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天娥 《中国发展》2011,11(3):37-4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该文从流动儿童父母社会地位、家庭经济、文化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的现状,并以此提出对策从而促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家庭化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特定形态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受家庭内部、社区环境和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妨碍了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和谐地融入流入地社区。为此,需要流入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城市适应性;还应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工作系统,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及时、就近得到社会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中的云南省样本,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迁移特征对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迁移特征对流动儿童入学机会的影响非常显著。(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影响并不显著,家庭迁移特征方面只有"户主迁移至本地年数"这一因素对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有显著影响。(3)与就读幼儿园的流动儿童相比,就读于义务教育或高中阶段的流动儿童更有可能进入公立学校,这表明流动儿童能否进入公立学校,更多受制于当地公立学校资源配置与流动儿童教育需求匹配的情况。模型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互助县土族和藏族儿童在受教育权利实现方面共同面临着经济压力、校舍简陋、教师队伍不稳等普遍问题。同时,两民族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还受到经济来源、政府补助、语言障碍、家庭教育等不同因素的制约。基于以上异同,政府应当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宣传、鼓励私人教育捐赠并引导少数民族家庭重视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领域,而城市认同是分析两者关系的重要维度.本文以南京市19所学校的流动儿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情感归属和身体归属两个维度分析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情感归属和身体归属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不同的教导内容、学校类别、社区人员构成,形成了流动儿童与城里人不同的交往机会,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及融合.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末,流浪儿童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在我国,随着人口流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加大、家庭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脱离家庭监护的流浪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运用第一手调查资料对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概况、地域分布和流向特征以及街头生活和行为特征等作了基本分析,以期为研究者和决策者进一步探讨流浪儿童的保护和救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既不能享受到城市儿童的权益和保护措施,也失去了农村儿童的权益和保护措施.流动儿童的生存和健康、接受公平教育、社会融入等成为他们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犯罪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父母监护缺失、家庭教育缺位以及社会不良因素诱引是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要原因。预防留守儿童犯罪,应当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防治,调动全社会资源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  相似文献   

9.
韩钰 《青年探索》2016,(2):46-54
拥有较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农村青年要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资本。与布迪厄意义上的高雅文化资本不同,本研究以家教、家风、家传等家庭传统文化资本作为分析农村青年实现阶层跨越的工具。通过对鲁西南H村和M村接受高等教育或经商等方式实现阶层跨越的人口比重和各自家庭与村庄家族所拥有文化资本的对比,重点分析父母的文化素养、习性,家庭教育期望,家庭教育投入,村庄家族风气等在农村青年向上流动中的作用。尽管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农村青年在入学和流动机会等方面与城市青年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在机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坚韧、执着的农村父母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期望和对教育时间的投入,再加上村庄家族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仍然帮助无数农村青年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相似文献   

10.
张波 《青年探索》2016,(5):88-97
准确地把握流浪儿童的流动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是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的基础和关键。基于1995~2015年相关文献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在人口特征方面,流浪儿童具有男童多于女童、13~15岁年龄段居多、小学初中便面临失学辍学、身体健康等特征;在行为特征方面,流浪儿童多为初次流浪、持续时间多为一月以内或半年以内、生存手段多样化、喜欢独自流浪且遭受过多种社会侵犯行为;在地域分布方面,流浪儿童多来源于中西部地区,流入地为东南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并分布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带、城乡结合部、公共娱乐场所等区域;在流向特征方面,表现出从农村向城市、大城市、邻近和周边地区、富裕地区流动等特点。从形成机制来看,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对儿童流浪街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要治理流浪儿童问题,亟需政府、学校、社区、家庭以及民间组织等各主体协同共进、共同救助,这样才能最终保护好流浪儿童。  相似文献   

11.
齐芳 《青年探索》2008,(3):47-49
文章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角度分析了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指出他们生活在经济排斥、家庭排斥、文化排斥、教育排斥、社交排斥和自我排斥的社会边缘状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不法分子利用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拓展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大力发展儿童救助的非政府组织、增强对流浪儿童的充杈等建议,具体的做法是构筑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流浪儿童的社会融合,消除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中国出现的大规模"务工潮"使得农民工群体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其地位也在国家相关政策中得到体现。同时,大批跟随其父母进城的农村流动儿童的生存问题也开始受到各方关注,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本文基于近期针对某市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个案研究,从制度政策、学校教育、家庭及社会教育三方面,选取了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内容,分析了农村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困境并推断导致困境的原因和改善这一困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收集国内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策、非政府组织、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等层面进行文献分析。发现:总体上,当前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较低,城市融入感也较弱;国家关于流动儿童的政策相对滞后;流动儿童获取社会支持的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而学校支持和家庭支持的源动力来自政府支持。根据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在政府的领导下搭建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平台,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社会融合与向上流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运》2008,(3):42-43,41
【背景】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很多年轻的农村劳动力也涌入城市,融入到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年轻的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乡,交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带养,使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和家庭监护的不到位,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安全失保、学业失教、亲情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家庭寄养是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生活在福利院的儿童与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会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抽样调查和深度个案访谈分析和比较福利院集中供养儿童与家庭寄养儿童在身体成长,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差异,发现家庭寄养模式将对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慧 《前沿》2014,(19):146-148
家庭,作为听障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塑造的最基本、最经常的场所,是儿童同伴交往的除个人、社会因素以外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家庭的物理、心理环境;家长的教养态度、观念及教育选择等等,鉴于此家庭应发挥主动性,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树立良好榜样,主动关注支持儿童同伴交往,加强听障儿童同伴交往的水平和深度,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问题日益受到广大青年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而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深层原因主要来自政策和制度上的制约与失范,因此政策与制度的规范和保障有助于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个案,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在城市的适应状况基本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来自社会的排斥有强烈的体验,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宽,教育行政部门及公立学校对于流动儿童的观念成为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构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新时期的希望工程。地处中国西部的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状使重庆农村出现了235.2万留守儿童。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折射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方面存在缺失的现状。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良好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鲜开林  刘晓亮 《人权》2010,(6):26-30
城市流动儿童是指跟随从农村来到城市务工的父母居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在城市的公共教育体系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城市流动儿童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往往不能拥有和城市户口儿童一样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城市流动儿童自身内在要求的合法权益,对我国实现教育公平以及城市化进程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研究如何保障城市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