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网络传输的版权保护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版权作品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输将会成为重要的作品使用方式。版权制度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支持网络传输的数字技术正在把各种作品使用、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因此,网络传输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的屈起,并且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如何将网络传输纳入版权保护体系,是版权制度迂到的空前挑战,这也是版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版权作品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输将会成为重要的作品使用方式.版权制度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支持网络传输的数字技术正在把各种作品的使用、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因此,网络传输不仅仅是又一种传播方式的崛起,并且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如何将网络传输纳入版权保护体系,是版权制度遇到的空前挑战,这也是版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制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WCT)第8条是为了将数字网络中的作品传播权纳入到著作权中。我国著作权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目的与WCT第8条相同。不能脱离数字网络传播方式来理解“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要件。数字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即在数字网络中,数字信号是否开始向某个特定用户传输由该用户“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决定。从文义解释出发,数字网络传播也应适用信息网络传播权。为弥补立法缺陷,可以删除“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要件,合并广播权,确立实至名归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相似文献   

4.
版权法发端于印刷术,之后不断随着新的作品表达形式和传播技术的出现而发展.在这方面,版权法经历了从印刷技术、广播技术再到数字技术的演进.数字通信区别于传统的印刷和广播技术,它不再是模拟复制传播,而是脱离载体的信息传送.这样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版权法的生态环境,原来的作品复制件交易演变成为无需载体的"内容"交易.于是,建立在依赖复制件控制基础上的版权法律制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数字技术挑战,版权法有可能出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重构版权法哲学基础,寻找适合数字时代的保护范畴;二是使版权法脱离版权决定一切的局面,走向对作品(内容)传播秩序规制阶段;第三,网络传播将成为作品的主要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权也成为版权的核心.如何深度地理解、研究数字技术引发的挑战,把握这一趋势是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保护作者私权以激励创作,同时又限制作者私权以保障社会公益,是版权制度在近 300年的发展史中一直弘扬的宗旨。也正是基于这一平衡功能,版权制度才在印刷技术、电子技术的冲击和洗礼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不断进行版权扩张。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把版权法开始带入数字技术时代,数字技术特有的功能“给作品的创作、传播、保护和管理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比电子技术时代近一百年经历的变化还要多。” 1尤其是作品在网络空间的数字化传输所引发的新的权利冲突,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作品的创作者、使用者、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  相似文献   

6.
著作权法天然地适用于网络环境,但应针对网络环境的技术特点做出必要的调整。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的利益更容易失控,因此,在重申、明确著作权人原有权利如复制权等的情况下,在著作权人的权利体系中明文规定网络传输权、对版权人权利管理信息和技术保护措施的法律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版权诉讼中,版权人的利益并不总是被保护的对象。对他人的侵权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并不应动辄得咎,在其符合责任限制的条款时,应当免责。这也是发展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需要。一、与网络著作权有关的主体问题英特网上与版权活动有关的主体大致可…  相似文献   

7.
数字图书馆背景下的版权与合理使用论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贾增岁  吴向军 《河北法学》2003,21(1):140-145
随着网络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作品将成为作品的主要传播和使用方式。这些都对既存的版权制度及合理使用制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数字传输与纸介质印刷作为作品载体的功能等同性 ,版权制度与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仍具有存在的基础。由于对数字作品的版权问题存在较大分歧 ,鉴于图书馆的公益性 ,应当首先明确图书馆对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在网络环境下 ,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具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应当尽快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论网络传输权设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品的使用包括对作品复制、发行以及将作品内容向公众进行呈现和展示等。针对网络中对作品的使用和网络作品①著作权的保护,是否增加作品使用的新权利以因应作品数字化进行超范围、高速度传播的性质,是否将此种使用作品的新方式、赋予作者的新权利归结为“网络传输”方式和“网络传输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根据我国法律、国际条约和我国司法实践试对这一问题给予回答,以引他人之玉。一、伯尔尼公约与我国著作权法的现行规定传播权(RightofCommunicationtothePublic)在伯尔尼公约中散见规定在各个条文中,其…  相似文献   

9.
网络版权中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网络环境下,版权人的利益极易被侵犯,而当今各国版权法还不够完善,不能提供令版权人满意的保护,因此,版权人纷纷寻求自我保护。数字技术为版权人的自我保护提供了可能。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是版权人采取的权利保护及标示措施,将其纳入版权保护体系是版权保护在数字和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一、将技术措施纳入版权保护体系的原因与进程所谓“技术措施”,是指版权人为防止他人对作品的非法使用,而在版权作品上采取的技术上的防范措施,令使用者不能任意复制、发行、传播、修改版权作品,从而维护版权人的经济利益和精神权利。根据欧…  相似文献   

10.
一、网络中版权保护的现状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 ,互联网日益成为重要的版权作品的传播渠道 ,据国家网络信息中心截至 1 999年7月的统计 ,我国上网的报纸大约有 2 70多种 ,上网的期刊约有 3 0 0多种 ,1 0 0多家电台、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因此 ,有关网络环境中的版权保护问题引起了版权人及相关人员的极大关注。版权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励智力创造 ,促进文学、艺术、科学的繁荣。为了达到这一根本目的 ,版权保护制度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以使版权人得以不断获得新的作品传播方式带来的利益 :印刷术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主题研讨 网络时代的法律问题 网络环境中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版权制度是随着印刷术的产生而产生的。而且 ,版权制度自产生以来 ,就注定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技术、无线和有线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 ,不仅使得版权保护的对象日益扩大 ,增加了摄影、电影、录音录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作品种类 ,而且扩大了作品传播的途径 ,如广播、电视、卫星传播等等。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作品的传播又有了迅速而有效的 ,并且是面向全世界的新途径。版权制度再次面临着挑战和变革。进入 90年代以后 ,一些国家相继开始研究作品在网络环境中的传…  相似文献   

12.
版权的权利限制制度是随着版权制度的问世而产生的。1886年,版权制度国际保护促使很多国家达成共识,从而签定了版权保护公约——《伯尔尼公约》。公约在赋予各缔约国有权通过本国法律保护作者合法权利的同时,也在第9条第2款明确规定“:本同盟成员国法律得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复制上述作品,只要这种复制不损害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致无故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虽然该条款只适用于对作品的复制权,但已构成对各国版权的权利限制制度的原则性规定。一、版权权利限制的含义及其性质版权的权利限制,就其本质来讲,指的是有的行为本来应属于侵犯了…  相似文献   

13.
传播权的猜想与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权制度的发展历史,也是传播技术发展的历史.著作权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印刷版权到电子版权,再从电子版权到网络版权的发展轨迹.然而,法律制度的发展往往落后于社会实践的进步,著作权法这一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更是如此,相对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其表现出极大的被动性.那么,怎样克服这种被动性呢?著作权权利的抽象化和著作权法的体系化是一条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网络造成公众与著作权人之间新的利益冲突,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利益平衡砝码。网络环境下,公众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范围应有所扩张,表现为公众对网上版权作品应有更大的合理复制权,但公众对版权作品在网上的合理传播权则应当相对缩小。通过对法定许可制度的批判,认为网络环境下应谨慎设置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15.
“复制”版权之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学龙 《知识产权》2005,15(2):23-29
传统版权法是建立在复制权基础之上的,一部技术发展史也是版权人所享有的复制权不断扩张的历史,数字网络技术则将这种扩张推向极至,而与之相伴的控制社会公众获得作品的后果又促使人们思考放弃传统的复制版权模式,以重构适应数字网络环境需要的新型版权制度.在数字网络环境下应以获得作品权取代复制权,而在模拟世界传统复制版权依然能够有效运行,如何协调现实和网络世界的版权保护是版权法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中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版权制度是随着印刷术的产生而产生的.而且,版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就注定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技术、无线和有线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不仅使得版权保护的对象日益扩大,增加了摄影、电影、录音录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作品种类,而且扩大了作品传播的途径,如广播、电视、卫星传播等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作品的传播又有了迅速而有效的,并且是面向全世界的新途径.版权制度再次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要求有新的权利形式调整新出现的社会关系,这股制度现代化趋势成为网络传播权利产生的内部发动机。在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均开始为网络传输中的作品设置版权保护形式,这股国际化浪潮成为各国确认该权利范畴时相互借鉴吸收的参照系。在现实国情指引下完成网络传播权的最后设计,这种战略化考量成为权利产生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无论从邻接权制度的效用还是从技术革新与著作权制度演进的密切关系来看,关注互联网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都应该将重点放在传播者的权利上。网络传播技术产生了新的传播主体——网络传播者;从邻接权保护作品传播者智力劳动成果的权利这一制度目的和《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来看,都应构建起网络传播者权,以更好地保护网络传播者在传播作品过程中的相关权益。  相似文献   

19.
在国务院最新政策的指导下,“三网融合”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与此同时,“三网融合”后将出现的著作权问题也扑面而来,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我国《著作权法》中的“广播树’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原本处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两个权利,因为网络的融合而变得十分的尴尬。本文通过分析《著作权法》中“广播权”与‘馆息网路传播权”已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对“广播权”与“信息网路传播权”进行探讨,提出了重构这两个权利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日本版权制度的“数字议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与网络的产生,包括各种作品在内的信息内容的使用方式的全面更新,将版权制度置于一片新大陆的面前,包括整合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内容的多媒体产品;信息与作品等通过网络进行多种形式的迅速传播;使用数字与网络技术版权事务的最新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