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研究——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由于家庭暴力的隐蔽性使社会难以干预,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等原因,家庭暴力仍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普及青少年咨询求助机构、强化学校教育素质的功能以及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等途径防治家庭暴力,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4.
由于家庭暴力的隐蔽性使社会难以干预,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等原因,家庭暴力仍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普及青少年咨询求助机构、强化学校教育素质的功能以及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等途径防治家庭暴力,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5.
家庭暴力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暴力犯罪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犯罪形态,是影响社会治安 的一大因素。当前家庭暴力犯罪已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系统论述了新时期家庭暴力犯罪的 主要特征和诱发原因,并提出了遏制这类犯罪活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家庭暴力中女性犯罪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暴力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家庭暴力中的女性犯罪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湖南省 1997年至 2 0 0 0年女性家庭暴力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 ,犯罪手段残忍 ,性质恶劣 ,女性化特征明显。犯罪动因复杂 ,夫妻感情不和、家庭经济纠纷、生活琐事、第三者插足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她们的犯罪 ,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给亲人带来了心灵上无法愈合的创伤。女性家庭暴力犯罪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家庭暴力与犯罪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 ,使其成为刑事政策关注的对象。从刑事政策角度分析家庭暴力防治对策 ,围绕警察权和司法权对家庭暴力的介入展开 ,探讨现有规定的不足和现实存在的问题 ,进而为家庭暴力防治对策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主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不同于一般犯罪。同时青少年犯罪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因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拟从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诸方面构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主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不同于一般犯罪。同时青少年犯罪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因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拟从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诸方面构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家庭暴力对社会危害极其严重,它不仅严重侵犯人权,破坏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以暴抗暴",进而导致伤害、杀人犯罪。同时,家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丑恶现象紧密相关,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加。解决家庭暴力既要依靠法律途径,更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为了使家庭暴力受害者能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要建立健全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体系,同时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起完善的家庭暴力干预体系,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但在当前中国,许多家庭中男女两性并未达到真正的平等与和谐。男性对女性的家庭暴力及其所引发的女性犯罪就是这种两性冲突的极端反映。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女性犯罪、建构和谐家庭,是我们成功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受虐妇女"以暴制暴"犯罪是指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用暴力对抗暴力并由被害人转化为犯罪人的一种犯罪形态。该类犯罪当事双方既是被害人,又是犯罪人,角色重叠十分明显。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看,二者皆具有明显的被害性和违法犯罪性。预防"以暴制暴"犯罪,必须首先防控严重家庭暴力犯罪,然后从"去被害性"入手,通过政策倾斜、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改善"男尊女卑"封建文化传统塑造的刚性、支配趋势的男性气质氛围,提高女性自主、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并建立一个统一组织、协调的全方位、全覆盖的反家庭暴力社会服务体系,为受虐妇女提供一个畅通的公力救济的维权途径,才能有效预防"以暴制暴"犯罪等家庭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问题备受关注,应对方式为认识和发掘青少年犯罪规律提供了视角。此次研究以应对方式为切入点,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某省150名犯罪青少年和160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犯罪青少年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要少于普通青少年,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要多于普通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与常模群体相比时,两种应对方式得分都显著低于常模;犯罪青少年与2006年犯罪青少年相比更偏向于积极应对方式而非消极应对方式。此研究对于了解犯罪青少年应对方式现状、进行青少年犯罪预防、实施犯罪青少年心理矫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一种社会亚文化,青少年犯罪是犯罪问题的一部分,但与成年人犯罪表现形式不同,其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更易受文化规范的影响与制约。通过文化冲突理论和社会解组理论来审视青少年犯罪问题,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情势分析了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危害,而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够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家庭暴力犯罪日趋增多。笔者对成都市1993年至1995年三年间发生的100起家庭暴力犯罪案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家庭暴力犯罪案件,为这一时期全部杀人案件的33.8%。在这100起案件中,杀死的有33名,重伤的有34名。它严重地危害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家庭暴力犯罪的特点 (一)性别年龄特征。在这100起家庭暴力案件中,杀人主体男性的77名,女性23名。这100起家庭暴力案件的杀人主体的年龄最小的仅15岁,年龄最大的是73岁。其中,15岁至30岁的80名,31岁至50岁的16名,51岁以上的有4名,高峰年龄段为  相似文献   

16.
一、发展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最佳途径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犯罪的主体。遏止犯罪,重点在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要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首先应研究青少年为什么容易犯罪;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犯罪;什么样的青少年更容易犯罪。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1、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十几年来,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硕果累累。现  相似文献   

17.
家庭暴力犯罪自诉案件是由被害人或其代理人收集家庭暴力证据并提起诉讼的案件,"取证难"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主要是由家庭暴力犯罪自诉案件的隐蔽性、取证主体的非专业性、证据的易变性和不易保存性等特点造成。针对此问题,应该加强公安机关取证辅助力量、提升取证人的取证意识和取证能力、积极贯彻《反家庭暴力法》的告诫书制度、强化家庭暴力现场的证据固定工作,以及提升社区警务室反家庭暴力工作质量;构建以公安机关为主体的多机构联动取证辅助机制,即在加强社会其它机构单独的取证辅助力量基础上构建它们的联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家庭暴力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对个人和社会危害严重。面对家庭暴力问题,一方面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在多机构合作的运行机制下,提升弱势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反家庭暴力法》中家庭暴力的内涵、外延、证明责任以及处罚措施等相关规定,建立全方位的家庭暴力防范体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北疆地区的青少年在犯罪类型特征与趋势上表现为以侵财型犯罪、涉性犯罪为主的特点;在犯罪总体特征与趋势上表现为低龄化、少女犯罪日益突出的特点。北疆地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是青少年犯罪的经济诱因;社会联系纽带弱化是青少年犯罪的人文诱因;公民道德建设的缺失是青少年犯罪的精神诱因;社区预防和矫正机制与司法运作衔接不畅是青少年犯罪的制度诱因。  相似文献   

20.
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力系统 ,是研究青少年犯罪之关键。青少年犯罪心理之形成 ,是由于在不良的社会交往中 ,形成了某种不良的认识 ,从而导致相应的不当需要。不当需要与外界诱因相结合 ,则形成犯罪动机。强化起来的犯罪意识支配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根据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力系统形成之特点 ,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