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忆老舍先生     
与老舍先生的一次唱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北京工作。当时,北京市只有市文联,尚无作家协会,文学作者属于文联文学组,我在文学组,也参加评论组的活动,老舍先生是北京市文联主席,所以,我有幸多次见到老舍先生还和过他一首诗。  相似文献   

2.
舒乙 《北京观察》2009,(1):60-61
报刊上曾有过报道,说老舍先生说过,北京最美的街是“景山前街至文津街“。 我认为此话可靠。原因是老舍先生曾把这段路写进《骆驼祥子》里,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地理背景,在第九章。  相似文献   

3.
每月要事     
全国▲2月3日,纪念我国杰出的文学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等出席并讲话。老舍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开拓者之一,他的作品《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朽之...  相似文献   

4.
舒乙 《北京观察》2011,(3):36-38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作品被搬上舞台、银幕和电视的,就数量之多而言,非老舍先生莫属,在这方面,他是冠军。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6.
老舍之死     
《春秋》1997,(6)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无言以对。于是他就去了。谁知他一到那里,早已做好准备的“造反派”们就贴出了标语,宣布了老舍的所谓三条罪状:美国特务、反革命分子、修正主义分子(说  相似文献   

7.
1964年中国文坛发生了一起“中间人物”事件,《文艺报》的主编之一黄秋耘,提出了写人物的十七个字,最好写那些“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从此受到全国各文艺报刊的声讨批判。冬天,他被发配到山东去搞“四清”。临走的一个大清早,天儿特冷,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老舍先生来给他送行。秋耘大感意外,在这鬼都不上门的日子,老舍先生出现在面前,觉得一股暖流热遍全身。  相似文献   

8.
舒乙 《北京观察》2009,(9):60-61
人人知道,老舍先生爱北京。 怎么个爱法呢?爱它什么呢? 他说他自己说不上来,仿佛爱母亲一样,是一种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不大容易说得清楚。北京在他的血里,他的性格和脾气有许多地方是北京赐给的。  相似文献   

9.
告别香烟吗?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刚刚讨论并通过了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规,据说很快就要颁布实施了。作为北京市民兼烟民,我虽然还没感到恐慌,却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所谓进退两难,先说退,很简单,那就是下决心戒烟嘛!且慢,我不是没决心,也不是没戒过烟,说实话,大概戒过一百次了。我们北京市文联前主席老舍先生也戒过烟,他在文章里谈体会,说“戒烟好比自己跟自己摔跤”,“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只能出汗”。我虽是晚辈,体会却和他一般无二,所以也打算向老舍先生学习,“先上吊后戒烟”。老舍先生这番话是半个世纪以前说的。我今天谈论戒烟,也  相似文献   

10.
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常务副馆长舒乙接待了我们。舒乙对我们很热情,像老朋友。其实本来就是老朋友,追溯起来要老到1917年,要老到舒乙的父亲老舍先生中学时代的一组诗文。这组诗文是描写金顶山的,有七律三首、古体诗一首,记载了老舍先生1917年两次到石景山的情景。所以,舒乙对我们石景山人格外热情和我们对他一见如故,都是有缘由的。《老舍和石景山》是舒乙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开头写道:“说起老舍和石景山,头一个想到的,不用说,当然是磨石口,因为《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由磨石口逃回北平的,牵着三匹不大体面的骆驼。祥子的故事仿佛是由磨石口‘流’出来的。所以,石景山的人会很自豪地对你说,祥子是打我们这儿走出来的。”按石景山人的说法是,“你就骄傲去吧”。当初,祥子在磨石口(现名“模式口”)山上拾到三匹骆驼,尔后便靠此营生,也算是从石景山捡了个饭碗。小说《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提到20多处石景山和海淀的地名,记载的方位、地势、距离都十分准确。老舍先生对石景山一带  相似文献   

11.
京派文人通常是指20世纪30年代政治中心南移之后,蛰居在北京进行文学创作的文人作家。他们大多是外乡人,文学创作也很少以北京为创作背景,多选择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而老舍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文学作品也都以北京为创作背景,然而在文学史中,很少有学者将老舍归列到"京派"文人麾下。刘勇教授于2005年和2010年发表的两篇论文,都亮出"老舍当之无愧是京派代表"的观点。但从传统意义上的"京派"文人的文学创作与老舍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可发现老舍的文化归属:他不是京派作家。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他坚持现实主义写作立场,在作品中观照市民社会,塑造了一系列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对国民性问题的思索上,他采用了文化批判的视角,通过塑造大量的典型人物和自己特有的写作手法,去展现自己对国民性的理解和对国民性重建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现在常常会听到、看到一些优秀人才频频辞职、跳槽,当然这在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但确实也存在一些人才是被迫辞职,有的甚至被迫改行。 有一位在某大公司谋职的A先生,由于一个小小的误会,他与他的上司有隔阂了。A先生也意识到了,时时找机会婉转解释,想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但这个上司就是爱理不理。有些好心的同事想从中帮助A先生,结果也未能如愿。A先生好伤心:“我好不容易干到今天的局面,没想到这种事会折磨我,我也不是为了要提升、加薪,这种关系使我压抑,再这样下去,我只好‘拜拜’了。”同事们安慰…  相似文献   

14.
茶馆在中国的历史几乎和茶的历史一样久远。围绕着茶和茶馆,诞生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早在唐、宋时期茶馆就开始遍布于全国城乡。清朝时,北京“坐茶馆”之风相当鼎盛,当时有广阔的大茶馆,也有门面简陋、茶座简单的小茶楼,不少茶馆靠评书、鼓词的艺人说唱烘托气氛。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茶馆文化便开始逐渐衰落。 1949年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茶馆被认为是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的东西,因此也就荡然无存了。 现在座落在北京前门箭楼西侧繁华商业地带的“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名字以及他的名…  相似文献   

15.
我与日本朋友柴垣芳太郎先生和他的夫人柴垣辉子女士的交往快20年了。前不久,柴垣辉子女士应邀来华参加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专门到对外友协拜访,以感谢我  相似文献   

16.
说到做人和治学,这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我想从钟敬文先生说起,他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表率。他说过:“有些导师……缺乏崇高的理想,缺乏拼命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有的只想多弄点钱,到社会上去兼职;挂了导师的名却不能尽到导师的责任。这样的导师,是很难带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来的。”他不仅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我从心眼里尊敬、佩服他。20年代他在岭南大学工作、学习之余,就到图书馆整理民俗文献,研究民间文化。后转到中山大学,协助顾颉刚先生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民俗学会。当时反动政府认为他是左派,黑名…  相似文献   

17.
一 老舍是个大作家,可一生都在写下层百姓和小人物. 新中国之后,老舍先生著作等身.可真正被后人熟知的只有两部话剧:一部挽歌《茶馆》;一部颂歌《龙须沟》. 老舍以写作为自己的职业.尽职尽守,业绩昭著.但是老舍很清醒,他曾经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对英国人格尔德夫妇说过这样的话:"我虽然同情革命,但我还不是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并不真正理解革命,而对不理解的东西是无法写出有价值的东西的."  相似文献   

18.
舒展 《北京观察》2009,(4):58-62
1924年,老舍24岁时赴英国,在伦敦东方学院教汉语,想要教好汉语,必须下功夫学英语,于是,在教学之余他开始了刻苦攻读,但丁是他特别崇敬的作家,老舍成了一个“但丁迷”,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是张恨水先生逝世40周年,这位曾被老舍称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有一个独特的人生信条:"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也确如信条一样,张恨水的创作数量在20世纪中国小说家中是惊人的。他当年的经济生活究竟怎样呢?  相似文献   

20.
老北京茶馆的前世与今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老北京茶馆,人们自然会想到现代著名剧作家老舍和他的三幕话剧《茶馆》。老舍先生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所,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北京茶馆是老北京市民生活的典型环境,整日“泡”在其中的老北京市民其实是在享用一种生活方式。老北京茶馆独具的景观和风貌也折射了老北京与其他城市有别的文化精神。晚清以前流行大茶馆真正行业意义上的茶馆并非始于清代,但在清代发展得最为兴盛。有清一代,战乱结束,社会政治经济趋于稳定,作为都城的北京,人口急剧上升,南北茶商也纷纷进京开茶馆,皇城根下京城茶馆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