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智慧的一个最本质特点就是其终极向度,一切关涉终极性、无限性和永恒性的问题,都可以纳入到哲学研究的范围之中;我们可以将哲学界定为关于宇宙人生的学问,其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包含了三个维度,即"元哲学"、部门哲学和问题哲学;问题哲学、生活哲学、文化哲学是当代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哲学发展的走向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必须在"三个维度"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与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常欣 《人民论坛》2011,(9):206-207
就文化哲学与哲学的关系而言,文化观点的文化哲学可能扬弃哲学,却不会规范地解决哲学问题。扬弃哲学具有超出哲学的现实意义。哲学观点的文化哲学,或者成为哲学的一个普通下属学科,是哲学原则的自我印证,或者尽可直面现实而野性地埋葬哲学,从而文化哲学亦不必还是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但“这块整钢”多年来一直是被我们“分块打造”的。在学科归属上,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别归属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是按照这三个专业方向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商事信托与民事信托的差异,有必要分别讨论"商事信托财产的权利归属问题"和"民事信托财产的权利归属问题"。商事信托是一种财团,因此,商事信托的财产权利应当归属于"商事信托"本身。民事信托的信托财产权利归属于受托人。同时,在信托财产是对某物之所有权的情况下,受托人对该物所享有的所有权受到受益人之受益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可能是债权,也可能是物权。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是孤独哲学。无论是儒家的"内省不疚",佛教的"禅定静虑",还是老庄的"无为虚静"都要求主体处于孤独的心境中。庄子的哲学是孤独的哲学,可以说,没有主体的孤独精神状态,就没有庄子的哲学。无论是道本体的建构,还是对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乃至主体本身精神的超越,都与孤独的主体精神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分析《庄子》哲学中的孤独意涵,从三个方面揭示孤独与庄子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定义是多维的、多义的,企图一劳永逸地作出一个完善无缺的定义是不可能的;问题哲学不同于具体问题,它力图在众多具体问题中寻找那些实证科学无法实证而又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问题哲学的推进必须以本体哲学为指导寻找感兴趣的切入点提炼问题哲学,并结合当今中国实际进行合理的问题定位。  相似文献   

7.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时,我认为有一个问题应引起人们在理论上的重视,这就是观察与思考活动在实践概念中的地位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比如说,观察与思考活动应归属于实践过程还是认识过程?对于它们归属会在理论上引起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正>我从哲学层面与大家重点谈三个概念,一是哲学价值问题,二是价值,三是价值观念。(一)首先要理解价值问题是个什么问题,从哲学上看,两千多年以来,我们的哲学思维和我们传统的习惯思维方式都不是关于价值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是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实践哲学进行研究,有三个前提性的问题是绕不开的:一是马克思对哲学本身的理解问题,二是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问题,三是马克思对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问题。为不断推进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纵深化,我们需要明确,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中,哲学所追求的并不是一种精致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要为现实的革命实践服务的,哲学是介入现实的实践力量;实践并不是哲学的实践,而是感性的实践,是"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所依靠的并不是哲学的实践力量,而是感性的实践力量,是现实的主体("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10.
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强化"三个意识",做到"三个有为",即强化阵地意识,在回应剖析社会思潮方面有所作为;强化问题意识,在关切聚焦现实问题方面有所作为;强化看齐意识,在学习探究最新成果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1.
王蕾 《前进》2016,(7):27-2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方位、形势任务以及发展路径,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里程碑和行动纲领,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书记作出的"两个取决于、两个不可能、两个不可替代"的科学论断,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五个面对、五个迫切需要"的重要论述,指明了  相似文献   

12.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够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基于三个逻辑根据:第一,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怀疑思维与存在是否统一,而是直接承诺思维与存在是统一的;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阐释思维与存在是如何统一的;第三,哲学基本问题是以反思思维的出现为前提的.哲学自身独特的反思品质成为哲学存在及哲学基本问题存...  相似文献   

13.
就文化哲学与哲学的关系而言,文化观点的文化哲学可能扬弃哲学,却不会规范地解决哲学问题。扬弃哲学具有超出哲学的现实意义。哲学观点的文化哲学,或者成为哲学的一个普通下属学科,是哲学原则的自我印证,或者尽可直面现实而野性地埋葬哲学,从而文化哲学亦不必还是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4.
晏辉 《桂海论丛》2015,31(3):28-32,2
价值哲学不但思着思的对象,而且思着思本身。而不论是思的对象还是思本身,价值哲学都必须直面问题自身,通过反思思本身,借以保证致思方式的正确性;在哲学的高度上把握当下的价值问题,以求研究的客观性。就中国价值哲学所应把握的问题域而言,乃转型中国遭遇到的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就实践旨归来说,价值哲学要指明一种整体上的好生活是怎样可能的;若欲达此目的,中国价值哲学就必须对致思方式和价值问题进行反思、批判和预设。  相似文献   

15.
哲学追求的不仅是真理,而且是价值,因而是知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哲学把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体现了哲学思维的特殊逻辑,即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逻辑。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现代唯物主义"。无论在自然观上,还是在历史观上,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又为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2,(8):12-12
王云霞在《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够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基于三个逻辑根据:第一,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怀疑思维与存在是否统一,而是直接承诺思维与存在是统一的;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阐释思维与存在是如何统一的;第三,哲学基本问题是以反思思维的出现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哲学的性质和内涵及其在现代条件下的功能和地位,一直以来在三个方面存在一些偏颇的认识:一是关于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的问题;二是关于中国哲学在现当代条件下的存在形态问题;三是关于中国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对以上三方面问题的澄清,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哲学充满信心,对继承和发扬中国文明核心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8.
戴黍 《理论月刊》2002,(4):32-33
哲学从来都须面对问题。本文提出并试图回答三个问题:一、我们是否还需要哲学;二、我们需要怎样的哲学;三、如何振兴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的大讨论,直接导致其四种人类学范式的产生:一是"类哲学"的产生;二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人学"理解;三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第四个来源的"人类学"以及作为人类学范式的马克思哲学的提出;四是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提出。今天看来,前三种范式都未能进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境界。只有第四种范式,通过发现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和双重理论构建,通过提出哲学性、价值性的广义人类学范畴来界定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指明马克思开创了从广义人类学高度,把握人类生存发展运动的人类学哲学,并以这一哲学为核心来揭示自身全部思想理论特征;这一范式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马克思的哲学根据,从而能为创新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决然对立。前者将"改变世界"作为主题,后者则耽于"解释世界"的先验幻象。问题的症结是旧哲学理论建制的维度缺失。世界观、历史观的局限导致哲学家们既提不出"消灭旧世界"的主张,更找不到"通往新世界"的道路,以致于纷纷坠入意识形态迷误。针对旧哲学的症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三个方面对之进行变革。一是确立了彻底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揭示了人的劳动实践与世界的历史生成之间的本质联系;二是确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历史规律。三是将唯物史观贯彻到了对资本时代的批判,既肯定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又论证了其必然灭亡而为更高社会形态所代替的趋势和规律。马克思因此解决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问题,在终结旧哲学的同时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