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兴 《今日浙江》2006,(22):25-2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深刻、具体,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论和实践要求,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属性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联系,是指事物存在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凝结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刻认识这一本质属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一这一论断继承了我们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出起来,必须正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中央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中央全会精神,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切实加强学习,全面领会贯彻,不断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第一,要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高度来认识。中央《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而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在存在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的社会,由于存在阶级对立的对抗性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和谐问题,社会和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这些社会的本质属性,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新飞跃,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充分展示了党的非凡执政能力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从实践思维方式来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对立面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方面基本特征统一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核心,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和谐的根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社会的本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遵循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要求,贯通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承续和拓深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认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实践要求,是我们党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朱侃 《新东方》2007,(6):4-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特征认识的一个重大深化,也为我们对整个社会主义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从而开辟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重要的理论贡献,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新飞跃.《决定》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部署、政策措施和工作重点,同时也对共产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更是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理论观点逐步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思想到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概括,从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认识到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判断,呈现出一种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断创新的发展态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宗旨和执政使命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继科学发展观之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标志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决策精神,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与目标任务,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对浙江工作提出的“三个前列”的要求,发挥优势,统筹发…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核心.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整套价值观念系统。所谓“核心”价值体系,有三层本质属性:一是主导性,它是我国和谐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起根本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系统。二是认同性,它是我国和谐社会具有广泛社会认同、达成普遍社会共识的价值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并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以及相关的热点问题?就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并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以及相关的热点问题?就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  相似文献   

16.
《新重庆》2007,(4):18-21
一、构建和谐重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断深化的再认识过程中,我们的事业已经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在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中进一步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为什…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我们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与目标任务,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统筹和谐发展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积累并夯实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和谐就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9.
王鹏程 《前沿》2007,46(10):37-40
文章从和谐是社会作为活的有机体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和谐就是事物在矛盾的发展和斗争中实现平衡和稳定的对立统一、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做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突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丰富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内涵,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党巩固执政基础、实现执政使命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