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地方财政资金瓶颈突显,地方税主体税种的缺失引人关注.而从国际经验来看,财产税一般作为地方主体税种而存在,鉴于此,将财产税构建为我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呼声颇高.但是,构建财产税为我国地方主体税种是否可行,尚待研究与探讨.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财产税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我国地方主体税种的构建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不完善的土地制度与依靠"卖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是导致高房价的根源。只有改革"土地财政",建立稳定的财产税体系替代主要依赖"卖地"获取一次性收益的格局,才能从根本上切断地方政府与"高地价—高房价"的纽带,房价才有望降下来。同时,还应通过变革土地制度等多种手段,处理好财产税与使用权性质冲突、税费转嫁、财政支出浪费、地税税种繁杂等问题,以保证"土地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4)
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的快速推进,地方税的税种结构将发生变化。论文通过分析"营改增"对地方税征管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的路线图。近期目标是调整增值税收入分配体制,保证地方财权和事权相匹配;中期目标是建立消费税为主体的地方税体系,合并车辆购置税成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远期目标是构建财产行为税为主体的地方税体系,将房地产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并加强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等税种的改革与完善,以弥补主体税种收入规模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0)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速膨胀,债务风险凸显,债务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入手,在借鉴国外有关防范债务风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改革现行财税体制,适当加大主体税种的地方留成比例;改革政府预算体制,将地方债全面纳入政府预算进行反映和管理;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建立地方债务约束机制,改革地方官员考核制度;逐步剥离融资平台承担的政府融资职能,重新对各融资平台进行定位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财税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涉及全局利益。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为了理清财税改革的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推进新一轮财税改革,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完善包括以"营改增"、资源税与房产税改革为重点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力推进财政层级扁平化、构建地方税体系进而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转型中国的税收政策是如何变迁的?本文以不动产税从物业税设想到房产税试点的变迁过程为例,运用修正后的倡导联盟框架识别不动产税政策过程中的若干政策参与联盟,探讨变迁发生的内在逻辑和实现机制。研究发现:物业税到房产税的转变源于税收文化与法律框架的变动,在转型中国相对稳定变量也可能被政策学习所改变。政策权威提出的房产税政策目标在社会学习中被政策参与者重新建构,共识的建立是受外部因素影响与政策信念竞争双重作用的结果。政策信念差异驱使中央与地方政府进行政策博弈,房产税试点并非开拓性试验而是策略性妥协。强化立法机关在税收政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将有助于政策民主化,应该建立行政机关与纳税人信任与信息共享机制,逐步提升税收法规层级,将财税改革试点纳入财税法治框架中推进。  相似文献   

7.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按劳分配中的不公平仍然需要政府进行调剂;一定的扣除和分配必须通过政府的权威性以及立法的形式来实施,而税收是唯一通过法的形式来筹集财政收入的渠道;“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实现都需要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真正的按劳分配通过税收的调节和相应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措施必然会导致共同富裕;但税收的征收应体现公平,应采取量能负担的原则,收入多者多缴税,还应考虑家庭人口的多少,相比利润、公债等形式,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税收调节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公平,而其中,直接税比间接税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更大等。这对税收政策的制定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税制改革的目标应由以往的效率激励向公平、正义、有序转变。加快推进以调节收入再分配为导向的直接税体系建设,构建以完善的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翼,其他税种相互协调配合的税制体系,完善鼓励公益捐赠的税收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启动,地方政府也蓄势待发。在过去一轮的地方政府改革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职能转变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编制不科学等。深刻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建议,如准确定位职能,加强立法,推行聘任制等,以期为新一轮的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以便深入推进地方大部门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作为地方税体系的关键一环,现行土地税累积的一系列问题的严重性和尖锐性越来越显性化。目前需要着重理顺土地税收中的四重关系,最终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土地税体系。一、土地税的界定及主要问题一般而言,按照税种属性的不同,土地税主要分为土地财产税、土地收益税和土地流转税。土地财产税是以土地数量或者价值为课税依据的土地税;土地收益税是以土地的日常收益(如地租)为课税依据的土地税;土地流转税是以土地的流转额为课税依据的土地税。正常情况下,土地收益税和流转税分别归入所得税和营业税一并  相似文献   

10.
2023年的机构改革是2018年机构改革的延续和深化,总结2018年机构改革的经验有助于2023年机构改革顺利推进。2018年机构改革覆盖广、进度快、影响深,并得到地方政府的有力执行。基于政府执行的压力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对2018年的机构改革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压力传导是影响地方政府执行的关键因素。在地方执行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国家从高位推动、科层动员和监督考核等三个维度建构了一套有效的压力传导机制,挤压地方政府变通执行的既有空间,确保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力执行。压力有效传导机制对话和发展现有压力理论,为推进2023年机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30年的改革进程,地方政府的积极功能被极大地释放,同时,部分地方政府的腐败也日益严重.这种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改革的路径有逻辑关系.第一,我国采取以利益调整为核心的改革形式,这种利益主体博弈的渐进过程,使改革基本平稳,却使地方政府权力约束趋于软化;第二,我国采取中央统合主义的改革策略,使改革避免了社会震荡,但是,地方政府创新能力受到一定抑制,并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普遍存在;第三,我国实行以行政力量为推动力的改革手段,增强了改革的成功几率,却也使地方政府寻租现象严重;第四,我国改革实际呈现出"悬浮"于民众与社会需求的单向性特点,这种政府主导式的改革,使社会发育与公民参与都没有到位,无法保证改革动力的充分展示.今后,我国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路径完善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论地方税种的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地方税种的配置李姝玲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合理的地方税制,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我国税制改革的一项基本要求。但目前我国地方税制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分税制改革,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本文主要就如何合理配置地方税种,完善地方税种结构进...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在实践中,中国地方治理形成了一种整合治理模式,政府通过资格认定、精英吸纳、资源支持、项目化运作等方式,对市场和社会主体进行跨界整合,形成一种隐性控制机制。这一治理模式显著提升了地方政府能力,也存在政企联盟、社会运作行政化问题。推进简政放权、法治行政、责任政府建设,加快政府向社会赋权,已经成为新一轮政府改革的核心诉求。  相似文献   

14.
推行大部制改革是克服科层制组织弊端的必然选择,也是地方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当前以大部制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行政改革正稳步推进,通过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有了新的进展,机构设置更加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重要组成机构,承载着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公共服务的核心体现和基础。伴随着公共需求的发展与变化,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突出,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将供给侧改革引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通过供给端改革发力向需求端传导,是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创新途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明确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与供给主体定位,以良性协作、达成行动为归依,利用社会与市场机制完善资源配置,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间多元供给机制,完善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机制,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平衡,实现供需"双到位"。  相似文献   

16.
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始终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放管服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同一时期,美国各级政府也展开了精益政府变革,流程优化同样是其核心内容。以一些比较典型的地方政府及部门为例,对两国在同一时期推进的相似改革进行比较,可以了解改革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整体上探讨"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相关政策文本进行质性分析发现:"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总体遵循"技术赋能—权力规制—制度供给"的逻辑框架,即以权力规制为中轴,包括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与强化营商主体责任两个方面;以技术赋能、制度供给为两翼,包括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增强监管执法创新、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营商法规供给、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等六个方面,共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目标的实现。三者的关系逻辑为:通过技术赋能突破权力规制的阻力与障碍,促使政府清权、减权、放权落到实处;通过制度供给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权力,奠定和巩固权力规制的基础,防止和避免规制的"内卷化";技术赋能与制度供给之间则互为重塑与保障。这一研究为地方政府开展"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实践提供了参考模板。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家、中央政府的延伸与代表,地方政府在地方政治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改革与创新正在成为其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议题。而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主动增强地方政府的核心能力、优化其治理模式,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属性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缺陷,最后以协作管理为语境框架,给出了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使乡村一级财政面临着财权与事权分离的困境.现有的税费改革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的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赤字,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关系;精简地方政府机构;引入市场机制,拓宽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范围以及转移消化农村债务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杨成 《行政论坛》2014,(6):32-37
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角色错位:即为农民集中居住的主导者和政府自身利益的追逐者。而服务型地方政府是有限政府和公共性政府,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能确保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公共利益维护者和农民权利保护者等角色。以农民集中居住良性推进为视角,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的路径是:科学定位地方政府的角色,优化地方政府的职能结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对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