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1933年2月至1935年4月川陕苏区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党在川陕苏区创造了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为民执政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提供了借鉴,给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川陕苏区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两年零四个月,但苏维埃政府制订与实施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各种苛捐杂税;禁种、禁食鸦片;提高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普及教育等.这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为川陕苏区的扩展与红军队伍的壮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川陕苏区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两年零四个月,但苏维埃政府制订与实施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各种苛捐杂税;禁种、禁食鸦片;提高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普及教育等。这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为川陕苏区的扩展与红军队伍的壮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川陕苏区法制的研究是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川陕苏区在短时间内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法律,部分法律具有苏区特点,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川陕苏区法制建设有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总结。研究川陕苏区法制,推动根据地法制研究,进一步借鉴中国革命法制建设的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川陕苏区的立法概况和特点、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司法制度和法制建设的教训等四个方面对川陕苏区法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川陕苏区存续时期党群关系的研究,其实就是川陕苏区存续时期党政军与民众关系的研究。川陕苏区存续时间较短,战争残酷而频繁,适宜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川陕苏区存续时期的党群关系,可概括为总体向好、问题不少。尤其是前后两个时期,对影响党群关系主要因素的区别,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改善党与群众的关系,纠正肃反、征发、没收工作扩大化错误,这些影响党群关系主要因素的探讨,更能给人们以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川陕苏区妇女:不爱红装爱武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芝兰 《党史博览》2008,(12):52-54
红四方面军的到来,对广大川陕地区的妇女来说,犹如黑暗中划破长空的闪电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苏区西征入川,开辟川陕苏区。川陕苏区在发动工农群众参军参战的同时,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的川陕苏区,妇女有200多万,而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青壮年妇女,多达30万人。  相似文献   

7.
<正>19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四方面军在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中,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告别了鄂豫皖苏区,由陕南进抵川北的通南巴地区,进行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将川陕苏区建设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的第二大苏区"。从川陕苏区历史过程看,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川陕  相似文献   

8.
川陕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红四军创立的。红四军长征到达川陕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不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了社会平等与幸福,还为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川陕苏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而,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意义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二大根据地——川陕苏区,有一位威风凛凛、足智多谋、令敌闻风丧胆的红军女将——张琴秋。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的原因,川陕妇女在经济上的作用远大于男子,但在政治和社会上无权,这使得川陕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成为当时全国苏区中的翘楚。但是,川陕妇女的解放在实践中却走向以男性化为参照和目标追求,并逐渐弱化了两性的性别差异,女性的解放与男女绝对的平等汇为一流。川陕妇女的革命意愿与女性性别意识之间处于一种微妙的紧张关系,革命激发了妇女的主体意识,但又在另一方面消解了妇女自我的性别意识。但消解不同于抹除,妇女的性别意识通过一种隐含的途径传达和表达着。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先后创建有13块比较大的苏区(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赣东北苏区、湘鄂西苏区、西北苏区、广西左右江苏区、琼崖苏区、闽东苏区、鄂豫陕苏区及湘鄂川黔苏区.分布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广西、海南、河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15个省的边界地区或远离中心城市的偏僻山区。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1月5日,深秋的晴空,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四川省巴中市城郊山麓上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中,原中共川陕省委书记、红军总卫生部政委、湖北省人民检察院首任检察长周光坦的雕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周光坦石像高4.8米,与李先念、徐向前、王树声、陈昌浩等10位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的石像.一起矗立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中“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内;他们的伟大红军精神,被永远铭记在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3.
董保存 《湘潮》2014,(3):28-31
第十三集团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到了川陕苏区编为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抗日战争时期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  相似文献   

14.
在曾是川陕苏区的这片大地上,红军的理想、意志、力量,还有乐观、无畏的气概留了下来,渗进这块土地上人们的血液之中,熔铸成大巴山人的性格,影响过去、今天,乃至永远。  相似文献   

15.
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城口人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到1935年2月,城口人民全力支援红军。不仅为红四方面军作向导、送情报,而且选出了优秀的城口儿女参加红军,组织群众武装配合红军,建立群众组织支援红军,筹集生活物资供给红军。正是由于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川陕苏区党政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斗业绩。  相似文献   

16.
陶勇,这位素以勇猛闻名全军的虎将,自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经历了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和创建川陕苏区的艰苦斗争;全民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旅长、纵队司令员,坚持苏北抗日,参加过著名的黄桥决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军长、兵团副司令员,率部参加苏中、鲁南孟良崮、淮海等战役和渡江作战,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指挥九兵团参加抗美援朝...  相似文献   

17.
红军文化就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的过程及其成果的总和。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愈益坚定的信念、愈益顽强的斗志、愈益牢固的决心,使红军文化演化为“苦干不苦熬,叩开幸福门”的老区精神,进一步得以弘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正在四川省东北部,即今巴中、达州、广元等地,为当年川陕苏区所在范围。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至今保存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2014年春夏,笔者一行前往红色故地通江县,针对该县的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田野调查。在调查中,笔者主要选取了三个地点:毛浴镇、王坪及通江县城。  相似文献   

19.
陈锡联是我军著名战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以共产党人特有的大智大勇,敢打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他参加红军时年仅14岁,但他作战勇敢,被称作"小钢炮"。他入伍一年多就担任连政治指导员,后来历任红军营、团、师政治委员和师长等职,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及四方面军长征中屡建战功,陈锡联素有二野“赵子龙”和“人小鬼大”的美誉,在解放军统一作战序列后,著名战将王近山没有当成兵团司令,对别人他不服气,但给陈锡联当副职,他却心安。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上的宣达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在取得反"三路围攻"胜利后,举行的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不仅重创了刘存厚的川陕边防军,解决了建立和巩固根据地急需的物资,进一步扩大了川陕苏区,还使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发展到鼎盛时期,并为日后粉碎敌人更大规模的"六路围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