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探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题目,必须着力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我认为,初级阶段之所以是初级阶段,关键就在于这一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矛盾方面.对生产关系理论的再评价什么是生产关系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从生产总过程角度,把生产关系看作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关系,认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  相似文献   

2.
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定位出发,着力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在更深层次上激发新的生产力潜能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更好地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这是我们党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历史经验表明:所有制关系每一次冒进,都给社会生产力带来极大的破坏;相反,所有制关系每一次调整和完善,都必定迎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制度形态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对此目前已进行了较多的讨论。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怎样发展生产力?这是亟需探讨的课题。马克思当时面临的历史任务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他着重研究了变革生产关系问题,而当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以后,就应当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内容和中心议题来研究。因而不能以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代替生产力的变革,要从偏爱生产关系的习惯思维中跳出来。我们认为,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要防止三种偏爱和三种忽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及其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观点,对研究社会再生产有基础性意义。本文从新科技革命、开放型经济和现代市场体制等方面阐释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动因,从数字化、客体化和集中化等维度解析其发展特征,并揭示其伪善形式遮蔽固有弊端的核心本质,及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关系的矛盾造就"经济人假设"与社会效益增长的内在悖论,表现为高度自动化和雇佣劳动制、技术垄断和生产力提升、资源集中和协调发展等对立关系。根本出路在于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即彻底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衍生关系、优化市场体系结构和导向社会及其主体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年代60年代的二十多年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若干引人瞩目的新发展。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理论界众说纷芸,有的同志认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有的强调战后科技革命的作用,也有的或强调现代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两因素”,或强调生产力发展规律(即战后科技革命)、生产关系变革(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交流“三因素”,等等。撒开战后某些特殊的背景和外部条件不论,笔者更倾向于科技革命、“经济计划化”、所有制关系调整和社会改良措施的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经历了三次变革,随着生产力社会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的形式也在相应变化,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资本主义形式。为了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相应有过三次较大的调整,即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到私人垄断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的转化,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三次调整表现出在其自身范围内有过两次“部分质变”的情形。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两次“部分质变”,使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上,日益强化上层建筑,特别是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这是当代资本主义上层建筑调整的新趋势和新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建国初到十三大,我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维经历了两大阶段,即从以生产关系变革为出发点认识生产力发展,再演变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出发点认识生产关系变革。考察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自觉地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一)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党在总体上是以生产关系变革为思维立足点,强调通过生产关系变革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1952年,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  相似文献   

8.
当代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必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8页)那么,当代世界,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遗传工程、新材实、新能源、海洋工程、空间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的出现,特别是以  相似文献   

9.
列宁逝世后的一个很长时期,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思想,是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不是从生产力出发去研究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性,研究采取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才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进行怎样变革才最有利于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0.
论政府整合     
重塑中国市场经济政府模式,政府权能结构将重新配置。在中国全方位的现代化过程中,各种力量分化组合,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内部的各种要素极其活跃,行为失范急剧增加,必须加强政府整合。 一 政治发展在动因意义上是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引起政治的量变或质变。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面临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如何建构并完善政治体系,使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确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原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极不发达的市  相似文献   

12.
张倩 《理论导刊》2022,(9):72-79
“生产方式”是理解劳动过程、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把握社会形态演进的重要概念,其本身具有的复杂多义性,在“历史—社会”“技术—动力”“经济—阶级”多重维度上构建并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生产方式,“机器类人化”现象成为机械机器向智能机器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以“技术—动力”维度作为考察生产方式变革的直接切入点,进一步分析“机器类人化”在生产方式工具价值中的具体表现,结合生产方式的三个维度从其总体逻辑、工具逻辑和关系逻辑三个层面阐明生产方式的“变”与“不变”,是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生产方式变革内涵、把握生产方式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改革发生的深刻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不适应会引起改革.由于不适应的基本状况不同,会使改革的模式不同.所谓改革的异向模式,是以生产力为中轴,以改革过程中生产关系向生产力靠近、适应的不同方向来区分改革的不同内容和方式,进而把改革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凡是从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变革滞后的生产关系从而使其同生产力发生趋前性适应,这种改革模式就是趋前型改革.凡是从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变革生产关系,从而使其同生产力发生回应性适应,这种改革模式就是回应型改革.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到生产力标准问题,并指出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在中国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和宣传生产力标准问题.已成为理论战线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我认为生产力是在这样几种意义上被作为标准来使用的:一是在划分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问题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划分的根据或标准;二是在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变革的根据或标准;三是在评价各种社会现象问题上,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据或标准.生产力标准的这些含义有着共同的根据,即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5.
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介质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聚昌 《理论探讨》2007,1(3):69-74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有一个历史的源于生产力水平的介质结构在起作用。介质结构有两项内容:由生产力或其发展产生的新的利益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资源配合组织的经济有效性原则。这两项内容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特定组合,既决定了生产关系及其变革方向,也同时规定了这种生产关系得以存在和再生产自己的经济形式和经济组织方式。从生产力发展中析炼出介质结构,有助于用唯物史观回答当代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划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的问题,就社会矛盾系统来考察,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特殊矛盾即阶段的矛盾特殊性.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审视,这应当说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社会不同阶段的特殊本质.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殊矛盾所规定的.现在的问题在于,一定社会阶段的特殊矛盾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讨论以来,对这一问题虽然提出了许多看法.例如,以生产力为依据,以生产关系为依据,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为依据,以公有制发展的阶段为依据,以基本矛盾诸方面要素的综合为依据,等等.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没有从社会矛盾系统演变的不同层次中,去探讨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矛盾,而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层次的范畴中打转转.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并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矛盾.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可以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界定为;具备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所必需的社会化的生产力,但这一生产力的水平还没有达到足以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成熟的程度。从这一质的规定性出发,我们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不是普遍地适合于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而是特指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必经阶段。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从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起点开始迈步的,它们具有各自特定的国内国际条件,因此,这些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的特征,既表现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性。这种情况,使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划分阶段的问题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指,都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几个不同阶段,并且,各国都必然经历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阶段(例如过渡时期、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等),各个阶段的成熟标准,即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论述中,摆在首位的是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此,科学理解和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一个基本点。一、党要成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先锋队”,首先是要科学地认识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流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等,另一…  相似文献   

19.
梁妙荣 《理论探索》2005,3(4):32-34
运用生产力标准来调整人民利益关系,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试图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但却没有成功。其经验教训为我们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最终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形态中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打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因而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同样是历史进步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一、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个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革命的活跃的因素,是不断进步变化的,而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则是相对稳定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