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背景:《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出处:典出《论语·颜渊》。孔子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  相似文献   

2.
为政以正     
申洁 《前线》2016,(1):82-83
正【引用】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原文节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原文释义】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本人自己带头端正,那么还有谁敢不端正呢?"孔子说:"自身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按他的旨意去做;自身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相似文献   

3.
正人与正已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这是古人对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经验总结。因此,正人必须先正己是人们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其身正”,就是要求施政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恪守信念,严于律己,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相似文献   

4.
话说严于律已张晓林古人说过:“政者正也”,“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百姓亦云:“打铁先得自身硬”,“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这些讲的都是处于社会核心地位,执政地位的人,为人处事要严于律己,否则会出现说话软...  相似文献   

5.
对孔子为政说给予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评说,从中寻及与现实契合之点,古为今用,对提高我党执政水平,无疑是有益的。 一、把握为政以“礼”,弘扬为人民服务宗旨 孔子认为,为政者“不知礼”,无法立于社会,更不可能施仁政于百姓;反之,“学礼”,“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注重渊》篇)即一旦能用礼克制自己,为政以礼,天下百姓就会称你是仁人。 孔子为政以礼的重要内容是其民本思想,包括教民、富民和爱民  相似文献   

6.
孔老夫子有句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此意相近的还有一句:“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纵观《论语》一书,类似的话,孔子讲过若干遍。可见,在他看来,执政者自身的品行如何,对“令”能否行得通是起首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刘建明 《党课》2013,(18):68-69
据《论语·颜渊》篇中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政者”是指执掌权力之人,即为政者,官也。这里的“正”,既有公正之意,也有正派之意;既有为官之正,也有为人之正。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要想提高领导水平、彰显领导魅力、提升工作成效、做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做到心正、言正、行正和身正。  相似文献   

8.
政者,正也     
政者,正也牛治国“政者,正也”,是《论语》中孔子答季康子问政之语。讲的是为政者当端正,此乃儒家历来所倡导,意以此来垂训政者,警示后人。当今从政者,以此为鉴,也是颇有教益的。以愚之见,“政者,正也”需做到“五正”。一曰心正。古人云,“心如水之源,源清则...  相似文献   

9.
如何为政,或者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干部,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近来翻阅《论语》,觉得孔夫子对如何为政的言论,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语·颜渊》里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路》篇也说,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相似文献   

10.
张心阳 《唯实》2014,(12):95-95
人心公正,是社会厚德善行的基础;权力公正,既是社会厚德善行的核心,也是风尚潮流的引领。为政之善,莫过公平。当年,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说,把正直无私的人用起来,百姓就会服从;把邪恶不正的人用起来,百姓就不会服从。人乃为政之本,启用正直之人,实际是为了行公平正直之事。  相似文献   

11.
齐民 《前线》2013,(1):83-8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发人深省。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一句中国传统白话,人们常挂嘴边;如果文雅一点,可以换句孔子之言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倘若说得再具体一点,则可如明代政治家钱琦在《钱公良测语》中所云:“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凡此皆一个意思,讲的是官员自身素质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见贤思齐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5,(23):20-2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中国历史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儒家哲学追求的是道德完善,是怎样致力做人。“见贤思齐”,便是古人强调的一种修身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说的“以身作则”,旨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给他人作出表率,这无疑是理所当然的。孔老夫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在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有不少领导干部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否就能说以他们的“身”作为“则”呢,窃以为值得商榷。所谓“则”按照《有典有则》来讲,就是法。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度里,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任何人都必须服从和遵守。即使你身尊位显,也不能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行代法,而必须…  相似文献   

14.
上梁与下梁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古代政治家孟子也指出:“君主喜欢什么,手下人对此的喜欢就更加厉害。”为官者的德行好比风,而部下好比草,风向哪里吹,草就向哪里倒,君明则臣直。部下主要是看上司的行为示范,如上司的身不正、行不直,话说得再好也没有人信他那一套。孙策在平定江东时,每次冲锋陷阵,他总是在最前列,部下很为他担忧。他却回答说:“如果我不亲冒矢石,那么将士们又有谁会勇猛作战呢?”他能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不能说与其以身作则没有关系。隋炀帝虽文辞精美,道德仁义满嘴,却坏事干尽。…  相似文献   

15.
正儒家重视修身,他们把修身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开篇即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中庸》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孟子则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继承和发扬了早期儒家修身为本的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  相似文献   

16.
黄楠森撰文认为,今天的德治是儒家德治的批判继承。儒家关于德治的论述很多,比较为人熟知的有: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德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政”、“王道”。儒家的德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它是一种统治术,是剥削者统治人民的方略,当然,儒家也主张以身作则。(二)在德治条件下,人民遵守国家的规定,完成自己的任务,不  相似文献   

17.
人当自爱     
有位市委书记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出了领导干部要“五官端正”的观点:眼不花、耳不偏、嘴不馋、手不伸、腿不软。这种“五官端正”一说虽是比喻,但也贴切,令人三思。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4,(14):20-20
为政者需要学与思,古人早就有箴言。《论语》写道,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常人只重“学而优则仕”这后半句,并以此激励自己刻苦读书,希望来日出人头地。为政者则要看重前半句,善学善思,善作善成,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论语》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实中确实有些人既不学习也不思考,既罔于自己也怠于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党员干部的从政道德反映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孔子讲过,"子率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唱令不从".中国自古就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党员干部的正与邪、善与恶,对群众的影响是巨大的,上好德而下好善,上做假而下浮夸.加强党员干部的从政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前线》2014,(1):116-117
孔子的爱民思想是其“仁爱”思想的重要内涵。《孔子家语》中的《入官第二十一》是系统阐述孔子为官之道的篇章。孔子在该篇章提出为官之道的五个方面:第一,修身为从政之本;第二,为官治民应了解民情,顺应民情,并据此制订切合于民的政策;第三,为官治民要爱民,待民以宽,不可苛求于民;第四,为政者凡事要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表率;第五,为政者要慎择左右。其中,涉及爱民的就占了两条,以下节选关于“顺民爱民”思想的段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