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婺故地     
<正>武定县地处云南最北部,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隔金沙江相望,自古就是彝族先民罗婺部的故地。几千年前,彝族先民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息劳作,世代繁衍。到了南诏后期,罗婺部逐渐强盛,成为"三十七部蛮"之首,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大理国王段智兴举阿而为罗婺部长,至此,武定及今天禄劝一带的大片土地就成为罗婺部的势力范围。明朝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居住着10多万彝族 ,通称“嫩苏濮” ,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禄劝彝族在南诏国时期被称为“罗婺”部族。史书上记载的“婺”字 ,有两方面的渊源 :1 “婺”来源于彝族支系“罗武” ,“武”音谐为“婺”。2 “婺”字来源于江西的“婺水” ,现在云南境内的很多彝族都说 :他们的祖先是江西籍贯的人 ,是否与此有关很难确定。禄劝彝族有“纳苏、诺苏、嫩苏、白彝、红彝、干彝”等多种自称。但“嫩”代表所有的彝族 ,是彝族的统称 ,也是彝族的尊称。禄劝的彝族多支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为实现共同的心理认同 ,…  相似文献   

3.
徐恒誉  赵芳 《今日民族》2005,(12):I0004-I0005
2005年11月24日,伴着飘香的美酒、踏着欢快的舞步、和着飞扬的歌声,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典隆重举行。晚8时,随着灿烂的焰火在空中升腾,禄劝为来自各方的宾朋献上了一台以“罗婺神韵”为主题,有着浓郁民旅风情的大型歌舞晚会。古老的罗婺大地、年轻的彝乡苗岭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 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祝贺团团长、国家民委机关党委书记马继祖,省祝贺团团长、云南省民委副主任李勇到会 讲话并向禄劝县赠送锦旗。昆明市、各县(市)区有关领导,及禄劝县各族各界上万群众参加庆典活动1985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  相似文献   

4.
守望婺城     
戴建东  董恒 《中国保安》2002,(12):28-29
走在日趋繁华的婺城街头,细心的金华市民不难发现,在古老的婺江之畔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头戴大沿帽、身着保安服、臂佩保安徽的婺城保安巡逻大队的队员们,日日夜夜巡查在婺城内外,协助公安机关抓获了一名名犯罪嫌疑人,为老百姓解决了一次次实际困难,成为一支婺城人民离不开的年轻队伍.  相似文献   

5.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俗称“火把节”。居住在双柏县的彝族罗武人过火把节,沿袭着古老的习俗并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景观。罗武人视火把节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来临,各家要接回已出嫁的女儿,人人身着节日盛装,祭祖祀神、燃起火把,击响大锣,唱火把歌,跳火把舞,共祝物阜民丰。关于火把节,在罗武人心中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在很久以前,罗武部落里有一个美丽善良的阿辙姑娘(也称喜雀姑娘),周围众多部落首领都被阿辙姑娘的美貌所倾倒,早已垂涎三尺,欲以武力进攻罗武部落,霸占阿辙姑娘。阿辙姑…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前,我出生在无量山中名叫罗伯克的彝族村庄。“罗伯克”彝族语音意思是“龙虎出没的地方”。我们彝族先辈们图腾崇拜龙虎,并把自己当作龙虎的传人。二十年前,我刚好十岁,正在读小学四年级。当时的我家真可谓人丁兴旺,共有九口人吃饭。父亲、母亲、大姐、二姐四人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挣工分,仍然填不饱九个胃口极好的肚子,一年缺粮达三、四个月之多。就在1978年9月,考上高中的三姐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回家,加入了挣工分的行列。此情此景,至今令我刻骨铭心。1981年9月,我们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办罗伯克集体茶场由…  相似文献   

7.
哭嫁歌谣     
当银白的冰霜铺满那一条条似裙带般的林间小路的时候,武定县罗婺大地也悄悄走到了天寒地冻的季节,彝寨房前屋后的一排排粮架上挂满金秋硕果,在这样的时节里,劳作了一个很长季节的人们开始分享着丰收的快乐,在这样的时节里,正是武定罗婺彝族婚嫁的吉日,走进彝寨,那动感的哭嫁  相似文献   

8.
地理位置:婺城新区地处浙江省中部,是上海经济区、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的结合部,东衔沪甬温三个港口城市,西临浙江西部及闽赣皖三省,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是连接四省的重要交通要道。浙赣、金温及金千三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公路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杭金衢高速公路、金兰中线傍境而过;婺城新区至义乌民航机场只需20分钟。境内最大的河流金华江流经兰江、富春江、钱塘江,可达大运河与沿海各港口。自然环境:新城区具有优美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三面环水(白沙溪、金华江和洞溪),一面靠山,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自南向北的十一条水系水源充沛…  相似文献   

9.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近800万,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有国土面积4164平方公里,彝族人口857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5%,12个乡镇中彝族人口占50%以上的乡镇有6个。彝族是最早生活在大姚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土著民族。  相似文献   

10.
<正>八婺大地,红色热土。在浙江金华,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接续奋斗,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红色印记。5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通过《金华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共5章28条,从红色资源认定、保护、传承、利用等环节入手,织紧织密红色资源守护网,让“红色”永远成为八婺大地最耀眼的底色。  相似文献   

11.
苏唯谦 《今日浙江》2006,(23):55-56
11月8日晚,金华市人民大会堂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喜气洋洋,浙江婺剧团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建团50周年庆典活动。当晚,来自全国各界的代表、50年来曾在浙江婺剧团工作过的演职员和当地戏迷1500多人参加了盛典。在浙江婺剧团建团建团5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及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戏剧家协会、省婺剧促进会筹委会等近百家单位和个人发来贺信、贺电。浙江省委副书记夏宝龙到会祝贺。光辉历程硕果累累婺剧俗称金华戏,它源于明末清初,是徽剧进京前向南…  相似文献   

12.
<正>浙江省缙云县历来是戏曲繁盛之地,高腔、昆曲、徽戏、乱弹在此争奇斗艳,孕育出了今天的缙云婺剧。近年来,"缙云婺剧"品牌文化风采日益显赫。施勇来注册的"丽水市婺剧团"等20多支缙云民间婺剧  相似文献   

13.
陶诚华 《今日浙江》2008,(19):54-55
婺剧是全省第二大剧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浙江婺剧团是婺剧的龙头剧团,成立于1956年,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红极一时,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婺也和许多剧团一样跌入低谷。90年代末期,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下决心对浙婺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2004—2006年间市委市府领导又多次到浙婺对改革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加强剧团自身建设、艺术生产和市场开拓,使浙婺重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了脚跟,走出了一条“出入出戏出效益”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正春天,漫山的山茶花、马缨花次第盛开,染红了古老的罗婺大地。从坝区的城郊乡野到高寒山区的彝村苗寨,一条条昔日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面,一股股清洁的自来水进村入户,一座座村组活动场所相继落成,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山村。武定县旧为"三十七部"之罗婺部故地。这里居住着汉、彝、傈僳、苗、傣、回、哈尼等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55.6%。山区面积占比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绝活     
父亲有两手绝活:用我们最古老的彝族文字书写春联;用家乡特产的苦竹、雪麻和香叶擀制香条。 父亲的这两手绝活,都是叫生活给逼出来的。 父亲小的时候,家境极为贫寒,又遇上连年兵荒马乱,匪患不绝。爷爷和奶奶不堪生活的重负,只好把六岁的父亲送到寨子里的神庙去当香灯客,跟着大毕摩(祭师)学习古老的彝族文字。做香灯客是民间一种光彩的说法,其实说穿了就是在神庙里当伙计和下人。好在父亲人虽老实本分,但十分勤奋刻苦。使用古老的彝族文字为寨子里的乡邻们书写春联的绝活,就是父亲在神庙里做伙计的那几年学到手的本领。 因为父…  相似文献   

16.
彝族撒尼人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早在公元2世纪,滇池一带就是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公元3世纪,逐渐扩展到了滇东北、滇南、贵州、广西一带,与其他族群杂居融合,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其中,居住在云南石林、丘北一带的彝族多为撒尼人。撒尼人非常崇尚老虎,在撒尼语里“罗”是虎,“倮”是龙,因此也自称为“罗倮”,意思是像龙和虎一样勇猛而不可战胜。  相似文献   

17.
在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和省公路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沿线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典型示范工程之一的景婺黄高速公路于2006年11月19日胜利建成通车!景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凤庆县的新华彝族苗族乡,居住着近两千名苗族同胞,他们的民风民俗别具一格,独具特色。他们的美食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尤其是一种名叫“沃沱罗”的礼酒,醇香无比,令人神往。“沃沱罗”酒是用五谷酿制而成的,先将玉米、小麦、高粱、甜荞、小黄米等谷物煮烂,而后拌上自制的小粑粑酒曲,用篾箩发酵两三天,装入陶罐里,半年后便可以享用。如果急需用酒,苗家人也有自己的高招,可将谷物煮烂一些,多发酵一天。倘若要装上三五年,则不宜将谷物煮烂,煮熟即可,发酵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沃沱罗”酒储藏的时间越久越好,味更浓、气更香。酿制“沃沱罗”…  相似文献   

19.
杨红文 《今日民族》2012,(12):F0003-F0003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撒营盘镇有一条特色小街,陆陆续续开了十多家“民族刺绣服装店”。店内琳琅满目地挂着让人眼花缭乱的民族服装。走进去,店主会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介绍起自己的商品,什么是机绣的,什么是手工绣的。还拿出很多绣片介绍,这一块是服装的什么部位。那一片是衣服的哪个位置。  相似文献   

20.
彝族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节庆礼仪。彝族除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生育习俗、节庆习俗等有别于其他民族之外,老人过生日时的寿诞礼仪也极具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