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丑女匡政     
齐国有一个妇女,极丑无双,号无盐女。三十岁了,还嫁不出去。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让把门的向齐宣王通报一下,说我是齐国嫁不出去的女人,听说室王有高尚的道德,愿意来为宣王在后宫服务。这时宣王正在跟一批大臣在渐台上聚会饮酒,听到这通报,左右大官莫不掩口大笑,说这是厚脸皮的女人,在乡村都嫁不出去,还想到国君这里来找婆家。但齐宣王还是同意召见她。无盐女跟齐宣王说,现在齐国非常危险。外有强敌,内聚奸臣,国王已经四十岁,还没有主义于,整天跟宫女玩.政局不能稳定。这是一个危机。渐台堆积很多珠宝,百姓穷困,这是…  相似文献   

2.
不少人都熟悉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战国时期,秦国攻赵。为联齐抗秦,赵国的群臣力谏赵太后派长安君入齐为人质,让齐国出兵来解救赵国。太后宠爱长安君,执意不肯,并言若再谈人质之事者必唾其面。触龙也为此事求见太后。他从问太后衣食起居起,和拉家常一样,又讲到让自己最小的儿子当兵,引起了太后的感慨: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孩子吗?触龙说:“比女人还要厉害。”并设身处地地替她打算,说明为  相似文献   

3.
论利为民谋     
春秋时期,齐宣王沉湎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有一天,孟子来到齐国,宣王接见了他。宣王问孟子:“寡人听说周朝时文王也喜欢打猎,他的猎苑足足围了70里,究竟有没有这件事?”孟子回答:“史书上记载,确有此事。”宣王吃惊地问:“难道真有这么大吗?”孟子答道:“确有那么大,但是当时老百姓还嫌小  相似文献   

4.
《颜周说齐王》是《战国策·齐策》中的名篇。这里的齐王就是齐宣王,而颜周则是齐国的一个隐士,他一生中最著名的故事可能就是这次与齐宣王的会面了,而有此一事亦足以让他青史留名了。当然,作为隐士,人家颜周压根就不在乎什么名不名的,这一点我们可在后文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5.
《触龙说赵太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王死后暂由太后执政,太后特别溺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大臣们都劝谏赵太后将长安君放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到齐国做"人质"),太后就是不听,而且发誓如  相似文献   

6.
史源 《政策瞭望》2008,(3):56-56
孟尝君是广聚人才、礼贤下士的"战国四君子"之一,其宽宏大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美名。孟尝君的门客之中,有个人十分爱慕孟尝君的夫人。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并说:"食君之禄,却爱君之夫人,此人也太不够义气了,阁下何不杀了他?"孟尝君说:"悦人之貌,渐生爱心,此亦人之常情,你可不要再提此事啦。"  相似文献   

7.
秦国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谋士有很多,穆公称霸西戎时的百里奚、蹇叔,孝公时为秦奠定基业的商鞅,秦昭王时提"远交近攻"的战略家范雎,支撑秦国文化发展的吕不韦,遑论最终一统天下时的朝廷重臣李斯、尉缭,均是不问出身,量才而用,最终为秦国的一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意见与提法     
《战国策·赵策》中记载触龙劝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围攻了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王要赵太后将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同意出兵帮助赵国,赵太后不愿意。朝廷大臣竭力劝说赵太后以国事为重,赶快将长安君作为人质以求齐国帮助,打退秦兵。赵太后很生气,痛斥大臣们。救国之事陷入了僵局。此时,左师触龙见了赵太后,并没有劝说太后要以国为重,赶快把长安君送给齐国作人质,以解秦围赵之危。而是问起太后的身体和饮食情况如何。然后又说自己食欲不好,但每天都坚持活动,渐渐地想吃饭了。听到这些话赵太后脸色渐渐好看了许多,说话…  相似文献   

9.
将相和     
蔺相如,原是赵国的一个寒儒,因为很有见识与胆量,被人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当时,强大的秦国向赵国强索“和氏璧”。蔺相如奉命怀璧入秦,当廷与秦昭王斗智斗勇,使完璧归赵。后来,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以无惧无畏的精神,迫使秦昭王当众敲瓦盆,使赵惠文王免受耻辱。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为维护赵国的尊严和国格,立了大功,举国钦佩。因此,赵惠文王十分尊重、信任蔺相如,拜他为相国,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极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为赵国攻城夺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出身…  相似文献   

10.
1952年1月,蒋介石题写“毋忘在莒”四个大字,刻在金门太武山的悬崖上,让岛上的官兵天天都能看到,刻在心里。他还到处鼓吹演讲,甚至开展大规模的运动,用来激励一些人时刻不忘“反共复国”,随时准备“反攻大陆”。 “毋忘在莒”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一个典故。战国后期,燕国联合秦、楚、赵、魏、韩共同攻打齐国。燕、赵、秦等六国之兵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齐国的国都临淄,占领了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中,没有无用的一技之能,只有用的不是地方的一技之能。对于那些身怀一技之能的人,哪怕是不上“九流’的人也不能鄙视他们,只要我们用好了,都能为事业做出贡献。历史上孟尝君不拘一格用“鸡鸣”“狗盗”之徒死里逃生的故事,是不是对我们很有启发啊?战国末期,齐国的国相孟尝君仗义疏财,家里养着各种门客几千人,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  相似文献   

12.
冯实 《中国残疾人》2006,(12):11-13
泾阳县,顾名思义,居于泾河之北,物产丰富,泾河鱼味道极鲜美。泾阳,更因县域内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而闻名,如今,泾阳的残疾人工作又为这座泾河之滨的城市增光添彩。一件“互相吹捧”的趣事初到泾阳,就遇着件趣事。刚见面,泾阳县残联理事长魏强毅就对记者说,你可得好好采访采访主管残联的王县长,他刚到泾阳大半年,就为残疾人做了不少好事。采访王建民副县长时,王县长却说,我做的只是些浮面的事,如果要写,就把魏理事长好好报道报道。记者笑言,就冲你们这“互相吹捧”劲儿,泾阳的残疾人工作错不了。王副县长是省农业厅挂职干部,今年元月…  相似文献   

13.
论秦的兴亡及其知识分子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士”、“贤”、“客(宾客)”,大都指的是知识份子。在秦国,这些古代的知识份子在政治生活中起过重大的作用。秦的兴亡与它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发展与变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 秦穆公(?—前621)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知识分子重要性的人物。他是秦国知识分子政策的奠基者。他说过:“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由于秦国文化落后,它自身拥有的知识分子数量有限,且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与判断能力都不够成熟,有鉴于此,穆公采取了一条自他国引进优秀知识分子的政策:他利用晋  相似文献   

14.
楚人怎样学齐语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孟子对宋国的大夫戴不胜说:“如果在这里有一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是派齐国人去教他好呢,还是派楚国人去教他好呢 ?”  戴不胜说:“派齐国人去教他好。”  孟子说:“派一个齐国人去教他,如果有许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是天天打他,希望他能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带到齐国的街巷里住上几年,即使是天天去打他,不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了。”  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事物的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外部…  相似文献   

15.
提起《韩非子·内储说上》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人们便会想起那位南郭处士,都说他无真才实学,好吃大锅饭。“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便不懂装懂“请为王吹竽”,并得到和别人同样多的薪俸。缘于此,这位处士便历来不得好名声。也正缘于此,人们便忘却了南郭处士的可贵地方。其实,南郭先生何其冤也!细算起来,其冤有一其一,有自知之明。“宣王死,■王立,好—一听之”,南郭处士觉得不能继续干,便自觉“辞职”下岗,无需做工作,也不计较“退休”待遇。其二,不摆老资格。南郭处士虽艺不拔草,毕竟曾令先王“说之”…  相似文献   

16.
位于灵宝市境内的秦函谷关城楼西侧的高埠上,有一座古朴典雅的亭子,名叫“鸡鸣台”,又叫田文台。这个名字与“鸡鸣狗盗”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三五六年,商鞅任秦国宰相,实行变法,使秦富强。後被秦贵族诬为谋反,商鞅出逃,投宿旅店。店主人不知他就是商鞅,告诉他说:“宰相商鞅立下法令,旅客如无证件,店主擅自留宿者治罪。”商只得长叹而去,後被秦兵所杀。可见,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旅店,而且在秦国已规定住旅店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04,(8):58-58
从前,有个国王,他派一个大臣到地方去治理水患。 过了三年,国王听到全国上下都在说他派去大臣的坏话。国王十分失望,便把大臣召回王富,要免他的职。 “国王,请再给我三年的时间,我保证誉满而归,如果那时还有这么多人说我坏话,你杀我头都可以。”大臣说。  相似文献   

19.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迄今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说两周是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那么秦汉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古代中国社会由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走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就历史发展进程而言,显然是个进步,但为这一进步所付出的代价毕竟是太昂贵了,至少思想界的情况是如此。请看:我们在两周的历史上不难读到像“齐宣王见颜(斤蜀),曰:‘(斤蜀)前’,(斤蜀)亦曰:‘王前’”这样“臣不臣的故事(《战国策·齐策》);不难看到像“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并说“段干木贤者也,吾安敢不轼”这样“君不君”的故事(《吕氏春秋·期贤》);不难读到像“魏王(见庄子)  相似文献   

20.
韩非入秦辨     
韩非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借其生平事迹传世甚少,出使秦国几乎是他唯一的重大政治活动。令人遗憾的是,仅此也被曲解了。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称:“韩非的政治理论,深受秦始皇的赞许。经李斯介绍,秦始皇出兵把他从韩国要了过去。这也正中韩非的下怀。但他的法术之学早已为李斯所蹈袭,结果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李斯、姚贾等所暗害。”(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则谓:“秦攻韩求韩非,前二三三年,韩非入秦。李斯伯韩非得信任,进谗言杀害韩非。”(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对此介绍稍有不同:“秦王政看到他(韩非)的著作,喜爱他的才能,把他招到秦国,不久,遭到季斯和姚贾的陷害,于公元前二三三年(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