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不一定赋予第三人直接的给付请求权,突破合同的相对性与否亦非认定这种合同类型的标准,我国《合同法》第64条所规定的仍然属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如此定性与定位利大于弊.作为立法论,制定我国民法典时宜赋予第三人直接的给付请求权.  相似文献   

2.
“交强险”中赔偿对象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晓运 《时代法学》2009,7(4):62-66
“交强险”中的第三人特指“交强险”保单当事人以外的对被保险享有请求权的人。我国现行法律对“交强险”之第三人界定的范围比较狭窄,这对交通事故中许多无辜受害者的保护十分不利。而国外相关法律规定却相当人性化,我国应该借鉴他人的成功立法经验。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不明确,如果承认他是当事人,民事诉讼法却并未赋予其充分的诉讼权利;不承认他是当事人,法院判决其承担民事责任就没有道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参诉方式有申请参加和法院通知参加两种,而后者违反了民事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参加之诉是否存在也有争议。借鉴外国的立法,笔者建议将我国的第三人制度分为独立参加诉讼的第三人、被诉参加诉讼的第三人和辅助知。诉讼的第三人三种。  相似文献   

4.
郭萍  武利海 《法学杂志》2012,33(9):91-96
在船舶油污领域进行强制责任保险并且赋予受害第三人对责任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是充分保护海洋环境和第三人利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入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制定、修改国内立法,我国船舶油污强制责任保险的法律体系基本搭建起来。但是在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方面还存在很多空白。本文在概括我国目前船舶油污强制责任保险的涵盖范围的基础上,分析现有法律规定中第三人行使直接请求权所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分析讨论第三人行使直接请求权时责任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责任形式与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5.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诉讼当事人。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立法规定存在着内在冲突,在理论和实务上产生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立法应明确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当事人地位。当事人申请参加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适当方式,法院依职权追加和通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是超越司法被动性原则的体现,立法上应取消这一规定。  相似文献   

6.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对原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可能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诉讼的人。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理论争议颇多,观点各异;司法实践中“该列不列,不该列滥列”第三人的现象亦很严重。究其原因,立法中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是重要原因。本文从我国法律规定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出发,对完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于2009年新修订的《保险法》中的第65条确认了责任保险之受害第三人享有附条件的直接请求权.但是在有关责任保险的特别法中,法律对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参差不齐,难成系统.本文以强制责任保险中较为典型的交强险为视角,通过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相似规则的对比研究,对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责任保险中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对我国相关制度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飞 《法律科学》2011,(5):191-200
我国新《保险法》对责任保险的规定存在以下不足:对保险人直接给付义务的规定相互冲突;没有就受害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进行类型化且规定的行使条件过于严格;未规定保险人的参与权;对责任保险定义存在缺陷。我国今后在修订保险法的时候应当,删除责任保险立法中相互冲突的条文;区分不同情况,在不同程度上赋予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赋予保险人参与权;以及完善责任保险的定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民事诉讼的各类主体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一个处境尴尬并且备受争议的角色。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也颇有疏漏。立法上,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规定简约但不易于操作;实践中,损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其利益的现象亦有所见。本文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程序权利保护的角度出发,从程序方面入手对民事诉讼中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程序权利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浅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立法沿袭前苏联的划分,将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对于前者,较容易达成共识;但对于后者,至今尚未形成定论。对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处于何种诉讼地位,理论界和司法界更是众说纷纭。本文试通过分析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诉讼中的地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来进一步明确把握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从而保障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机动车责任保险在中国称为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研究机动车三者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在中国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赋予第三人在机动车三者险中向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可以根本的改变实践中第三人无法及时得到赔偿的问题,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本文就我国该保险第三人请求权的历史发展过程做一简明概述,以期能对该问题今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普遍赋予了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但是有关这一权利的属性,却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介绍了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涵义,并通过比较分析学界有关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五种理论学说。对该请求权的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规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理论上缺乏依据 ,实践中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甚至还适得其反 ,并且和国外立法形成了实质性的差异。提出取消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 ,并把它分解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以原告身份起诉本诉原被告的第三人和被本诉原被告提起诉讼的第三人 ,两者和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统称为第三人 ,形成第三人之诉。取消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称谓。另一部分为主动申请参加到他人已经开始的诉讼中支持一方当事人并为其提供证据的证人。  相似文献   

14.
毛坚儿  陈晨 《人民司法》2023,(23):72-76
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不真正利他合同和真正利他合同,两者的核心区别是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是否赋予第三人直接向债务人请求履行的权利。但在审查第三人是否享有直接履行请求权时,应当首先审查是否属于第三人利益合同,尤以合同当事人的约定不得为第三人增加负担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张璐 《法制与社会》2010,(24):56-56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有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立法不完善,存在着许多内在矛盾。所以本文旨在通过阐述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借鉴两大法系中该制度的立法经验,提出完善该制度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6.
辅助参加人是大陆法系中第三人的一个概念。通过对辅助参加人与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制度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制度存在诸多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大陆法系国家的辅助参加人制度,赋予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辅助参加人的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17.
依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而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交强险已经8年,既发挥着保险保障价值,也暴露出其制度设计上的法律缺陷,亟待用先进的现代责任保险理论对其进行重构,明确规定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的直接赔偿请求权便是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讨论确认受害人之直接赔偿请求权,并非因它是责任保险理论中需研究的学术焦点,更在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对此未做明文规定而涉及到我国有关保险立法和保险司法审判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首先,确认交通事故受害人的直接赔偿请求权的立法价值:在于使我国交强险制度能够适应现代责任保险制度和侵权责任制度的发展变化,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法理基础之上。同时,能够填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空白点,实现其与《保险法》、《侵权责任法》等上位立法间的统一协调。其次,确认受害人直接赔偿请求权的司法价值:则在于能够为法官审理交强险案件中处理受害人直接要求保险赔偿事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促进司法审判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不同法系的多数国家都有名目不同的规定,体现了其在民事诉讼领域中的重要地位。而在我国,该制度亦是存在问题和分歧最多的制度之一。究其原因,则是我国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立法存有显著缺陷。学术界对于现行立法的先天不足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梳理或重新建构制度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却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9.
葛静 《山东审判》2007,23(2):92-95
在民事诉讼法律问题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一直是一个争议较大、分歧较多的问题。立法上,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  相似文献   

20.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靳建丽 《河北法学》2001,19(3):152-154
我国民诉法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 ,以致理论和实务中分歧众多 ,影响了法律实施的统一 ,更损害了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诉讼地位、参诉方式、民事责任承担三个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以期对民事诉讼立法和民事审判实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