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国莹 《半月谈》2004,(9):58-59
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紧密联系的.是家长进城务工后子女的教育问题。继上期“校园话题”关注农村留守子女的问题之后.本期我们的焦点。集中到了随父母进城求学的孩子身上。目前。进入城市是许多农民改变自身处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这个变动的过程中,我们呼吁社会各方面对农民工子女予以更多的关注。当一个孩子从熟悉的农村来到城里的学校时。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内心的慌乱可想而知。所以。当班里来了“农村娃”的时候,“校园话题”在此吁请城里的老师和同学:善待他们.给予平等、温暖与爱护.帮助他们尽早融入你们的集体生活。  相似文献   

2.
胡昊 《人民公安》2011,(11):60-60
在城市户口还吃香的年代.我有一个顶替父职来城里上班的朋友.因自身的条件差.只能找了个郊区农村姑娘为妻,他将家安在乡下.并且院里养鸡屋后种菜。而我们这些在城里娶妻生子的人.其实当时地无一亩,房无一间,靠租赁他人的房屋度日,却私下里总感觉他是最不幸的人。我的这位朋友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过得蛮幸福的,因为他现在可以天天都能吃上六个鸡蛋了。  相似文献   

3.
开心一刻     
《人民公安》2012,(19):55-55
不忍心看周末,老婆挥汗如雨地干着家务,而老公却悠闲地半躺在床上看电视。老婆抱怨说:“你就能忍心看我一个人在这里苦干?”老公同情地说:“那我回里屋睡一会儿,”度日如年有一位到城里打工的青年给远在农村的父母写信,告知自己在城里度日如年。老父亲看完信后高兴地说:“这小子在城里混得还挺好.过日子就像过年一样。”老母亲却不放心地问:“那为什么还要我们寄200块钱给他呢?”“你真老土.他天天过年能不花钱吗?”老父亲不耐烦地开导老伴儿说.  相似文献   

4.
尧月红 《半月谈》2005,(3):78-78
在城里住到农村干活.这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农民“走读”一族的生活写照。黄水镇是全国闻名的“黄连之乡”、“莼菜之乡”。每天早晨。民簇风情小区80%的家庭都有人骑着摩托车到农村干活(主要是种植黄连、莼菜厦高山蔬果)。  相似文献   

5.
农村消费落后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海霞 《小康》2006,(8):22-30
2005年9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的邱晓华一语震全国:“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19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除了消费差距过大,另一个让人关注的危险是城里无法立足的商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农村。所谓“城里不要,农村走俏”,尤其在城市消费维权运动日炽的同时,假冒伪劣商品展开“上山下乡”运动,使得农村大有成为假冒伪劣倾销地之虞。在《小康》进行的“消费小康”调查中,对农村的消费环境评估没有达到及格线。  相似文献   

6.
樊纲 《小康》2014,(5):18-18
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每个农民工进城工作的年限是7-9年。城里农民工的平均年龄32岁,这是国家人口普查数据。城里没有熟练的工人,农村存在着一大批有打工经历的壮年劳力。这就叫农民工早退。农民工没有退出劳动,只是退出了城里的劳动,退回到了生产力低下的农业劳动力供给。  相似文献   

7.
村官小冯     
叶慧 《今日浙江》2009,(13):51-51
在农村找到自己的位置 “城里的路很平,但是很挤;农村的路不平,但是很宽。”2008年6月,听说临安市招募大学生村官,冯尧眼前一亮,没做思想斗争,报名、笔试、面试,一路过关,直奔於潜镇百园村。许多同事不理解,放着杭州城里一家经贸公司的销售经理不干,却闷头往乡下跑?大家都让他再考虑考虑,免得将来后悔。  相似文献   

8.
在爱侬家政公司见到康华,这位1989年出生的女孩子还保持着农村来的质朴,“我不想太有钱,钱多了人就容易变坏”。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个早起闲逛的习惯。小城南面的坝南早市 ,是我常去的地方。我在这里常看到远处的一些农民在买粮食。有这样一位农民 ,他从30多公里外的农村来城里卖小米。他年龄不大 ,脸上却写满了沧桑 ,憨憨的样子。我问他 ,农村不是有市场吗 ?为什么到城里来卖。他说 ,城里每斤小米比农村多卖一角钱。我看他带来的小米也不过三五十斤 ,我说 ,为了多卖几元钱 ,却跑几十公里的路程 ,这划算吗。他说 ,几元钱 ,对于农民来说是很重要的 ,农民赚钱实在是不容易呀。我想 ,农民的处境也许比我们想象中的样子要糟糕得多。经常听说农民因为一两千元钱的意外损…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县域经济治理面临人力资源匮乏、土地流转、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特色产业发展五大难题。第一,在城镇化过程中青壮年流入大中城市,导致县域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任务繁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第二,受土地流转制度制约,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宅基地有效利用没有找到有效途径,"人在城里、户在农村,城里购房、乡里有  相似文献   

11.
“学农”学些啥蒲依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岁月,对知识分子最现成的评估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此,知识分子动辄奉命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知识分子的四体未必统统不勤,五谷分得清的也大有人在。但此辈在城里生活总比其时农村优裕,衣活毕竟是外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大》2013,(3):36-36
“农民工,到底姓‘农’,还是姓‘工’?”城镇化加速,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型”,目前全国约2.6亿农民工中,大部分依然是背井离乡的“城漂”,他们在城里何时才能有个安稳的家?这也成为我国进入“50%城镇化”后的一大悬念。  相似文献   

13.
《半月谈》2002,(3):1-1
农村地域广大,农村的事情千头万绪,如果光坐在城里,是肯定做不好农村工作的。现在一些地方决策之所以脱离实际,往往与我们的干部深入基层不够。广大干部要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4.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春节前返乡的7000万农民工,有95%回到城里就业,剩下的还有5%在农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在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情况下.农民工就业形势开始回暖。但是,在出现招不到农民工的“民工荒”的同时,另有大批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农民工就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提起晶莹剔透又美昧爽口的果冻,许多女孩在喜不自禁约同时也会皱皱眉头:女孩子贪嘴爱吃.但女孩子更爱美.果冻里的糖分会使身体发胖的!有没有既营养丰富又可以达到减肥功效的果冻呢?一个在郑州打工的山东女孩发现了“减肥果冻粥”的商机,在郑州开了家颇具特色的Q果冻屋。没想到一下就风靡都市,如今她每月的收入都在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16.
李晓 《人民公安》2010,(9):61-61
那一年,我和城里恋爱的女友。常常在马路边的梧桐树下拥抱.连树叶也是飘香的。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16)
正在城里生活久了,自然会厌倦城里的热闹繁华,时不时想住上两天农舍,吃吃农家粗饭,干干田地农活,出汗劳作,心旷神怡。这种田园生活情结在都市喧嚣生活的人们潜意识里或多或少都存在。有这种情结的存在,自然去农村的人就多了,人多了就会滋生出无限商机。这不,民俗村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上处处可见。而袁家村独树一帜,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人     
下乡知青邢燕子成了毛泽东主席的客人 1960年9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20岁的共青团员邢燕子坚决在农村扎根的事迹。邢燕子全家都在城里工作,父亲是天津一家工厂的副厂长,她在城里找工作并不难。但是,她坚决留在了乡下——当时的汉沽市大钟庄公社司家庄生产队。她要和全村人一起战胜灾荒,把家乡变成鱼米之乡。她当上了“燕子突  相似文献   

19.
《就业与保障》2014,(4):7-7
我是一个全家迁居城市,春耕、秋收回农村老家种地,其他时间在城里打工的行走城乡之间的农、工“两栖人”。为了生活的方便,近年我的家属也随我共同进城工作。我们先前在农村缴了“农保”,如今进城缴了“城保”,入职又缴了职保,这“多保”,让我有些混乱。为缴纳保险费用常常来回奔波,十分的麻烦。不知这些“保”能否相互转移.何时能统一?最近就这类问题法律有无新规定?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我生于20世纪70年代,从小在农村长大,能深切地感觉到城市市民与农村农民之间的巨大反差。城里人到农村是为度假,呼吸新鲜空气的,而农村人到城市里只能干最苦最肮脏最累的活,有的赤贫者只能当乞丐。其实,今天城市的高速发展是与农村提供的粮食和原料及农民工廉价的劳动力分不开的。可农民进城是被歧视的,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不但把农民捆绑在土地上,还要收取他们在城里的暂住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