民公安》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因此,读《人民公安》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读了这期盼下期,总觉得它太短、太薄,还未等你尽兴,就已读完了。有时我还会把过去的已装订成册的《人民公安》拿出来再翻翻,总想从中找出点什么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我想与你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要加强《法博士信箱》这个栏目,基层民警很愿意看这个栏目,它对基层工作很有指导意义。过去…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但单单按课本教材去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活动中,往往收效甚好。我校在开学不久,就决定在全校搞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故事会,并借故事会发动学生读好书,并以此掀起了一个读好书的热潮,收效比预料要好得多。同学们自己找资料,写讲稿,人人都要讲。先在本班讲,每班选出两人,然后在全校讲。一石激起千重浪。所有的同学都在为故事会准备讲稿,多数同学是从《我是中国人》一书中找,有些同学为了“创新”,便不厌其烦地翻阅家里父母的藏书,有的则让家…  相似文献   

18.
天天读报     
现在,信息渠道多了,因特网成了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而我,除了上网、看书刊,依然喜欢读报。只要在办公室,就会抓紧时间一张张地读过来,即使工作再忙也会如此,有时还带回家看。而周六、周日在家,也会到附近的报亭买一、两份报纸安静地读下去。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前,我正在读中学,功课繁重,几乎没有时间看电视。有一天晚上,我偶然看到了正在播放的《淮阴侯韩信》,只看了几眼,就被其深深吸引。年少时,我读过林汉达先生著的《上下五千年》,对韩信的故事略知梗概,再看张丰毅主演的韩信,正是我所知晓的那个韩信!我被这部片子所折服,从那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我每天都抽空看这部连续剧。电视剧一开播,我就放下手头的作业开始看电视,为此,没少被父母数落。  相似文献   

20.
几年以前,我读大一。一天,同班的男生拿来电影票,说是请我们所有女生看电影。问其原因,他们故弄玄虚地指着日历让我们看,“3月8日,‘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你们的节日!”我们几个女生听了还真有些发楞,原来,我们已经是“妇女”,可以过“妇女节”了!那天,我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