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骆沙鸣 《政协天地》2009,(11):31-31
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采取了“省籍——族群——本土化”的转型路径,加剧了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民主实践沦为“数人头”的政治游戏。转型路径的演化过程中,“省籍——族群”意识、“国家认同”问题、“选票”民主等等作用,使得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偏重于对抗,政治悲情被滥用和泛政治化。  相似文献   

2.
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郝时远 《思想战线》2002,28(5):60-70
英文ethnicgroup这一术语引进中国后 ,普遍共识的翻译为“族群”。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在理解这一术语的含义和应用这一术语的实践中 ,存在对“族群”概念理解片面和应用泛化的现象。辨识ethnicgroup翻译为中文“族群”的准确性 ,同时针对台湾和大陆学界有关理解和应用“族群”概念中存在的问题 ,对“族群”应用的漫散无边和替代中文话语的“民族”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质疑 ,可以为全面理解和准确应用这一源自西方发达国家以“认同”为核心的术语 (eth nicgroup)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去年底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明显加快了推进“去中国化”的脚步,在这一过程中结合了一项被称为“去蒋化”的激烈政治动作,导演出一场充斥着煽动仇恨和族群对立等暴力性政治语言的丑陋戏码,以“政治纵火”的方式扣响2007年。2008年台湾“大选年”的扳机,使台湾迅速堕入新一轮乱象旋涡之中。  相似文献   

4.
须俭 《群众》2011,(7):63-6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并将文化发展目标落脚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力量”。这从根本上体现了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定位和作用,体现了文化作为“精神家园”的意义,为我们多角度体会文化内涵,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国族是民族与国家的结合。国族需要具有自主性,需要成为追求各个族群公共利益的独立的行动主体,遵循超越于族群特殊性的公共文化道德理想。国族的自主性是实现有效国家治理的必要条件。国族具有自主性才能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体,赢得各民族的认同,才能为公民的自主性提供共同善的根基。“中华”是一种超越性的公共精神和自主性的生活态度。中华民族自主性的建构是在使公共利益成为国族行动的依据,是在塑造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中华民族现代自主性的建构需要确立个体反思的主体性,肯定“中华”观念的合理性,确立各民族成员政治身份的同一性与政治参与的个体性,实现中国公共生活的民主化与民众权益的公平和平等。  相似文献   

6.
处置突发事件.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法律性很强的政治任务。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执行“处突”任务,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引发民族纠纷。因此,必须研究民族地区“处突”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处突”中的政治工作,确保“处突”任务的圆满完成.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最重要的“国之大者”。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保障。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也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标志。国家富、民族兴,人民才有可能幸福;国家强、民族强,人民幸福才有保障。在新发展阶段,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充分把握“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陈水扁上台以来,一直图谋通过“宪政改造”实现“法理台独”,先后提出了“公投制宪”、“催生新宪法”、“第二阶段宪改”等主张,其目的是彻底去除台湾法律体系中的“法理一中”架构。但是陈水扁为了掩人耳目,在“宪政改造”的具体内容中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新闻自由”、“18岁公民权”等;在政治手段上则强调自下而上,并与选举动员相结合。然而,没有国民党的支持,没有民意的支持,陈水扁推动的“新宪公投”不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解析了西方学者安德森的民族国家观,接着展示了中外学者对“族群”概念的各种解说,明晰了其学术及实践价值。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将族群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0.
钟周铭 《人民论坛》2023,(11):107-109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淮南子》一书继承了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的道论思想,并试图将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人事与自然运动变化规律中的天道相结合,强调“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将天和人的关系纳入到一个新的范畴之中。《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对于认识汉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为当下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它的实质是解决多民族国家内的不同民族(族群)超越民族底线的政治认同问题,它要求以认同性政治建构、合法性政治建构、渗透性政治建构、参与性政治建构以及分配性政治建构为途径,培养国内各民族(族群)的国家公民意识,其核心是要求各族群融入一个国家民族(国族)之下.  相似文献   

12.
要闻简报     
《今日浙江》2010,(7):6-6
赵洪祝强调:把做好世博会安保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3月31日,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建设“平安浙江”暨上海世博会安保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浙江作为上海的毗邻省份,肩负着共同办好世博会的重大政治责任。全省各地各部门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把做好上海世博会安保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打好“整体仗”,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打造“环沪护城河”工程。  相似文献   

13.
张寅 《求索》2011,(2):60-62
多元文化是对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国家的事实性描述,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政治观。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涵摄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于民族国家内族群文化差异性、平等性以及族群间关系的政治理论,其二是一项处理民族国家内族群文化多样性以及族群矛盾、追求各种文化和族群和谐共处的具体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强调集体权利,这是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与罗尔斯的个人权利至上的主张明显不同,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所要求的是一种居于群体权利之上的正义,一种社会意义上的正义,一种承认正义。由此可以看出,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对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个老话题了。这个问题强调了许多年而一再被提起。说明这个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些年来.围绕这个问题。广大企业政工干部作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是也毋庸讳言,在有些企业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没有大的改观.相反还陷入了“在加强声中被削弱”、“在改进声中被忽视”的尴尬境地,“统帅”失位,“魂”不附体,“命”悬一线。  相似文献   

15.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明确提出了七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中的民族分裂主义现象日益突出。民族分裂势力的旗号之一就是“民族自决原则”,这是对民族自决原则的曲解。本文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此进行理论分析,认为民族自决只适用于反对外国压迫和殖民统治,民族自决的主体是政治意义上的民族而不是人类学上的族群。  相似文献   

17.
彭传华 《前沿》2013,(14):9-11
王船山的君权观是王船山政治思想的重组成部分,其君权观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关于君主的产生,船山提出了“保类卫群”的新见解;第二,关于君权的性质,船山强调君权的神圣性和至高无上性,又祛君权之魅,宣扬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体现了船山的贵民、重民思想;第三,关于君权的范围,船山认为理想的君权主是保类卫群,然而现实的君权范围却极其广泛;第四,关于君权的更替,船山一方面强调君权可禅可继可革,另一方面又反对弑君、逐君、篡夺,而革命和篡夺之间的分际在于是否合乎“古今之大义…‘天下之大公”。王船山的君权观是王船山政治思想具有民主性因素和近代性因素的重体现,在王船山政治思想体系中具有重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的发展观。“三个面向”重点指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国的现实和发展问题,其强调的核心是要在开放的系统中确立发展的定位、在比较的选择中定位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说,“三个面向”的思想理论,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是以人类文明的视野对中国现实和发展问题的观照,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坚持“三个面向”,落实“三个代表”,这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实践选择,更重要的在于,这是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认为彝族古代全民族的族称是“昆”和“尼”,彝族族源以昆夷、古夷人为主,并融合其他族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为民族后,彝族的族称又统称为“尼”,即“夷”,通“彝”,成为今称。  相似文献   

20.
本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上海这艘巨轮正全力转向新航程,前方的目标日渐清晰。 “九五”强调计划向市场转变,“十五”强调提高综合实力,“十一五”强调提升国际竞争力,进入“十二五”,上海的“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要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要强调的关键词是“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