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宣 《人民论坛》2012,(3):34-35
民族主义热度:观点与主张:民族主义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抵制崇洋媚外心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2.
王田娇 《传承》2010,(21):150-151
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政治的强烈的政治认同。主要对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政治的强烈的政治认同.主要对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成贵 《理论月刊》2007,1(5):62-64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思想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到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由狭隘的革命的民族主义,经过五族共和,演变为民族同化的民族主义;国民党改组及其后,承认国内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有自决自治的权利,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为主旨。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基础,受到西方传统民族主义理论影响,正视顺应了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文化资源。继承发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应当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世界离不开全球民族问题的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民族主义出现了新动态,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呈现分化走势,即极端民族主义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而求生存图发展的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出现了强化态势;各民族国家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问题成为大势所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虽然有发展苗头,但国际社会的反霸斗争也在加强;极端民族主义诉诸恐怖主义手段的抗争方式短期内不会杜绝。因此,构建和谐世界任重而道远,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世界范围的民族主义新浪潮,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一度政局动荡、经济衰退乃至文化保守,给国际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然而,民族主义具有多重功能.它的再度兴起和演变客观上也推动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发展:民族国家的增生冲破了沙文主义牢笼,有利于改善长期扭曲的民族关系,民族生机得以复活;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引领时代潮流,成为促进国际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各民族国家重新审视国家利益原则,更加重视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泓 《人民论坛》2013,(3):20-21
因民族主义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仍然难以呈现下降态势,民族主义并非是全球化所能取代的过时的观念2012年的世界,强权的扩张、族裔集团利益的冲突、民族国家之间文化传统的渗透与反渗透……此类影像接踵映入我们的眼帘。作为认同"我们"利益、排斥"他者"的社会思潮与实践,民族主义一次次用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今天仍然还是它舞动"双刃剑"的时代。挑战世界国家格局:国家民族主义频现张力  相似文献   

8.
龚晓珺  赵锦山 《前沿》2012,(9):146-148,156
论文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概念入手,指出公民民族主义、聚合型民族主义和自由民族主义本身就蕴含世界主义因素;同时世界主义需要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从而提出民族主义的世界主义范式。这一范式可以发挥三项功能:能更好地解释认同层次的多样性;可以提高统治权威的合法性;有助于人们清醒客观地认识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民族主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其民族主义思想和理论贡献理应受到学界的重视,而就已有的成果来看,此方面的研究尚嫌薄弱.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理论,坚持国内各民族一致对外的“大民族主义”,他对大民族主义观的坚持源于其明确的国家思想和对国家的认同;其民族主义观念和自由主义观念密切相联又有矛盾,表现出自由民族主义的特征.梁启超的民族主义属于健全的民族主义,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诞生,以建构民族国家为最终目的;中国晚清民族主义在外族入侵而导致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诞生,主张对内团结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统一,对外抵御侵略,实现国家独立。两种民族主义在渊源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共同性,在诞生背景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爱国主义本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的培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时,二者兼容性强,共同缔造出了新型的近代国家形式——民族国家。西方国家在自由主义的旗帜下追求自身的民族利益,使得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产生了对峙。殖民地在民族主义的帮助下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国家。然而,其中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却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的统治工具,激化了国内的种种矛盾。民族主义的现实困境要求重新融合自由主义,以自由主义来弥补民族主义对内功能的不足和匡正对外极端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3.
台湾民族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台湾抗日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旨在以台湾脱离日本统治,获得解放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行动,它与中华民族同一血脉。抗日战争胜利后,台独分子臆造出来的台湾"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它们刻意制造的"民族主义"只是民粹主义,是为分裂国家统一制造出来的政治梦幻。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史的考察──从民族意识到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随着华夏中心论的破灭而逐渐形成的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 ,早期维新者吸收西方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平等理论 ,民族意识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早的体现。在甲午战争的刺激下 ,民族主义正式形成。维新人士希望通过吸收西方的自由平等民权思想资源 ,把传统的君主专制中国塑造成现代型的民族国家。国家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国人对满清政权的失望也日益加深 ,各方人士从自身的学术素养和政治立场出发 ,各自提出不同的民族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学生与网络民族主义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网络民族主义是后冷战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而当代青年的参与方式则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迈向实际爱国行动的核心环节.本文阐释了当代青年学生的五种参与方式及其相关机理,并探讨了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参与方式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参与方式的疏导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下半叶 ,欧洲国家内出现了严重的民族认同危机 ,导致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 ,同时也深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是对全球化转变和国家衰颓的反应。全球化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削弱了民族国家认同 ,促使了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同时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这种地区民族主义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冷战的终结,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再次席卷整个世界.与之相伴随.中国出现了重提用东方文化、儒家传统文化拯救人类未来,并从现代性走向中华性的设想,这种设想具有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怀.当然,这种民族主义情怀的表达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强势文化扩张的冲击;世人无法摆脱现代性的焦虑;冷战结束后,民族国家利益的上升和强化;经济发展后国人文化自信心的增强等等,正是中华民族这种新的历史体验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吕永红 《理论月刊》2012,(10):133-136
随着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完成,民族主义的声誉江河日下,反思民族主义成为理论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耶尔.塔米尔的《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在追求民族视野的同时保持对一整套自由主义信仰的信念的推动下,试图依据自由主义的一套价值来反思、评价以及建构一种新的民族主义理论,其实质是一种反思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9.
吉登斯民族主义思想的三维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主义是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吉登斯对民族主义概念的界定体现在对民族主义的地位、起源、涵义和动力等的分析上,对民族主义兴起的解释体现在对个体心理系统的构成、本体安全的维护机制和现代社会变迁等的分析上,对民族主义特性的诠释体现在对民族主义与主权、公民权之间关系的分析上。  相似文献   

20.
沈辛成 《探索与争鸣》2022,(2):27-37+177
技术民族主义原指20世纪美日科技竞争中的保护主义举措,后用于描述非西方国家以民族主义为动力的技术发展道路。此概念存在双重标准:对西方国家,它回避技术发展与民族文化的相互构建,掩盖了技术价值负载的一面;对非西方国家,它强调技术与文化的对立,含有极易引发保守和孤立的歧视性前提。人工智能领域见证了技术民族主义的新形态,即美国以文化对抗为前哨的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的信息技术深受控制文化影响,其渊源与自由主义价值观多有矛盾,所谓“反映美国价值观的人工智能”无法成立。全球业界应多以技术问题寻求共识,而非以民族文化区别彼此,中国亦应审慎对待国内外技术民族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