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牦牛爆发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朱中武(西藏山南地区农牧局856000)列确(西藏自治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牛巴氏杆菌病又名牛出血性败血病,是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以及内脏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牦牛巴氏杆菌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败血型和浮肿型两...  相似文献   

2.
兔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 cuniculum)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或兔传染性鼻炎,其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通常存在于健康兔的上呼吸道及消化道内。当家兔抵抗力强,外界环境良好时,不易致病。当外界环境恶劣,饲养管理不良,家兔体质差,抵抗力减弱时,此菌乘机活动,引起发病。统计资料表明,该病是引起9周龄至6月龄的兔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了预防和治疗目的,必需做出生前或病前诊断。煌绿滴鼻试验是多种:日刊介绍的诊断兔巴氏杆菌病的一种方法。《中国兽医科技》(原《兽医科技杂志》)1982年第11期刊登宋兆敏的《煌绿激发试验引起死亡初报》(以下简称《初报》)的文章,对煌绿滴鼻进行了否定,使兽医临床莫衷一是,不知其可。工作的需要,要求我们做兔巴氏杆菌病生前诊断、病前诊断、所以对《初报》进行了研究、推敲,认为其所谓“假阳性”理由不能成立,致死滴鼻兔不能排除药物以外的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遵照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伟大教导,为了对民间兽医常用的治鸡病中草药进行科学鉴定。进一步探索治疗鸡病的有效中草药。我们在浙江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农林水利局、兽医站和县人民医院化验室的密切配合下,选择了部分民间兽医常用的治鸡病中草药,对鸡、鸭、鹅等家禽较常见的病原菌——鸡巴氏杆菌进行抑菌试验,并将结合动物试验和临床应用进一步确定疗效。现把24种中草药对鸡巴氏杆菌的抑菌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寄生蠕虫的抗药靳家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46)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驱虫药在家畜寄生蠕虫的防治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驱虫药的频繁使用,不可避免地衍生出抗药性(anthelminticxeslstance,AR)的问题。抗药性的定义按照...  相似文献   

5.
1998年8~9月,甘肃省天水地区某集约化猪场发生了一起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经甘肃省兽医技术推广总站用荧光抗体技术鉴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测定猪瘟抗体水平,并鉴定抗体性质,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情况,确诊为由猪瘟强毒引起的猪瘟,随后采取用猪瘟猪巴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6.
牛水肿型巴氏杆菌病,发病快,病势猛,死亡率高。1975年秋冬季,荣昌地区陆续发生巴氏杆菌病,在水牛中大多为水肿型。经有关单位协同进行实验室诊断,为毒力较强的Fg型巴氏杆菌引起。鉴于过去对水肿型巴氏杆菌病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效果差,死亡率很高,因而改用中兽医针刺大脉穴,结合中西药物治疗的方法,先后在荣昌  相似文献   

7.
多杀性巴氏杆菌(以下简称巴氏杆菌)是畜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原菌。其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常常引起畜禽巴氏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造成畜牧业生产的很大损失。其所致的巴氏杆菌病是畜禽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巴氏杆菌取何种途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起发病,长期以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内源性感染,认为巴氏杆菌正常存在于动物体内,特别是呼吸道内,当遇到某些应激因素的影响,抵抗力降低时,就可侵入体内引起发病。另一种说法则  相似文献   

8.
读了《中国兽医科技》1988年第2期34~36页刊载的吴季森等同志撰写的“雏鸭群爆发烟曲霉病继发新鸭病的诊断”一文后,笔者认为有必要与作者及广大读者共同来讨沦一下“新鸭病”这一名词。 “新鸭病”(New Duck Disease),最初由美国学者HendtickSon和Hilbert于1932年首次在美国纽约长岛发现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简称PA)感染时提出的。之所以叫新鸭病,是由于当时该病在该地区属于新发现,事实上,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病。H二氏在当时即分离鉴定了病原——鸭疫巴氏杆菌,其属于一种新的细菌,当时命名为Pfeiffe  相似文献   

9.
应用ELISA检测鸭抗多杀性巴氏杆菌抗体的动态变化黄忠黄引贤1)杜伟贤赵心贤伍惠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广州510640)鸭巴氏杆菌病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由于预防本病的疫苗免疫效果不同,许多种鸭场注射疫苗后仍有该病发生,给防治本病带来...  相似文献   

10.
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家兔化脓性肺炎在临床上仅见散发的病例,呈地方流行性者罕见。1987年8月至1988年2月,浙江某地家兔发生了以流脓性鼻液、打喷嚏为主要症状,以胸腔积脓,肺脓肿为主要病变的巴氏杆菌病,发病率达60.7%。曾用各种抗菌药物治疗均无显著效果,后用分离到的病原菌株制成灭活菌苗给兔群进行预防注射,才使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1.
核酸未来的疫苗靳家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46)核酸将会成为第三代疫苗而被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疫苗是根据获得抗原材料的两种技术来划分的。第一代疫苗采用的技术是获得活的致弱的生物体,或者杀死的整个生物体;第二代疫苗采用了另一种技术,通过...  相似文献   

12.
海狸鼠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毛万俊(河北省滦平县畜牧局068250)(一)发病情况海狸鼠对巴氏杆菌较为敏感。通过对滦平镇2个养殖场,8个饲养专业户的调查统计,1992年饲养成年及育成海狸鼠548只,患巴氏杆菌病病鼠57只,死亡41只,发病率10.4%,死亡...  相似文献   

13.
灌县养鹿场的梅花鹿中常发生以内脏器官和淋巴结出血、腔肠器官粘膜炎性出血、外部可视粘膜出血或充血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在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协助下,初步诊断为出血性败血症(巴氏杆菌病)。 (一)流行情况 该场在1971~1976年中因出败死亡梅花鹿44头,占总死亡鹿数的14.67%,其中1971~1972年因此病死亡28  相似文献   

14.
奶山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卢荣华(甘肃省天水市畜牧兽医工作站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曾在1963年从外地引进奶山羊30只,在火车运输途中发病死亡4只,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细菌学检查,确诊为巴氏杆菌病。近年来我市奶山羊未发生过该病。1996年5...  相似文献   

15.
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刘文道副研究员编著、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靳家声研究员审校、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许绶泰教授作序的《中国牦牛寄生虫图鉴》一书。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9月出版发行。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在进行牦牛寄生虫方面的调查研究中,采集了大量的虫体标本,查阅了许多科技文献,加上作者十多年来对牦牛线虫寄生阶段幼虫的研究成果,经过综合整理写成。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牦牛寄生虫分类和寄生阶段幼虫鉴别的专著,解决了牦牛寄生虫分类之难,填补了寄生幼虫鉴定之缺,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本书较突…  相似文献   

16.
1989年9~10月和1997年4月,祁门县的安凌镇、雷湖乡、新安乡的水牛先后2次暴发以高热、呼吸困难、大量流涎为特征的传染病。经市、县兽医站兽医会诊,认定为牛巴氏杆菌病。新安乡疫情较轻,因诊断、防治及时而迅速扑灭;安凌镇、雷湖乡中图分类号S858....  相似文献   

17.
动物试验是对巴氏杆菌病进行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实验动物中小白鼠和家兔对哺乳动物的各种巴氏杆菌均富有感受性。《兽医微生物学》(吉林农业大学主编,189页,农业出版社,1961年)。《养兔学》(张家口农专主编,188页,农业出版社,1981年)、《家兔传染病》(张家口农专编,17页,1977年)、《兽医检验》(解放军兽医大学编,655页,农业出版社,1979年)各书中规定:进行动物实验如果选用家兔时,在接种前数日,应每天以0.2~0.5%煌绿溶液2~3滴,滴注于鼻腔内,经18~24小时后检查,有化脓性鼻炎者为阳性,此种家兔不宜作实验感染用。但是我们依照上述规定进行试验时,却发现可以引起家兔大批死亡。为了查明原因,笔者以各种浓度的煌绿溶液进行多次反复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某奶牛场于1980年9月份连续发生二例乳牛巴氏杆菌病。一例成年牛7105号,一例青年牛B146号,两头牛发病间隔三日,临床症状相同。通过采颈静脉血,涂片镜检,确诊为乳牛巴氏杆菌病。该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现报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粮农组织兽医官小泽义博博士(日籍)来华访问。应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北京市畜牧兽医学会的邀请,于1980年8月7日在北京做了有关家畜传染病的专题报告。重点介绍非洲猪瘟的发病现状、诊断方法和检疫措施,以及目前世界各地家畜传染病:口蹄疫、牛瘟、蓝舌病、传染性山羊支原体肺炎、牛肺疫、巴氏杆菌病、非洲马瘟等的传染途径和预防措施。对于我国防止非洲猪瘟的传入,了解当今世界上家畜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加强动物检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材料是天津动植物检疫所根据小泽先生讲话录音和记录整理、归纳的。  相似文献   

20.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不同抗原成分致敏绵羊红细胞的试验韩雪清,梁惠珍,刘湘涛,李彦敏,朱有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46)刘湘涛等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M)不同抗原成分的分析,认为PM的优势抗原富集于荚膜和胞质离心110000g上清中。本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