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燕 《前沿》2007,26(2):12-14
人类中心主义的讨论源于对20世纪以来生态失衡、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全球性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是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已经成为生态哲学讨论的焦点之一。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入手进行逐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既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又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因此,以马克思是否是人类中心主义者来对其生态学思想进行分析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孙慧明 《前沿》2009,(4):33-36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有局限性。只有消解“中心论”,走向海德格尔之思,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云得煜 《求索》2013,(8):155-157
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都涉及了人与自然的主题。其小说创作中显示的自然观、他对自然所取的姿态有一个从早期到后期的嬗变过程,然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在海明威的自然姿态中存在着明显的悖论与吊诡之处,乃至存在着生态批评在处理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中无法摆脱的困惑.这一难以解答的悖论中隐含的仍是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揭示这一吊诡的目的不是要否定生态批评.而是希望从中引发更多有关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提示我们要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人与自然的二元逻辑关系主要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中心与边缘等逻辑体系确立的。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不能彻底摆脱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逻辑关系。人与自然的增补逻辑关系可以通过整合中西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得以实现,通过“人道”与“天道”的相互增补,“自然契约”和“社会契约”的相互增补,成功完成从二元逻辑向增补逻辑的转换。这种转换消除了双方的压迫、强制和敌意,体现了一方是另一方存在的本质性条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灿斌 《湖湘论坛》2008,21(4):89-90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之相应,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伦理学两派观点的对峙。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看作是“为我而存在”的,强调自然对人的工具性价值;而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生物都是平等的价值主体。然而,只有从自然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维度,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们纷纷举起价值理性的大旗,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深入反省技术革命的双重意义:一方面为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状态作出了贡献,同时又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革命的核心在于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反省过程中,我们不妨将视野回望于中国古代圣哲.思索、总结、缕析一下他们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本思想,对我们有着不可小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基于不同的价值预设、分析层次和视角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观并提出了各自的应对思路.在当前治理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在对三者进行借鉴反思并对人与自然关系不断重构基础上,塑造新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危机治理理念,在实践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增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危机治理的制度供给,发展并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构建生态危机的全球协作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生态观饱含生态智慧,其主要内容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本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先秦道家生态观体现了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特色、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特色以及主张节制人类欲望的伦理特色。深入挖掘先秦道家生态观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如今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在改造自然实践中更多地顺应自然,保持“知足知止”的合理消费观,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白岩 《长白学刊》2010,(5):160-160
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境遇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个严重危机,人类领悟到破坏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无异于毁灭人类自身,由此引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审视和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只有自觉地坚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低碳经济的价值目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融。  相似文献   

11.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有局限性。只有消解“中心论”,走向海德格尔之思,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现东 《求索》2012,(1):55-57
"低碳经济"是人类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后果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现时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涉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低碳"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论纬度,为批判旧的生态价值观、重构新的生态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契机。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种生态价值观各有偏颇。为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生态价值观,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人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统一与分裂、斗争与联合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最终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自然”到“人民—自然—人民”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思想,倡导重塑生态劳动、生态生产力和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生态正义的现实伟力。  相似文献   

15.
席盘林 《中国人大》2011,(24):46-47
在四川省成都市北郊,有一处与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遗址齐名的清幽所在,这就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说到基地和大熊猫,全国人大代表侯蓉有说不完的话。她认为,作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象征,大熊猫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洪彬 《人民论坛》2013,(8):212-213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摆脱生态危机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依靠具有“生态意识”的人民大众力量才能摆脱生态危机,摆脱生态危机还应具有全球图景。中国可借鉴其中合理的主张,正确处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全球范围内摆脱生态危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媛  方浩范 《前沿》2008,(3):150-153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以“仁民爱物”为原则,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对保护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重归和谐,是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灵魂,生态文明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了新的支撑,即尊重自然、树立生命尊严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培养人们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自觉性与文化素质,建设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新文化。20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文化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探讨成为当今文化界的热点,"生态"这一文化讨论的焦点也展现出一种蔓延现象。回望传统,展望未来成为全人类的行动宗旨。生态文化在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中必将彰显时代精神的魅力,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途中不止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容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破了西方文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倡导发展的人民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提升对自然认识的系统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生态文明建设的携手与共。  相似文献   

20.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应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20世纪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锐减、某些物种灭绝等等,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应对全球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取向,就是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其实,类似的观念在维吾尔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中早已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