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通过植入盗号木马实施犯罪是常见的网络作案方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木马分析和追踪的核心是如何找到犯罪嫌疑人的收信地址,可以通过盗号木马代码分析、木马内存分析、关键字搜索、网络监听试验等方法,对盗号木马的收信地址进行追踪。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木马"类新型网络盗窃犯罪具有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犯罪成本低、迷惑性强、团伙分工明确、打击难度大等特点,并已形成由买卖个人信息、制作植入木马病毒、盗刷、线下转移资金等组成的、职业化明显的黑色产业链。该新型网络盗窃犯罪一旦蔓延扩展,不仅会严重侵害公民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也将危及到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社会危害性极大。分析研究"手机短信木马"类新型网络盗窃犯罪模式、作案手法及其特点,切实加强宣传防范和预警研判,构建专业侦查打击机制,完善移动支付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移动支付平台安全建设,是有效防控其滋生蔓延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网络刑法制度.然而,从我国目前网络犯罪的现状来看,其实施效果依然堪忧,网络提供黑客程序工具的行为有增无减,黑客犯罪产业链是换汤不换药,木马犯罪虽有所减少,可是依然盛行,修改浏览器首页劫持流量的黑色产业链逐渐成型,网络钓鱼的犯罪链条也异军突起.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破窗理论"来分析黑客犯罪,将这些理论分析应用到我国网络刑法实施的实践中去,则必然能够有效地打击网络犯罪,为众多网民创造舒适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QQ盗号行为应如何定性,理论和实务界始终未能达成共识,主要存在侵犯通信自由罪、盗窃罪及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等三种不同的观点。通过剖析三起典型案例并评判其争议焦点,可以发现QQ盗号行为的定性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主体身份、行为对象及主观意图等多种因素而定,原则上应以盗窃罪论处。  相似文献   

5.
财产犯罪是一类犯罪,由多种具体侵犯财产犯罪的类型组成。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国的财产犯罪具有犯罪数量高发化、犯罪性质严重化、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等重要特点。财产犯罪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安全感,不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对策,遏制财产犯罪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通信、交通和物流业的勃兴,兼以上述产业集群效应的日益凸显,不仅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卖淫,拐卖妇女儿童,制售假币、假发票、假药犯罪,而且新类型的网络赌博,电信诈骗,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电子商务平台刷单炒信、代运营等依托互联网的犯罪形成更加完整、更具韧性的地下产业链条。这种犯罪产业化的结果是在犯罪技术上的日益专业化和犯罪组织上的日臻企业化,给识别、处置和预防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网络犯罪产业链的特征,从网络犯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层级着手,判断其发展趋势,确定刑法中规制网络黑色产业链犯罪的路径,为从源头上治理该类犯罪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存在密切关系,但我国学者在研究财产犯罪时,却忽视了上述的关系,以致于在论述财产犯罪客体时大多认为财产犯罪侵犯了财物的所有权或占有权,而论述犯罪对象时却将不能体现所有权或占有权的财产利益等涵盖其中,造成了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冲突.因此,研究当前我国刑法中财产犯罪对象和客体的冲突现状,提出二者协调的意见对于研究财产犯罪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恶势力犯罪大多都具有同样的共性——追求非法经济利益,或者虽然没有直接追求非法经济利益,但是因为犯罪活动带来了非法经济效益,使其更加发展壮大,甚至形成黑社会性质组织。针对恶势力犯罪财产的追缴,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以刑事判决为基础的普通刑事追缴。但黑恶势力刑事定罪标准高、其犯罪财产性质难以区分,导致目前我国黑恶势力犯罪财产追缴,特别是恶势力犯罪财产追缴陷入困境。而境外关于有组织犯罪财产追缴的模式主要为英美模式和意大利、我国台湾地区模式,参考境外模式可以提出我国模式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侦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域性职业犯罪,具体原因包括"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发展,犯罪实施成本和犯罪机会成本低,传统侵财犯罪发生空间转移,犯罪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地域性职业犯罪特征包括:诈骗县、镇、村区域集中现象突出;作案手段呈现明显区域特色且相对稳定;犯罪过程分工精细,呈产业链形态分布。为有效侦查打击治理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侦查部门要建立高危人群数据库,加强高危人口管控;推进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的"三流侦查法",建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机制;加大互联网刑事法制宣传;依法从严、全面和准确惩处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消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土壤;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加大针对地域性职业犯罪群体开展相应预防措施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诈欺型犯罪,亦称诈骗型犯罪,一般认为它是指以不法占有或所有为目的,用欺骗的方法,骗取他人财产或财产上的利益的犯罪行为①。本类犯罪与以诈欺方法实施的其他犯罪(如以诈欺手段虚报注册资本、诈欺公司登记罪,虚报出资罪,伪造公文证件罪等)不同。后者行为人虽然使用了诈欺的方法实施犯罪,但其犯罪的对象不是财物或财产利益,犯罪客体不是或主要不是财产关系,因而它们不属诈欺型犯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诈欺型犯罪种类之多,手段之狡诈,危害之严重,已经引起我国立法界、司法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我国第八届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1.
侦查是围绕案件展开的,以揭露犯罪事实,抓获犯罪嫌疑人为目的的活动。犯罪嫌疑人是侦查活动的重心,但是,掌握犯罪线索、收集犯罪证据判断犯罪嫌疑人的方向、确定犯罪嫌疑人更多的时候是依靠犯罪嫌疑人以外的第三人而得以取得的。因此,侦查第三人在侦查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划定第三人,将侦查第三人划定为相对第三人和绝对第三人,在侦查活动中区别对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法对侦查部门拘传犯罪嫌疑人作了严格的时限规定 ,这对传统的贪污贿赂犯罪的侦查方式提出了挑战 ,也给现时的侦查工作带来一系列新课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对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适用拘传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 ,对如何适用拘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其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客观迹象。在侦查中,有效地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已成为分析其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及抓住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的有利途径。但在实践中,我们仍需注意进一步研究犯罪心理痕迹在侦查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高侦查中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刑侦基础工作是指刑侦部门利用日常职能工作,围绕与刑事犯罪有关的人、事、物等情况和线索,为侦查破案和预防犯罪积累、准备、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提供支持的工作,它涵盖刑事犯罪情报信息、刑嫌调控、阵地控制等几个方面,具有建设性、备用性、系统性、秘密性等特点。其破案原理是通过搜集和利用犯罪行为实施前和实施后引起的物质变化达到侦查破案的目的,遵循的侦查模式主要有刑嫌调控的从人到案、阵地控制的从物到案和情报信息的从案到案等。  相似文献   

15.
对诱惑侦查法治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惑侦查是指为了侦缉隐蔽且无被害人之犯罪 ,侦查以及协助侦查的有关人员 ,以实施某种行为有利可图为诱饵 ,暗示或诱使他人进行犯罪 ,待犯罪行为实施或结果发生后 ,拘捕被诱惑者的特殊侦查手段。我国刑事诉讼法要借鉴日、美等国关于诱惑侦查合法性问题的规定 ,在一定范围内有条件地承认诱惑侦查的合法性 ,使诱惑侦查这种有效的侦查措施在法律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打击犯罪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熊猫烧香”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犯罪案件,其所涉及的刑法学问题主要是对此案的犯罪嫌疑人是否应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盗窃罪定罪量刑,对此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持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有必要由最高司法机关对如何认定“后果严重”以及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问题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以更加有效地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7.
刑嫌调控是刑事侦查的基础业务工作,这项基础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对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和社会治安的稳定。当前,刑侦部门刑嫌调控工作未能在刑事侦查中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刑事侦查工作人力、物力上的更大投入,直接影响了破案的效率。加强刑嫌调控工作,从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加以探讨,从刑嫌调控现状与现实斗争需要方面进行对策研究,对加强刑侦实践工作,提高作战效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情报侦查、实时侦查、书证侦查是三种有效应对洗钱犯罪的方法。在侦查过程中,既可以通过搜查、讯问、询问、联合侦查等途径获取证据,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用控制下交付、电子监视与监听、特工行动等特殊侦查手段来获取证据。此外,还应当完善立法,确保侦查所取得的证据在庭审中具有合法性和可采性。  相似文献   

19.
对某些有重大作案嫌疑,但是暂时缺乏有力的直接证据证明其作案的人,称其为无定案证据刑事嫌疑人。侦查实践中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无定案证据刑事嫌疑人的审查应坚持合法性、客观性、比例性和保密性的原则。审查方法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从程序角度对审查方法进行研究;转变传统的侦查模式,克服“重口供、轻物证”的思维,多从嫌疑人外围展开工作;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增强政策的感召力、同化力;从调查性询问中找突破口;合理利用侦查测谎技术。  相似文献   

20.
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的案件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是我国刑法上如何对此准确定义和定性,目前还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实践中,我国刑法规制出现的漏洞使我们不得不对此问题重新思考.应当从新的视角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作界定,并以此为前提,从计算机病毒分类的角度对计算机病毒犯罪进行重构,探究在当前刑法规范的体系下计算机病毒的不同分类在刑法中所应对应的不同罪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