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多拉 《唯实》2000,(9):139-140
《南风窗》杂志不久前发表文章,分析当前腐败现象的一个特点:“腐败为什么难治,因为腐败已经上了轨道了”,“它仿佛是一个特殊的加工厂,有自己的生产线、关系网、管理机制,在源源不断地运进各种政(治)经(济)资源后,加工组合,流水线作业,获利后各股东问的利益分配也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后,瞿秋白称陈独秀为“尊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有一个名字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他就是陈独秀。陈独秀的祖籍是安徽怀宁,1879年生,他的家族可算是“安庆望族”。明岁时,他考中晚清秀才,22岁东渡日本,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回国后,lgu年在安饭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0年后的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创刊号上,他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淡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利用(新青年)这块阵地,发表了…  相似文献   

3.
钱晓云  李萍 《求实》2000,(1):7-8
一邓小平同志从一个“权”字入手,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历史的根源上。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权力腐败,“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个人高度集权有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9页)。邓小平同志着重论述了权力腐败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关系。首先,封建主义突出地表现为家长制。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队伍内的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以外,还使得个人凌驾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家长制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在党的历史上产…  相似文献   

4.
论点精选     
有条件搞腐败的人数太多  (摘自《人民日报》) 经济学家樊纲在《经济月刊》上撰文说,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有条件搞腐败的人数太多。所谓腐败,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这种“以公权谋私利”的行为,当然首先与“用人体制”相关。如果现实一点,即使不说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为私的,也总得承认生活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是“有私心”的,一有机会就要以权谋私。那么,我们首先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那些私心较少、愿意为了公利而勤奋工作的人选出来去“当官”,掌握“公权”,而不是提拔那些蝇营狗苟之…  相似文献   

5.
有位廉洁的县委书记一直奉行“不送礼、不收礼”的为官之道。逢年过节就举家外出躲礼,平时难以拒收的礼也一律上交纪委。然而他的这一举动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和挤对。有的说他沽名钓誉,有的认为这样的书记不会“团结”人,干不出啥大事来,一些同僚也明显疏远他。在一次干部民主测评中,这位廉洁书记得分竟然排名靠后。他无奈地感叹道:“腐败易,不腐败太难!”  相似文献   

6.
蓝天 《廉政瞭望》2010,(6):32-33
在10多个省(市)交通厅(局)长因腐败落马后,又出一个江西省交通系统的腐败窝案,难道交通腐败真的没治了?  相似文献   

7.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撰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腐败原理时指出,所谓腐败,可以有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若是利用“公权”谋公利,那是理所应当的,公权本身就是为了公利而设计出来的;若是以“私权”谋私利,不说是天经地义,也是合理合法的;若是以私权谋公利,通常称为“大公无私”,经济学上称为“利他主义”,需要提倡,但没有也不成大的问题;只有以公权谋私利这件事,是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腐败现象多,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有私心的人多(本来就是这么多),也不是“法制不健全”(当然不是说已经健全了,而是说相对于要监督的对象的数目来说健全起来太难了),而在于“公权’存在的场合太多了。因此,要想把我们经济社会中的“以公权谋私利”这种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更重要的一种体制改革,还是在于“减少公权的数目”,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花公家钱、“玩”国有资产的机会,把更多的事交还给个人与市场去做。就我们的情况而言,清除腐败,根本的办法不是“严打”,也不是宣传教育(不是说这些完全不起作用),而是改一改体制。在多数人还“有私心”的现实条件下,消除“以公权谋私利”现象的根本办法,不是否定那个“私利”,也不是费劲巴拉地不使人们去“谋”私利,而是尽...  相似文献   

8.
朝晖  易红 《世纪风采》2008,(1):46-46
2000年元月,江阴市自来水总公司首任总经理吴仲芳,在年龄到杠因是专家又被留用4年后,终于正式退休了。此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职时捞了不少钱财,一直提心吊胆,如今退休了,进入避风港,可以好好地享受“腐败美味”了。然而,东窗事发总有时。吴仲芳没有享受几年“腐败美味”,终因公司第二任总经理刘荣宜被“经济问题”放倒。拔出萝卜带出泥。他的贪婪嘴脸终于暴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9.
王春 《廉政瞭望》2013,(19):24-25
“三个公章顶不上一个老乡”、“一起扛过枪、同过窗的人关系最牢靠”.这不仅仅是传说,而是现实中利益同盟关系的延伸。腐败同盟军不再是单一的血亲关系,老乡、同学、战友、老同事等亦不断“上榜”。尽管中国已经有了不少遏制腐败同盟的制度性安排.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同盟腐败态势,这毋庸置疑地预示着破解之路“其修远兮”。那么,“腐败同盟”的克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反腐倡廉四题民子(领导干部学习心得)腐败如同祸水,蔓延所及,颓风四起。古往今来,不论是哪一个政权覆亡,几乎都同腐败有关。腐败如同浊流,浸淫过处,民怨沸腾。翻阅史册,达官显贵“朱门酒肉臭”的奢侈,酿就了多少“千里无鸡鸣”的悲剧。正是鉴于对历史教训的清醒...  相似文献   

11.
罗时义“医”贪官龙赓贤罗时义,字广济,清代镇安县东干沟人(今属柞水)。乾隆23年(1740)副榜就任湖南永州州判。上任后见官场腐败,民怨四起!即辞官归乡。但他济世救民之志未衰,便购置医书,日夜苦读.为民治病。他看病不分白夭黑夜,不避风霜雨雪,随请随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一批又一批贪官的落马,有关专家对反腐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一名研究反腐的专家曾做过这样的一个统计:在随机调查的100起腐败案件中,他综合分析后发现,任何一起腐败案件都离不开贿赂,贿赂成了腐败的“第一共性”。  相似文献   

13.
与不少落马的腐败官员相比,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原部长范平显得与众不同。这不仅是因为他年轻、能干,仕途上一路春风,也不仅是因为他腐败的手段“推陈出新”,而是因为他的腐败很有特点:几乎是从走上仕途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抱定了一个“理想”——实现仕途和“钱途”的“双赢”。有了这样的“理想”,就注定要走上腐败的不归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范平费尽了心机。他一方面要做出政绩,以图仕途顺达;另一方面又要绞尽脑汁想着怎样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他赢了,也输了。赢得风风光光,输得干干净净。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他利  相似文献   

14.
腐败,被西方学者们称之为“政治之癌”。腐败不仅殃及社会,同时也殃及腐败者自身,殃及他的家庭和亲人。腐败者在给社会肌体造成损害的同时,也使自己染上了毁灭家庭、吞噬亲情的恶性病毒。一人的腐败,极易演变为全家的腐败1998年初,号称“中国烟王”的褚时健栽在了自己垒筑的“红塔山”上!1979年,褚时健任玉溪卷烟厂厂长。10年后,玉溪卷烟厂成了中国利税第一行业5 烟草6 中的第一企业,年创利税200亿元。1995年,当褚时健得知上级将派人接自己的班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自己现有的支配权变成永久的所有权,否则自己太亏。当年7…  相似文献   

15.
儿子接我们去德国小住,我们人还在国内时,他说已给我们买好了“绿卡”:不明就里的我与妻吃了一惊,我们并无“移民倾向”啊!后听他细细道来,才知道所谓“绿卡”只是一种公交月票。“绿卡”亦并非民间俗称,票面上就堂而皇之地印着“GRUENE KARTE(德文:绿卡)”。  相似文献   

16.
广东普宁市原市委书记丁伟斌.跟很多贪官一样,逃不掉“贪”和“色”。在腐败的过程中,他也有苦闷和挣扎,上缴了不少贿款,但是,因为心底贪欲的蓬蓬滋长,即使知道事发的后果,即使也和家人心惊肉跳地过日子,他毕竟还是在腐败之路上越滑越远。  相似文献   

17.
“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观点连同他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关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毛泽东同志反腐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贡献。在当前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反腐树廉的论述,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一)展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及第二卷中的有关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的论述,我们清楚地看到:邓小平…  相似文献   

18.
腐败之因与廉政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之因与廉政之策□张锋通常所说的“腐败”,其实是“权力腐败”,即权力变质,公共权力蜕变为私有权力,使用于私利的目的。从法学的角度说,腐败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的主体是国家公职人员;(2)行为的主观方面具有谋私的动机;(3)行为的客观方面是滥...  相似文献   

19.
许春华 《廉政瞭望》2013,(17):68-69
在外人眼里,马来西亚砂拉越州77岁的首席部长泰益·马哈穆德似乎遇到了麻烦,他被多人指责家族“倒卖”土地获取巨额利益。不过他根本不以为意,其表妹法蒂玛更是毫不掩饰地称:“人们总说泰益腐败,但是世界上谁当了官,不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20.
通常人们一谈到腐败,就会联想到大案要案,殊不知大案是由小案件发展而来的。腐败有两类:发生在官场的“大腐败”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腐败”。有人提出“小腐败”问题,并将那些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称之为“小腐败”或“身边腐败”,认为“小腐败”也是腐败,是权力者通过对权力的操作谋取利益,是一个“与民争利”的“权势群体”。什么是“与民争利”?就是在“利”的问题上“小打小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