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林咏荣先生所著《中国法制史》采用了广义法制说。他认为,中国法制史不仅在于记述中国过去的法律及由法律所形成的制度,而且要通过考察其沿革,分析其得失及其因果关系,以古为镜,以古明今。《中国法制史》包含了三方面内容,即法制史的分期、传统法的效力渊源、传统法的组成部分等。林咏荣先生倡导研究法制史要注意三种方法,一要关注史实以及史论的正确性,二是研究中国法制史要强调整体性,三要注重探讨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可能性功效。林咏荣先生的《中国法制史》是台湾法制史学者的重要论著,其结构、内容、立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表现了我国台湾学者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上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范围的确定问题。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范围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法律制度史领域内,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救灾制度等强制性规则体系的发展历史也应当纳入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视野之内。此外,由于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学史存在一定的交叉,所以在研究中国法制史时,还有必...  相似文献   

3.
法制史课程作为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十六门核心课程之一,是理论法学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重要的科目,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法制史所特有的学科内容属性,大多数学生对法制史的学习难以提起兴趣,进而使得中国法制史的课程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为全面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改变法制史课程现状,应从法制史教学方法领域进行改变创新,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传统的主流观点认为春秋“郑铸刑书、晋铸刑鼎”是中国最早公布成文法之举措,笔者认为,这种传统观点是渊承于几位光宗大师杨鸿烈、陈顾远、霍同祖对此问题的论断,下面几段材料即是有力的佐证。杨鸿烈在《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写道:“在传昭公六年三月,郑铸刑书,……油此可知子产是中国首先打破法律秘密主义的第一人’。”陈顾远在《中国法制史》中称:“法律之公布始自郑刑书、晋刑鼎。”在《中国法制史概要》一书里,陈先生再次宣传:“盖春秋以前,有法而无典也。……其最初公布成文法典者,为郑子产铸刑书、晋赵敏铸刑鼎。”至…  相似文献   

5.
尽管中国法制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国法制史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改变这种状况,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即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外,还有必要引入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从而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的法律思维能力。本文以《宋代法律制度》一章的教学为例,探析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史是以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法律制度的本质、特点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广大干部学员对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普遍感到难懂、难学、难记。为指导学员学好中国法制史,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军事法制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构建军事法制史学的理论基础。军事法制史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特征;军事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军事法制史与军事制度史、法制史、军事法学有鲜明的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军事法制史研究价值分为一般价值与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制史的教材,自1906年日本学者浅井虎夫的《中国历代法制史》以来,最保守的估计,不下一百种。中国法制史这门学科知识的传播,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基本教材,对于大多数法科学生而言,毕业后不会从事法律史的教学和研究,因此,他们关于中国法制历史的了解,一般仅限于教材本身。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进程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社会中轻视法制的弊端及其历史原因 ,总结了建国后我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某些经验教训 ,研究了当前现实中有关法制建设的若干突出问题 ,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大意义 ,指出推进这一工作的艰苦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法制,立足中国国情,继承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有益经验,借鉴了欧美议会监察权制衡思想,践行了孙中山先生的监察思想,在中国监察法制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该时期的监察法制也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和不足。研究该时期的监察法制,可为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监察体制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制史的学科困境体现在法律专业办学资格的硬性要求下法制史教学实践的边缘化、教材的僵化和教学体例的单一化、教学方法上的技术化倾向等方面。谋求中国法制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创新的姿态和思维对学科意义进行深入探讨,给予其理性定位,并从教学体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法制史的教学改革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发生的巨大变化来说明现实道德表现出的日益理性化的发展趋势。剖析了现实道德日益理性化的发展趋势及重要特点即改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道德重建,重在吸收和创新;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注重社会实际,探索道德建设现代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晋国法制史是中国法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晋国在春秋时期进行的多次立法活动对中国法制史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郭偃之法、被庐"大"、赵宣子之法、范武子之法、范宣子之法、铸刑鼎等立法活动进行梳理,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立法的核心目的和意义,以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代习惯法是以法律社会学视角考察清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极好例证。本文以学者们对清代习惯法所体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论研究为例,探讨法律社会学方法作为研究的新路径,在清代法制史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对法制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法制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指出法制史的本质就是立法群体或个人意志的实现的历史,法制史研究的对象,实质上就是法律治理国家的历史。法律治理国家的含义是:制定法律、设立一定机制,通过执法、司法、法律宣传教育、公民的守法、法律监督等法律实践活动,实现立法者立法之目的的活动。法制史的研究应该以法律实践活动为基础,而不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中国在上古时代到清末修律数千年间形成并保持、发展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法律思想、法律规范、法律设施和法律技术方面的一个统一的体系。我们要研究其特点,吸收其精髓,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我国著名思想史研究专家张岂之先生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工作 ,指出张岂之先生在中国思想史通史研究、发展侯外庐学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儒学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及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等研究中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思维原则与方法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制史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本科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看出在法学本科教育中该课程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法学本科教学中,中国法制史课程却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证明,通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完全可以改变该课程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国法制史学60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的活动、教材出版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术争鸣、外国法学著作的翻译等方面。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外国法的经验和成果,中国的法学发展需要外国法的理念和知识,回顾新中国60年外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和演变,总结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这一学科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岁科 《工会论坛》2009,15(3):145-146
边沁是英国近代功利主义思想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他将毕生精力主要贡献给法制改革与法学研究事业。作为哲学家和法学家,边沁有着极为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对边沁法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对于正在进行法制建设的中国,具有相当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