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规模的扩大与就业质量的提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在当前就业压力异常严峻的新形势下,积极充实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大力完善现行的社会制度体系,是有效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潘瑜 《学理论》2012,(32):216-217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促进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职业指导在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工作发展。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是职业指导的重要任务,也是难点所在。针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国家要以立法形式进行社会扶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政府要通过公共服务职能提供社会扶助。  相似文献   

3.
袁畅 《学理论》2009,(12):119-120
高职院校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为宗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改善就业创业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从而保障学生满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版块中,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了重要位置.鉴于现阶段我国民生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寻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的共同作用以及就业的市场门槛等因素,形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格局,造成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要从改革户籍制度,改善流动人口就业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管,加强就业能力培育等方面入手改善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9,(4):58-58
2009年群体性事件可能高发 2009年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高发的年份;当前,最敏感的问题是要努力防止金融海啸引起的经济压力转化为社会危机,重点在保经济增长、保障就业、保障民生、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杜爱萍 《行政论坛》2009,16(5):79-82
"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是黑龙江省委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大工程"之一.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成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更加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就业乃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之基.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庞大的人口基数,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结构性矛盾,结构调整不到位和技术进步缓慢等.破解就业难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经济,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抓住机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合作,合理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工人阶级推动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也对工人阶级自  相似文献   

9.
时政纵览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创新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形成了丰富而又系统的民生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又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1.
姜岩  张天维 《侨园》2012,(12):20-20
辽宁省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一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人创业为主,公益岗位为辅,截至今年10月,全省已累计实名制安置9000余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主要以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人创业为主要模式,以公益岗位为辅助模式。残疾人就业工作一直是辽宁省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动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人创业和公益岗位工作,残疾人就业工作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就业乃民生之本。公平就业是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劳动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就业在于反对就业歧视。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制定了众多法规,采取了诸多政策来推动就业、保护劳动者公平就业的基本权利,公平就业原则包含:就业的法律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和待遇平等。公平就业的价值在于反对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3.
就业是学生最大的民生,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高校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水平与就业质量。其基本思路:一是完善机制,创新载体,形成就业教育合力;二是科学调研,分类指导,体现就业人文关怀;三是拓宽渠道、占领高端,确保学生就业质量:四是强化创新,突出创业,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根本点是基于人本视角,依据学生特点,实现充分和个性化的就业,让学生在就业中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杨雄鹰  高亮 《学理论》2013,(32):338-339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针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如下:政府、社会、个人三方结合,从高校招生、教育和就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整就业思路,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5.
陈燕  贾雯静 《瞭望》2022,(3):36-39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持续提高就业质量,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不容小觑.从总量上看,国家发改委初步测算,到202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数量仍分别处于8.7亿和8.03亿左右的高位;从结构上看,技术创新、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中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权遭遇侵害的状况时有发生,影响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实现的有经济原因、制度原因、文化原因、法律原园等.我们要健全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就业权保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促进充分就业的责任机制.要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要完善就业权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就业权.  相似文献   

17.
张秀英 《理论探索》2007,(3):106-108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扩大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就业机会不多,就业质量不高,农民实际上也存在着失业。为此,要改进和完善劳动力统计方式,加快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消除就业歧视,建立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制,提高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发挥政府管理职能,把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结合起来,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  相似文献   

18.
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下阶段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从本质上说,文化民生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实践上看,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得以快速提升,伴随着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稳步改善,人民群众对文化层面的民生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于是,在我国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民生的实践便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9.
常智余 《理论视野》2012,(11):47-49
保障和促进民生改善是我国现阶段最为重要的任务。从检察权的渊源、运行及其根本目标来看,检察机关的每一项工作都与民生休戚相关。检察机关天然地具有保障和促进民生改善的正当性,负有保障和促进民生改善的职责。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切实做到执法理念为民、执法行为便民、执法效果利民,要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依法查办侵害民生的职务犯罪,强化对诉讼活动的监督,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扎实做好民生领域的犯罪预防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和美  林新奇 《民主》2015,(3):59-60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歧视性的用人观念和现状,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残疾歧视甚至是身高、相貌歧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就业质量提高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因此,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