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武帝与儒学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与儒学关系新论张兆凯一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原因儒学从社会层面进入政治层面是以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表彰六经、罢黜百家为标志的。目前,学术界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尚有不同的理解。如罗义俊先生认为,汉武帝及其以后,百家并没有被废除禁止,子学犹...  相似文献   

2.
战国相对自由的风气为各大学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儒学,更是一枝盛开的奇葩,耀眼夺目。叔孙通一生以贯彻孔孟之道为理想,他准确的判断力把成功之道演绎得炉火纯青,使儒术以守成的优势在汉代被接纳和实践,为日后的“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吴心 《黄埔》2007,(6):54-55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的至尊地位逐渐被确立。汉儒的特点主要是对儒家经典注疏解释,以为统治者所用,儒家经学成为国教,神圣不可怀疑。而当一种学问发展到不容置疑的地步时,其生命就停止了。至汉末,以神学经学为特征的儒学逐渐衰落,直到宋明时期建立的理学才给一直以正统自居的儒学带来了又一次兴盛,  相似文献   

4.
邵宇 《理论月刊》2006,(12):38-40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邵宁 《前沿》2006,(8):229-232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出自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采纳这一建议,并作出决策的是汉武帝,这都是于史有据的。  相似文献   

7.
儒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华东师大教授盛邦和上世纪末延至本世纪初,中日两国都曾出现以尊孔,立“国教”为特征的“保教”、“立教”浪潮。同样是以儒教为救国之策,但最终日本获得了成功;而中国却抛掉了发祥于本土的“国教”,这是一个值得探讨,深思的问题。日本...  相似文献   

8.
一自汉代“独尊儒术”始,经学作为古代中国具有官方哲学意味的儒家经典阐释学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的主要思想工具;经学又与儒学天然相关,要求体道宗经、致用重文的一体化,进而成为钦定之学。这不但影响着封建大一统之下的皇权意识形态及其专制政治体制的沿革,而且也决定着经学自身的发生、发展与终结。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注定了儒学与经学的不同历史命运,显示出学术思想发展与伦理政治教化的文化层次分野来: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之学,从先秦到当代,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文化影响;而立于学官的经学,在辛亥革命后遂成…  相似文献   

9.
刘力 《求索》2007,(1):81-83
“衣冠之制”作为封建礼俗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袁征曾与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相始终。近代以降,传统小农经济遭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而走向解体,导致建立其上的传统儒学被弱化,作为儒学礼治精神表征的以“尊卑等差”为内蕴的传统“衣冠之制”遂走向消亡,从而促成传统服饰的近代化。在这一过程中,近代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自我个性的张显都不同层面地加速了传统衣冠之制的解体。  相似文献   

10.
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学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保持了正统和一元化的地位,以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称。批判地继承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其核心理念可以作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有益补充,更可以作为我们应对“西方文明”挑战,参与全球文化竞争,振兴民族文化的强大武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学可分为三大学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这三大学派几经兴衰,各有特点,各有得失.汉唐以来,“汉学”渐渐失去活力.至宋初,佛、老思想显得空前活跃,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乃至使石介惊呼道:“举中国而从佛、老.”以孙复、胡瑗、石介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为了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打着复古旗号,标榜王权,鼓吹道统,反对佛、道,复兴儒学;同时也从理论上批评了当时的浮靡文风,提出文章必须“述国家之安危”、“正一时之得失”、“写下民之愤叹”.这与唐以前依据古注治经的做法显然不同.他们的言行或呼吁,打破了当时思想文化界的沉闷空气,成为宋代新儒学和诗文革新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法律思想是对自西汉以来取得一尊地位的儒家正统法律思想的第一次冲击。玄学法律思想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角度对纲常礼法的根源作出新的解释,试图超越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建构新的治世理论,但终因未理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而只能向儒学回归,并在回归中消亡。  相似文献   

13.
张腾 《人民论坛》2013,(2):220-221
儒家学说从初创至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不断吐故纳新,始终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指导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学并称"显学"的儒学,并非名副相实。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先秦儒学倡导的德治、仁政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霸政要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纷争局面使儒学无法独尊。  相似文献   

14.
《阅微草堂笔记》之杂交儒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绚丽 《理论月刊》2001,(12):29-31
清代,在宋明理学权威失势的同时,正宗的儒学也因其“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而濒临危机,清代学者纪昀尚汉儒驳宋儒,实际上就是希望借古代之伦理道德重新修整日渐腐化的学思吏治。因此,本文试图就《阅徽》琐言屑语的文体和庞杂的意识形态掩盖下的儒思与明确的主题式的儒思阐发三方面展开论证分析,得出《阅徽》乃儒家正统文学而非封建教化余孽之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四个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提出与儒学在汉代的崛起,太学的产生、发展,太学中教师任用、教材选择、学生考试及录用体现出的太学与儒学的关系,太学在国家文教政策的保证下长期巩固了"儒术独尊",论述"独尊儒术"是太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同时太学及其以后的衍化物如国子学、国子监、书院等教育模式又确立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志尚 《人权》2002,(6):17-19
2500年前由孔子开创,历代后继学者不断解释、补充、发扬而形成的儒家学说,开始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后来经过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之后,儒学实际上上升到国家哲学的地位,成为  相似文献   

17.
儒学化叙述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表达方式,是儒家文化重要的外在表现。辽、西夏、金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他们留下了丰富的传世文献资料与民族古文字文献,其中存在大量的儒学化叙述。通过分析这些材料,可以发现儒学化叙述总是贯穿于这些民族的书写活动之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能在汉文乃至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中得到反映。这些儒学化叙述是不同民族都要接触、掌握的公共知识,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真实写照,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8.
墨子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重镇,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世之“显学”,也曾徒属弟子满天下,熔铸过学术辉煌。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墨子学说日渐式微几成“绝学”。清末民初虽有学者重开墨学研究,但由于学术空气的沉闷和科学技术的滞后,并没有产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墨学研究的新局面。徐希燕博士的学术专著《墨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出版),承前启后,应运而生,全景式地透视了墨子的政治、经济、科学、军事、逻辑、管理、教育等思想的诸多层面,而且为这门千古之绝学注入了新的内…  相似文献   

19.
第一期2弘扬儒学精华发展先进文化——在“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许嘉璐5儒学是推动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精神力量牟钟鉴7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访谈录秦维宪10传播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文化——“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陈慧麒12文明的思考——2004:华夏文明论坛全球化视野下的华夏文明鲍宗豪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的互补陈卫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刘奔文明之忧思俞吾金19房价攀高成因分析及其平抑之策朱林兴21寻求历史的真实写真实…  相似文献   

20.
康宇 《长白学刊》2013,(6):11-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中的“对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虽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问存在不可避免的内在差异,但二者在理论层面上具有天然的互通性,社会历史经验也证明二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尤其在当代现实层面上,中国社会对二者的有机联结表达出强烈的需求。若能厘清二者联系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具体结合点所在,联结途径问题,并能摒弃“马克思主义儒学化”“儒学马克思主义”等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定能彼此促进、科学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