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俊宇 《求索》2022,(3):171-18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区域”资源开发争端解决机制至今已逾40载,但由于人类尚未实现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无有关“区域”资源开发的争端产生,因此该机制尚未实际用于解决争端。“区域”资源开发争端机制主要规定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1部分第5节,这一机制存在适用范围受限、多元化争端解决水平有限等不足之处。“区域”资源开发阶段争端的复杂化趋势等因素,使完善这一争端解决机制显得极为必要。《开发规章(草案)》的制定为完善“区域”资源开发争端解决机制提供了契机。国际海底管理局为完善这一争端解决机制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引入替代性争端解决办法和构建争端预防机制,同时国际海底管理局仍有必要为完善这一争端解决机制采取进一步措施。  相似文献   

2.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在GATT1947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非违约之诉"作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一部分被继承下来。虽然WTO争端解决机制较GATT1947所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有较大的进步,但是在"非违约之诉"这一点上,《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制与程序的谅解》(即DSU)并没有解决GATT1947中"非违约之诉"所存在的问题。因此,至今在理论和实践中关于"非违约之诉"中的某些问题仍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3.
李珊 《桂海论丛》2011,27(1):92-95
构建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对于加强东盟各国的贸易关系有重要意义。《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定》的签署,使解决贸易争端有了法律依据,但该协定在运用时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应当从立法上扩大主体的范围,建立一份专家名单,设立常设仲裁庭,增设仲裁裁决的复核程序,建立"跟随执行监督制度",增设贸易和投资纠纷预防机制,建立中国—东盟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4.
韦庆儿 《桂海论丛》2006,22(1):95-96,F0003
抗战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坚持以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作为它的发展主流;二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是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CEPA是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港澳在CEPA的助力下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大计。日前妥善解决争端的相关规定还不够健全,现有制度不能促进争端的完美解决。建议积极学习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熟争端解决机制,完善具体的构建机构和规则程序,实现与"一带一路"争端解决需求的对接。  相似文献   

6.
向凌 《长白学刊》2014,(4):82-86
在WTO的司法实践中,非政府组织曾多次以"法庭之友"身份参与争端的解决,对WTO的司法裁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在WTO的法律体系中始终无法找到一份指引非政府组织参与争端解决程序的规范性文件,使得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实践中缺乏必要的规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争端解决程序的效率和稳定性。因此,通过上诉机构制定指引非政府组织参与WTO争端解决程序的实体及程序性规则,明确非政府组织参与资格的甄别标准和其他正当程序要求,对于规范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行为、鼓励发展中国家积极应诉、提高WTO的透明度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传统领域中主权的发展对争端解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主权适用于网络空间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现存于网络空间的主权义务否定论延续了传统领域的主权否定论,成为导致网络争端解决无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下,维护主权是网络争端解决的基础、摆脱"丛林法则"的关键、提高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权的基石。正视主权在网络空间国际争端中的作用将对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发展以及网络空间国际争端的解决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海划界争议问题是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之一.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争端的外交思想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中争议问题的基本战略.在新形势下探讨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原则的实际应用,对于维护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实现东海争端的和平解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康霖 《新东方》2014,(6):16-22
泰国、缅甸、柬埔寨属于南海问题的非争端当事国,在该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比较中立,与争端当事国不尽相同,个别国家甚至带有一定的"亲华"色彩。在南海争端日益东盟化、国际化的今天,这些国家的态度对整个南海问题的走向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各方争夺的主要对象。对中国而言,应将其置于中国—东盟总体关系大局下加以考虑,继续深化彼此间合作,使其成为推介我南海政策主张,冲破"对华包围圈",破解当前南海"能源困局"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是总理事会,该机构负责处理围绕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所包括的任何协定或协议而产生的争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承诺,在发生贸易争端时,当事各方不应采取单边行动对抗,而是通过争端解决机制寻求救济并遵守其规则及其所做出的裁决。争端解决的程序是:  相似文献   

11.
杨青 《新东方》2012,(6):17-19
导致南海争端日趋激烈的原因很多。中国实力增强,加大了在南海维权力度;美国"重返亚太",实施所谓"再平衡战略";一些域外大国的介入以及南海周边国家企图借助美国和其他区域外势力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等,都是导致南海争端日趋激烈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地缘因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地缘因素决定了南海周边国家必须面向南海制定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也决定了南海要成为大国进行战略博弈的焦点,这是南海争端日趋激烈和有可能激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何在钓鱼岛争端重新升级及中日为此对抗加剧之时,重启台日渔业谈判,且在短短数月之内迅速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显然是日本拉拢台湾、拆解两岸联合保钓的重要棋局。就在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主权之争陷入僵局及中国大陆极力维护钓鱼岛这一中华民族利益的关键时刻,也号称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台当局却与日本眉来眼去,打得火热,17年谈判无果的台日渔业协议随即于4月10日在台北完成签署。台湾当局将这一协议的签署视为台日关系的新发展、对外关系的重大成果,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因小失大"、"名赢实输"的协议,  相似文献   

13.
今年以来,围绕着南海问题的争端不断升温,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的安全稳定。随着南海争端热度持续上升,一些非南海周边国也积极主动地掺和进来,把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形成了对中国的围攻之势。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国南海争端逐步加剧,其复杂程度也逐步增强,究其原因,不外乎:南海巨大的油气资源、重要的地理位置、领土所有权归属、美国的"抑制围堵中国的政策"和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的实施。南海周边的国家已频频向中国出牌,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几个大国更是虎视眈眈,南海资源不断被侵吞,南沙群岛岌岌可危。因此,我们要正确分析南海争端加剧的原因,抓住时机,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果断解决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杜江江 《前沿》2014,(3):86-87
自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随着贸易往来的日益增多,贸易摩擦也频频发生。一个健全的争端解决机制是自贸区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阀,争端解决机制的不断完善,是自贸区走向成熟的标志。CAFTA争端解决机制是为中国和东盟各国量身定做的,④其为自贸区的争端解决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基础。本文从CAFTA争端解决机制运行的现状出发,在分析了该机制的特点及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战文艺思潮与马华的文艺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马华文学,指马华文艺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蓬勃兴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性文学,时间的迄止为1937—1945年,主要的活动期在1942新马沦陷前。它是迄今为止马华文学发展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这时期,马华文坛的空前繁荣是令人兴奋的,在文学上,无论  相似文献   

17.
曾少文 《桂海论丛》2015,31(3):37-41
"焦土抗战论"是李宗仁在抗战时期提出的系统抗日救国主张,反映了他在军事理论上所具有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李宗仁的抗日主张是在全面客观地考察了抗战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运用发展观端倪出战争的发展规律并推断出中日双方力量必然在战争进程中要发生变化,并提出了抗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然是持久的消耗战。他把中日战争过程区分为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总攻阶段,并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制定了"焦土抗战"的抗日战略和战术。李宗仁"焦土抗战论"的哲学思想对于当时中华民族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对于推动广西抗战和中国人民积极投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民主与科学》2015年第1期登载了《林可胜:伟大爱国者和杰出科学家》,读毕,不仅对林可胜一生有一个完整了解,也对他在抗日战争民族解放事业中做出的杰出贡献产生由衷敬佩。文中说:1942年夏天,林可胜卸去中国红十字会总干事和救护总队总队长之职。为何卸任?文章引用了张之杰文中的分析:"原因约略有二:其一,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及训练所潜藏大批共党分子,其二,红十字会的庞大资源为小人觊觎。"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倡议引起相关国家共鸣,并形成了新的经济共同体。纵观"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概况,其获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也需要有效解决国际贸易争端问题。如何解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争端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20.
齐林 《小康》2012,(12):83
正近半数受访者关注钓鱼岛争端截至2012年11月初,在本年度发生的与中国有关的大事情中,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的问题最让中国公众感到忧虑,但中国人应该怎样表达类似这样的忧虑、不满甚至愤怒情绪呢?2012年,中日钓鱼岛之争由于日本政府放言准备将钓鱼岛收归"国有"而日趋激烈,临近"9·18"之际,中国北京、西安、上海、南京、深圳等多地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游行。一些城市的示威游行甚至出现了失控局面。面对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公众会如此不满,甚至愤怒?"2012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