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武汉城市圈不论存量优势还是增量优势都在弱化的现实紧迫性面前,通过比较分析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概况,采取建立竞争优劣势评价模型的实证方法,探究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经济杠杆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武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部经济杠杆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中,城市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壮大,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环节。要在中部崛起中实现武汉城市圈的率先崛起,要求对武汉城市圈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和前景设计。  相似文献   

3.
从空间联系和经济发展趋势看,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一个具有比较完整经济体系的区域,因此,发展能够带动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和核心区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只靠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还不足以承担起支撑中部崛起的重心,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就是要抛开以行政区来划定城市群的做法,按照城市群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构建城市间合理的空间关系,来推动城市群的发展,从而促进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要在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的基础上,加强武汉与岳阳、九江和信阳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带动中部地区的崛起。  相似文献   

4.
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并从综合实力、三大需求、经济外向度、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区位优势、科教资源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及强化区域优势、提升核心城市辐射力、推进科技教育进步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5.
《学习与实践》2008,(7):44-48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给中部各省市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基于武汉城市圈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应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本文试将武汉城市圈同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进行对比,通过社会经济、税收等方面的对比,提出一些税收政策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卢美松 《政策》2005,(8):12-12,18
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如何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武汉城市圈.形成区域经济的强劲增长极,辐射带动全省发展,进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强化开放的理念,抓好圈内城市间、城市圈与省内市州间、对省外尤其是中部各省和国外四个层面的开放.  相似文献   

7.
区域人才合作、自主创新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部崛起”已成为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地位已经逐步成熟。区域自主创新是一个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主体,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遵循这一分析思路,指出加强武汉市城市圈区域人才合作,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人才强势区域和人才富集高地,以此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推进武汉市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实现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8.
《今日海南》2008,(1):5-5
2007年12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又一重大决策.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域制度移植视角的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批准的第四批改革试验区,对中部崛起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制约中部崛起的瓶颈是制度缺失。文章基于区域制度移植的视角,在借鉴国内外改革试验区及城市圈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可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参考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黄关春 《政策》2010,(7):31-33
省委、省政府确立湖北"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以后,孝感市委、市政府从孝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认为必须顺应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牢牢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明确孝感在武汉城市圈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加快把孝感建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奋力实现孝感科学发展新跨越,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的户籍制度改革对于推动圈内的经济发展及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间的户籍制度存在差异、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公民的许多权益难以保障,城市化进程受阻,因而应从渐次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健全以居住地为主的户口登记制度,推进城市圈内人口信息现代化的进程,使武汉城市圈户籍制度改革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部六大中心城市和六大城市群中,武汉市和武汉城市圈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最强,武汉市需要以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为战略突破口,形成与东部发达城市相对应的核心增长极来带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3.
童中贤 《求索》2008,(7):8-10
在我国京广线上,由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共同形成了一条大的经济隆起带。整合这三个城市群,构筑第四大城市群,培育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不仅是促进东中西互动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虽然与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这一城市经济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与目前已经提出要构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其它区域相比,却又具有很多相对的优势和较强的内生成长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发展》2009,9(6):F0002-F0002,F0003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威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5.
《政策》2005,(8):13-14
建设武汉城市圈,是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决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指出:“对于振兴湖北,武汉的崛起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聚焦港澳台     
《小康》2015,(9)
<正>《澳门日报》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在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际,一个旨在加快中部崛起的规划近日出台。经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其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指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面积约31.7万平  相似文献   

17.
肖安民 《政策》2012,(2):37-40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龙头和引领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是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区域。自2007年12月获批"两型"试验区以来,武汉城市圈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试验,圈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体制机制创新明显加快,"两型"引领功能进一步释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实施的"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使武汉城市圈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必须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寻找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湖北省的交通建设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为中部崛起当好交通先行”的精神,抓住机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交通建设规模持续增长,无论是铁路、民航、公路还是水运,都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势态。结合湖北省交通发展状况,我们重点就发展大交通、武汉城市圈交通建设以及武汉城市交通建设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一、树立大交通理念、实施大交通战略中部崛起,交通先行。这已经成为共识。湖北要在中部率先崛起,必须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既涉及城市内外交通,如与铁路、民航、水上运输等陆海空交通和…  相似文献   

20.
推进“1 8”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从世界范围内城市圈发展的规律和经验表明,城市圈的实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关键是产业分工,形成区域分工明确、配套紧密的产业链架构,以实现圈内资源最优配置为目的。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把武汉城市圈培育成带动湖北更快更好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支点,税收手段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的基本概况及其趋势展望一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有了新的起色,工作推进机制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