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周 《各界》2008,(2):18-21
蒋介石指导蒋经国读书学习的重点偏重于国学,要他继承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文化.   蒋经国在回忆他的成长时,谈到不少蒋介石如何教导他读书学习修养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姚小远 《各界》2008,(2):32
看<蒋经国的最后岁月>时,蒋经国的一些事情,很有意思.   蒋经国是蒋介石的长子,台湾地区最后一位独裁者和民主的开放人.关于蒋经国的时代,有人是这样评介的:蒋经图执政时期,被认为足台湾历史上社会风气最好、最有活力和希望的时代.很难找到第二个独裁者获得如此评价.……  相似文献   

3.
1925年10月,经蒋介石批准,16岁的蒋经国和其他90个年轻人一起赴苏. 蒋经国到达苏联后,进入莫斯科孙中山大学.他被孙中山大学的联共支部书记视为"有训练的马克思主义者". 转眼就是1927年.这年2月1日,蒋介石还曾致函经国,鼓励他毕业后"仍在苏联继续学习",看不出会有大的政治动作.但是进入4月,蒋介石却通过白崇禧在上海收缴工人纠察队武装,发动反共政变.这对于蒋经国宛如晴天霹雳,但他转变得很快,马上带头鼓动学生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大厦前游行,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谴责.  相似文献   

4.
王丰是台湾著名资深媒体人,也是蒋介石、蒋经国和宋美龄传记的权威,他最近出版了《蒋介石死亡之谜》一书。作者在书中赞扬蒋氏父子廉洁奉公、无私无我,以优异的治理能力为台湾打下坚实根基。不过,书中最有价值的还是对蒋介石健康衰败和家事不和等重大秘辛的披露,这些都是被“为尊者  相似文献   

5.
吴乃华 《民主》2011,(3):55-55
新影片《建国大业》中,老蒋(蒋介石)对小蒋(蒋经国)说的一句话“反贪腐,亡党;不反,亡国”,令人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6.
屈武 《瞭望》1992,(47)
蒋氏家族在中国现代史中占着独特的地位,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确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叱咤风云的人物。不管你对之如何臧否,客观上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变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有和蒋氏父子过从较密的渊源。尤其是蒋经国,既是私谊深厚的老朋友,也是针锋相对的对手。关系是特殊的。  相似文献   

7.
邢逸群 《侨园》2013,(12):69-69
<正>作为蒋经国几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蒋孝章不仅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更是蒋介石、宋美龄最宝贝的孙女。可是孝章学业成绩不理想,参加台湾联考大学失利。台湾时期的蒋家,在很多地方有特权,唯独在联考制度下,蒋家子弟得和一般学子挤大学门。为了让孝章读大学,蒋经国只好让孝章留学美国。但赴美留学,由于身份和安全问题,孝章不便和一般学生住学生宿舍。  相似文献   

8.
吕行 《学理论》2014,(3):135-136
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后,标志着蒋氏政权已经暂时高枕无忧,蒋介石准备趁势改造国民党,把清洗目标锁定在大陆时期的元老派和深受欧美教育影响的民主派。为日后蒋经国接班创造条件。蒋经国出任改造委员会干部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后,开始重新组建各级组织和上层权力的再分配;将异己势力和潜在的政治敌人清洗掉,这使得国民党政权内部政治斗争变的更加尖锐。  相似文献   

9.
汪校芳 《团结》2003,(4):46-48
民革浙江省委会名誉副主委毛翼虎先生,是当今在大陆仅存的两位原国民党立法院立法委员之一(另一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先生),也是蒋介石发妻毛福梅女士的族亲,被蒋经国亲舅毛懋卿视为最可信赖的亲侄。这位年届九旬的老人,身体健旺,思维不乱,每天都笔耕不辍。真可谓“报国应忘老,人间爱晚情”  相似文献   

10.
黄家双 《侨园》2012,(5):36-37
从宁波向西南行35公里,便到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里——奉化市溪口镇.该镇处于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诸山环镇,起伏秀逸,犹似一个剖开后的葫芦.镇中一条三里长街依一脉澄碧横贯东西,街两边上百家店铺排列有序.我们是上午9时左右来到镇上的,透过薄薄的雾霭,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朦胧,又由于它与一个历史人物的渊源关系,本来就有些神秘色彩,乍然间,更显迷茫邃远了.  相似文献   

11.
我父亲郑乃炎,追随孙中山先生十多年。1905年,他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孙中山大本营工作,和蒋介石并事。当时蒋介石担任参谋长,他担任副官长。1922年军阀陈炯明叛变时,他侍王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是陪同孙中山上军舰的少数军官之一。1946年他离开军队,到港澳定居。 1971年,他以海外老同盟会员的身分,应邀赴台湾参加辛亥革命庆典,住在台北阳明山宾馆,受到当时国民党总统蒋经国和宋美龄的  相似文献   

12.
远江 《各界》2014,(4):37-38
1948年11月,当平津渐为孤城时,蒋介石已然看到了北平失陷的结局。在搜罗故宫的古董字画和国库的金银珠宝的同时,也开始了争取知名文化人士的“抢救学人”计划。当时负责这项计划的是傅斯年与朱家骅,具体执行人则是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只是,位列“抢救计划”“第一人”的到底是谁呢?  相似文献   

13.
随着《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一书在市面上流行,韩晟昊的名字已为很多人所知晓。韩晟昊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于中国东北。抗战胜利后,因莫须有的罪名,他逃往韩国。在韩国,他当过国民党高级特工,并因此受过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的单独召见。后来,他毅然脱离国民党特工组织,做过华侨学校校长,自  相似文献   

14.
沈宁 《各界》2009,(12)
我的外祖父陶希圣同蒋介石的关系,很早就开始了.1927年1月,外祖父从上海偷渡到武汉,参加北伐军,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中校政治教官兼军法庭长,他的委任状是蒋介石签名.虽然那时蒋介石不在武汉,但他是黄埔军校的校长,武汉分校的教官任命自然由他亲自签署.  相似文献   

15.
蒋家王朝随着蒋经国的去世、蒋家后人的英年早逝,早已风光不再。但在蒋经国的非婚子章孝严冲破各种阻力踏上了返乡认祖归宗之路后,有关蒋经国的秘闻再次成为海峡两岸的话题。 8月23日,超级台风碧利斯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着台湾海峡及浙江沿海地区,溪口镇受碧利斯影响,乌云压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有重要事情要商量"1985年2月,蒋经国要求蒋彦士辞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的职务。蒋彦士比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追随蒋经国的人士,跟蒋经国的关系更加亲密。他的下台与台湾最大的信用合作社——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的倒闭有间接关系。蒋经国召见"财政部长"、"经济部长"之后,两位"部长"立刻提出辞呈,这可是在大陆时期没见过的现象。"十信"弊案爆  相似文献   

17.
还是两年前的2008年5月,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云南省委在云南保山腾冲召开“艾思奇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研讨会”。10日开幕,上午先去参观艾思奇故居,陈列资料不少。看到一条过去没听说过的材料,这就是台湾归来的马壁老先生说的:蒋介石读过《大众哲学》,并要求蒋经国和台湾军政要员认真读这本书。蒋本人在高层会议上讲1949年丢掉大陆的原因时多次说:我们同共产党的较量,不仅是输在军事上,乃是人心上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吴如玉 《团结》2006,(4):62-63
1988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审编的《金陵春梦》第八集“大江东去”(以下简称“金八集”)出版了,这是我的老伴葛世大在1978年获得平反后,笔耕十年之硕果。平反时,生于1919年的老葛年已花甲,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选择了笔耕来弥补曾失去的24年人生韶华。最初,他应友人之约,文译《古代侦破故事》,以求出版应市。后因老葛毕业于黄埔军校,曾受教于蒋介石,并随蒋经国工作多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有关《金陵春梦》的零星文章,引起了出版界的注意。上海文化出版社便盛邀老葛续写《金陵春梦》的第八集,以补原作者唐人因病未完之憾,老葛答应了。此后,老葛为了…  相似文献   

19.
《团结》1999,(1)
为了引进资金人才,带动台湾工业技术创新,1976年,当时任行政院长蒋经国先生提出由经济部、教育部和国家科学委员会(简称:国科会)共同筹建科学工业园区。1978年,行政院正式决定由国科会主管园区业务,并陆续立法完成“科学工业国区设置管理条例”及“科学工业  相似文献   

20.
九生 《党政论坛》2011,(6):35-35
国民党退守台湾以后,为了维持在台湾的长期统治地位,曾尝试过多次政治方面的改革。但就改革的内容、规模、范围,以及改革的深度方面而言,应以蒋经国晚年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为著名,影响也最深远。这次改革被台湾政界和学术界认为足蒋经国晚年表示要“向历史交待”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