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晓东 《世纪桥》2010,(11):3-4,6
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而当前存在着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公民意识不强等倾向。弄清公民意识不强的原因,关注公民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文明和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总结了国内学者对公民教育问题进行的大量的研究,包括公民教育的概念、公民教育内容的划分以及实现我国公民教育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学者在公民教育问题研究方面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实社会每个人既是"社会国"的社会人,也是"法治国"的政治人,我们在做一个好人的同时,也应该做一个好公民。法治社会的构建给我国公民身份提出新的要求,而法治教育正是为培育公民素养服务的。通过做一个"好人与好公民"为切入点,从个人理想身份的二重性浅析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对两者失衡的实然状态进行批判,论证公民身份语境下普法的必然性,试图探讨法治教育在公民素质培养中如何从形式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人民民主的实现不仅需要建立相应的民主制度和机制,同时也依赖于人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用公民意识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公民,就不可能有人民民主的实现。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培养应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治理和优化社会生活环境等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人类民主实践的历史成就,特别是中国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艰难历程,指出普通中国人获得的公民身份来之不易。公民意味着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与公民对等、公民与公民平等,以及权利和义务对称,它具有法律、政治和社会诸多层面的丰富内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教育特色。促进中国人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变,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是靠人去建设的,没有现代化的人,如何去建设现代化的事业呢?21世纪中国应以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塑造什么样的民族素质和公民素质,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一、公民的素质结构与精神文明结构公民的素质与精神文明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精神文明指的是文化的环境,公民素质指的是文化的人。有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人,同样,文化人又给文化环境以影响和改造。因此,研究了公民素质的问题也就间接地研究了精神文明的问题。衡量一个公民…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与公共意识有交集,也有不同。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识,即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同时,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尽的社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在向现代化的国家逐步迈进.然而不难发现,要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有一个首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我国尚不具备,这就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那么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所有领域的现代化都要靠人去建设,而如果建设者头脑中没有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很难想像会建设出什么好的成果来.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民族问题呈现出相对尖锐复杂的发展态势,与之相对应,民族意识也呈增强趋势。而民族意识往往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消极的民族意识会对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从现实出发,重视对民族意识问题的研究,积极引导民族意识的健康发展,树立并增强各族群众的公民意识,促进各族群众的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的和谐统一,对于消除狭隘的民族意识的消极影响,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身份是我们的第一身份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国家和民族双重属性,即既是国…  相似文献   

10.
杨少星 《世纪桥》2008,(6):19-20,24
公民身份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政治学概念,但在西方却有着悠久历史。它从古希腊传承至今,已经成为西方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思想来源。对公民身份历史进行回顾,对我国现代公民身份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闫莉 《世纪桥》2009,(11):71-73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公民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公民意识、公民能力比较薄弱。发展公民能力是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公民应具有何种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公民能力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它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运用多种途径,逐步去发展公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公民意识的概念,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抛开外表的纷繁与芜杂,笔者认为,公民意识的概念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公民意识的法律之维,体现为公民的身份意识,即对公民身份所包含的权利、义务的认识;二是公民意识的道德之维,体现为公民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即公民美德或公共精神;三是公民意识的实践之雏,体现为公民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协商、妥协等意识,即公民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公民文化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混合型政治文化。中国公民文化继承了传统儒家的政治文化,同时又融合了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点,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的基本特征。公民文化建设对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促进其目标的实现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公民文化建设之未来展望则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公民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力。在现代化建设的视角下加强公民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意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公共意识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但重点对象是公务员。我国公务员公民意识教育中存在法治意识不强、道德意识滑坡、责任意识缺乏、平等意识缺失等问题,必须完善公务员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从“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出发,认为城邦和公民的目的是为了过一种优良的(即有德性的)生活,公民应该具备勇敢、节制、公正和智慧的美德。亚氏提出了关于公民教育的一系列内容和方法,这对当代的公民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民是社会主体,培育具有责任感的公民是社会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的前提。公民社会责任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人与社会的关系、权利义务关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公民社会责任存在的基础。公民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特定组织的责任。公民社会责任表现出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具有历史性具体性以及公民身份的合一性等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18.
浅论中国现代化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直接表明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社会大力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志高 《求实》2005,1(1):47-50
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客观条件下 ,在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实践中官吏和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应全方位构建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为此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民主政治 ,培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 ,开展公民教育 ,发展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公民身份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政治学概念,但在西方却有着悠久历史。它从古希腊传承至今,已经成为西方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思想来源。对公民身份历史进行回顾,对我国现代公民身份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