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谣是一种浅层的社会意识。民谣的民众共同创作性和广泛流传性 ,表明它本质上是民众的社会评价。民谣与社会舆论和社会谣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民谣的重要特征 ,这正是充溢了浓厚安乐意识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民谣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汉 《唯实》2003,4(8):18-22
民谣是一种浅层的社会意识.民谣的民众共同创作性和广泛流传性,表明它本质上是民众的社会评价.民谣与社会舆论和社会谣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民谣的重要特征,这正是充溢了浓厚安乐意识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3.
陈新汉 《唯实》2003,(9):18-22
民谣是一种浅层的社会意识.民谣的民众共同创作性和广泛流传性,表明它本质上是民众的社会评价.民谣与社会舆论和社会谣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民谣的重要特征,这正是充溢了浓厚安乐意识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震骇莫名,关涉事变各方的疯狂谣言犹若狂风巨浪不期而来。检视事变期间的谣言,尽管与事件的严重性和舆论信息的缺位休戚相关,但是民族情感与个人情感的混杂、派系斗争与国共政争的较量、国际社会与国内利益的纠葛,种种变量均构成了事变期间谣言散播的共同基础。谣言疯传既因各种变量而起,各方的应变措施皆是通过以此及彼的方式展开。同时,中外记者和媒体也在辟谣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原本作为中伤或欺骗舆论的谣言,却在西安事变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另一种"景观",这又是造谣者所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诸个体存在。现实的诸个体就是以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建立其社会关系,实现共同活动的。由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所以现实的人类历史也就是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发展的历史。通过对不同阶段现实的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个体与类由双重遮蔽、矛盾凸显到斗争解决的过程中,群体始终是缓和个体与类矛盾,表征诸个体产生联系、获得发展的现实承担者。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启示我们:由世界历史性的诸个体相互联系直接构成的整体,才是真正社会化的人类、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6.
任何个人的一生都不光要和别人打交道,而且要和群体打交道。所谓群体,就是持续地进行相互作用与共同活动的许多个人结合而成的有机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就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从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进而发展为有成就的人;群体也只有借  相似文献   

7.
焦丽萍 《理论学刊》2001,3(2):29-32
个人与个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内容。个人作为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 ,从实体意义和逻辑意义上得到了双重印证。个性自由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 ,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最终落脚点。个人是社会的个人 ,个人只有作为社会存在物才获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 ;社会是个人的社会 ,是人们共同活动的组织形式和个人的存在方式 ;二者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辩证的统一。个性作为社会交往普遍化的结果 ,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在个人存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表现 ,个性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崔丹 《党的文献》2018,(1):123-127
上海解放前后,有两类意识形态化的谣言在社会上传播,一类谣言丑化共产党形象,还有一类谣言无中生有,散布虚假不实消息,在民众中造成恐慌。这些意识形态化的谣言以攻击中共为主要目标,其内容大多关乎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社会秩序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不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针对社会上传播的形形色色的谣言,中共果断采取了应对措施,组织人民团体通过各种形式教育民众,并利用报纸及电台进行宣传和辟谣。针对给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破坏社会稳定的造谣传谣之人,中共利用法律的手段采取了有效的惩治。这些应对措施化解了谣言带来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9.
上海解放前后,有两类意识形态化的谣言在社会上传播,一类谣言丑化共产党形象,还有一类谣言无中生有,散布虚假不实消息,在民众中造成恐慌。这些意识形态化的谣言以攻击中共为主要目标,其内容大多关乎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社会秩序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不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针对社会上传播的形形色色的谣言,中共果断采取了应对措施,组织人民团体通过各种形式教育民众,并利用报纸及电台进行宣传和辟谣。针对给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破坏社会稳定的造谣传谣之人,中共利用法律的手段采取了有效的惩治。这些应对措施化解了谣言带来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现实的个人组成.作为现实的个人,生产(活动)和交往(关系)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在这里,并不是先有活动而后有关系,"现实的个人"的"交往",即生产关系,就是"他们的活动"的前提.因而,交往是人的一种先天性规定,是人的存在方式,它内在于人的活动之中,既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又是活动的本身.马克思的论述阐明了人类活动的社会关系性质.正因如此,历史上所有重大的社会变革,其动力固然源自于以物质生活资料为基础的各种需要,但就变革和变迁的实质和现实形式而言,最终无不指向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国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改革时至今日,社会关系领域的变革亦成为这一改革的关键.而社会关系变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走出中国社会关系伦理化困境,它关系到整个社会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个人安全是一种本体性安全,心理和精神安全则是其中的首要因素。地震后的焦虑情绪已严重影响民众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使民众产生了紧张、恐惧等焦虑情绪和身体不适、行为反常等焦虑反应。这类焦虑情绪将在人群中蔓延、复制,并成为影响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次生灾害,因而必须从社区、学校、家庭、群体等途径对其实施干预,以保证民众幸福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耻感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其评价活动机制与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以内化的一定社会的良心(心中之善)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否定的痛苦的灵魂锤击的心理情感方式显现出来,通过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心中之善的冲突过程、主体对心中之善的确证与升华过程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道德审判与自我心灵拯救。耻感的评价活动不仅在个体主体身上发生作用,而且以群体主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形式把适合自己统治的荣辱(耻)观"群体化"、"普遍化"、"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民众评价活动和权威评价活动的上下互动中,通过意识形态的引领而形成的。只有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在关照现时代人民的诉求过程中,并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内化为民族耻观,构成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人们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3,(20):54-54
在“微时代”,网络与现实两个舆论场的分野一直与微博、微信的发展相伴而行。“看十分钟的微博,要看一个星期的《新闻联播》才能缓过劲儿来”,网民的戏谑调侃生动地道出两个舆论场间的巨大“温差”。的确,负面情绪、群体愤怒、谣言风波、哗众取宠……乱象丛生的网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社会情绪的“高压锅”,任何一个舆论事件都可能将它引爆,  相似文献   

14.
乡村社会成员构成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实人”,“老实人”是当前中国村落里村内成员形成的一种特殊评价群体, “老实人”不仅因其诚实、憨厚,更因其在村庄内的特殊行为逻辑引起村民对之形成负面评价,所以有“死脑筋”“不会干事”“智力低下”等别称。“老实人”因其遵循着的逻辑所引起的负面评价除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原因之外,也有村庄内部自身的恶性评价机制扩张相互关联。市场所带来的个人功利理性和村庄内的原有的贬低“老实人”观念共同造成了村里“老实人”群体地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社会价值评价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是个人及群体之间以一定的协作方式耦合而成的关系系统,社会评价质言之是它的代表者的评价。社会评价不等于对社会的评价。社会的需要和利益是社会评价标准的真实基础,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充分地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和利益,是一切社会评价标准的最高前提和最终依据。社会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赖于对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的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畸形的社会舆论,网络谣言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的一大公害。要有效地管控网络谣言,无论是从政府职能,还是从谣言成因和危害,抑或是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都责无旁贷。就当前而言,政府有效管控网络谣言,必须在正确界定网络谣言的概念范围、依法加大网络谣言的整治力度、及时发布重大事件的相关信息、不断提升网络监管的能力水平、全面推行网络用户的实名制度、努力消除网络谣言的滋生土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他国经验借鉴等方面发力,以形成文明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不断推动网络舆论的有序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梁丁 《廉政瞭望》2009,(9):58-58
杭州飙车案替身事件,网上盛传张礼礤为胡斌顶包,成为“华南胡”。近日,谣言制造者熊忠俊被警方行政拘留10天。但令人深思的是,人们怎么会相信,一个富家子弟在交通肇事之后,会找人顶包服刑,即使这起交通肇事案被舆论聚焦,举国皆知?有很大一部分民众在答题时,选择了相信,或者是将信将疑。这种答案蕴含着这样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发生后,有关中共的各种谣言一时甚嚣尘上,这些谣言或诬称西安事变是中共的"阴谋",或大肆渲染西安已被"赤化"。面对这些不实谣传,中共一方面通过发表公开宣言、利用报刊媒体等途径声明自己的立场,与谣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另一方面通过加大舆论宣传、争取有较大影响的党外人士、发动群众等多种途径宣传自己对这次事变的基本主张。尽管西安事变后的谣言在早期给中共形象蒙上了一些阴影,但由于中共采取了冷静合理的应对措施,最终廓清了迷障,让民众认识到了事情的真相,不仅有力回击了谣言的中伤,而且扩大和增强了自身的社会影响甚至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时指 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 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 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 生的变更出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4页)” 由此,笔者有以下体会: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而非 主观意志的产物。 人类社会活动(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经过沉淀而成 为历史。 历史经过沉淀,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舆论主体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一定的新闻传媒,表达和传播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和看法,对社会权利(包括权利组织和个人)、公共政策进行评价和监督。改革开放20多年来,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民主气氛日渐浓厚、新闻舆论监督成效最好的时期。据统计,全国省级以上电视台共开办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等节目60余个,31家省级党报都设有焦点类栏目。各地新闻传媒对社会不正之风、地方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