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2.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超 《淮海论坛》2006,(3):18-19,35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内容.以宽广深邃的文化眼光.深刻阐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蕴涵着价值取向.包含着道德规范.体现着文化判断。构建这样一个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必然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我们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与目标任务,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统筹和谐发展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积累并夯实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和谐就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好三个基本层面的和谐问题,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际道德、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可以从精神道德领域为这三个层面的和谐关系提供强有力的道义支持和精神保障,从而有助于解决好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问题。本文在此三个层面上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5.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重视社会成员的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6.
廖小琴 《前沿》2005,4(6):157-16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调。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推动力量。在当代中国,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需要在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实现。关键是要从根本上确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平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重要路径是承认和高扬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和谐教育是以人的身体、能力和精神的和谐发展或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也是人类争取自我完善,进而成 为人类自身的主人的美好理想的最终目标。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实 现的途径。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没有和谐教育,就难有成功的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难以有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没有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就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和谐精神与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角度含有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望。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和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已被日渐弱化。培养大学生的这一精神,应该从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精神与和谐——基于精神动力学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精神动力学的层面考察,社会主义精神应该是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反相成,是以社会整体发展和文明全面进步为价值本位,目标是追求和谐。社会主义精神包含的元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追求社会财富公正占有并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力倡民主与平等;发达生产力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只有不断追求总体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精神,并且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代替总体的、不和谐的资本主义精神,完成文明历史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0.
李清聚  范迎春 《前沿》2010,(11):35-38
在黑格尔看来,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国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实现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产物,理性国家是和谐社会的最高追求。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点的基础上,用实践的观点改造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抽象运动,用“自由人联合体”取代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从而建立起了科学的和谐社会理论,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和谐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同属于一个系统。和谐社会包含了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大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和谐社会伟大战略的进程中,高等院校应率先构建和谐大学,以此带动全国各行各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大学的前提;坚持民主与法治是构建和谐大学的保障;弘扬大学精神,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大学的目标诉求;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构建和谐大学的基础;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大学的具体践行。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奠基在三个基础之上,即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和谐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好人的利益问题;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更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使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和谐共存、协调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关键;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和谐最重要的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心灵的和谐,也就是深层次的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谢玉亮 《传承》2008,(4):40-41
和谐精神是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而必须遵循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从普遍的意义上讲,和谐精神包括民主法治精神、和而不同精神、团结友爱精神、自由精神与平等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和谐精神发挥着导向、保障、凝聚、激励、环境营造及调控和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内容.以宽广深邃的文化眼光,深刻诠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蕴涵着价值取向,包含着道德规范,体现着文化判断。构建这样一个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必然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的财政分配活动都应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财政改革的政策取向,为实现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任务提供财力基础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必要性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内部本身无法生产与创造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和能量必须来自于人类社会的外…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9.
李忠 《学习与实践》2007,(1):141-145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