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四大文化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第一怪是要求吃鸡的冼星海。冼星海是个留法回来的洋学生,刚到延安时,非常讨厌吃小米。后来有人要他为《黄河大合唱》谱曲,他便提出:"必须每天给我  相似文献   

2.
汪金友 《廉政瞭望》2011,(13):65-65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四大文化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 第一怪是要求吃鸡的冼星海。冼星海是个留法回来的洋学生,刚到延安时,非常讨厌吃小米。后来有人要他为《黄河大合唱》谱曲,他便提出:“必须每天给我吃一只鸡,要不然一行也写不出来。”当时的延安,到哪儿去买鸡?没办法,只得给他买了两斤白糖。他盘腿在炕上,抽一口烟,吃一口糖。只用了6天时间,就创作出这部史上最为激越的民族乐章。  相似文献   

3.
李晶 《红岩春秋》2024,(3):36-41
<正>李凌(1913-2003),原名李树连,曾用名李绿永,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广东台山人。抗战时期,李凌在家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李凌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其间,他师从冼星海,见证了冼星海《生产大合唱》的创作,并作为二胡乐手,参加了由冼星海主持的《黄河大合唱》首场演出。冼星海对音乐创作的执着和热忱对李凌的创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1939年除夕,在延安演剧三队举办的晚会上,张光年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一首用八种格式组合起来的、有着四百行诗句的长诗,在场的冼星海猛地站了起来,冲到张光年面前,一把抢过了他手中的歌词,激动不已地对着人们大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随后,冼星海躲进了他的小土窑里,沉醉在创作的激情中。6天后,八首风韵各异的乐曲组成的大合唱全部完成了!一次诗与乐的完美结合,分娩出一部充满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它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当年物资极其匮乏的延安,乐器除了三四把小提…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拜访林伯渠同志的女儿林莉同志时,她向我讲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1945年,李立三夫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竭尽全力照顾和护理病中的冼星海同志。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6.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广东番禺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 冼星海自幼酷爱音乐,23岁时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25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指挥。 1935年,冼星海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参加抗日救亡音乐工作。1938年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赴苏联,因积劳成疾,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为此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相似文献   

7.
正铿锵激越的《黄河大合唱》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广为传唱、耳熟能详,而另一首振奋人心的《牺盟大合唱》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更不知道这部合唱曲也是出自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之手,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大型合唱作品,它是当年唱响大江南北的《黄河大合唱》的姊妹篇。它的词作者傅东岱就更鲜为人知了。所以,极有必要向广大读者介绍这首不错的合唱作品。其实,这首《牺盟大合唱》可以与冼星海创作的其他大合唱名曲相媲美,当年曾一度响彻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山西抗日战场。  相似文献   

8.
东平  王凡 《党史纵横》2007,(3):16-20
王敏清,性格爽朗,乐观健谈,尽管因咽部动过手术,嗓音显得沙哑,但忆起延安往事,他充满了感情,说起幼年的一些趣事,他止不住地朗朗大笑。他总是说,延安的生活,培养了我做人的根基,延安的精神,培育了我们这样一批人。我已年近八十,人生荣辱皆尝。但这一辈子,始终没有辱没三个字:王—敏—清。工作干事,快速敏捷,做人处世,清清白白。这是去延安的路上,父亲给我起的名字,也是他对我做人的要求和希望。现在我到了晚年,更要注重保持晚节,尊重自己的人格。这也是延安培养出来的素质,我十分珍惜。  相似文献   

9.
《党的建设》2018,(4):59-60
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道 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10.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以广泛的题材和体裁,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对全国抗日军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几十年来,人们吟唱着《黄河大合唱》、《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等歌曲,并深深缅怀谱写了这些激昂旋律的作者。这位共产党员音乐家用他辉煌而短暂的人生,奏出了激励全民族奋进的高亢之声。  相似文献   

11.
正罗少伟,32岁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我军第一支仪仗队队长,在延安接受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检阅;抗战时,他用手榴弹炸毁日军指挥部,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签署命令给予通报表彰;1947年敌军围攻陕甘宁边区,罗少伟率部打响了保卫延安第一仗。  相似文献   

12.
王凡 《党史博采》2005,(3):46-51
毛泽东对阅兵总指挥聂荣臻说:"天安门广场有这么大,应该成立一支千人的军乐团才相称."/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出面,发了三个调令,才把罗浪调进京/中央政府专门批了80亿作为军乐团建团费/ 我们的话头不是从他自身的经历而是从这个特殊军团的创始拉开的,一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任老团长罗浪.许多人大概多少都知道他是位老革命,抗战期间从海外归国,进了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当了冼星海的学生,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培育的"红色音乐家".在1 949年开国大典上,指挥着以华北军区军乐团为班底的联合军乐团,在天安门广场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就是他.  相似文献   

13.
“汪辜会谈”的主角之一汪道涵,是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他不仅是老革命家、教授、博士、“超级书迷”,还是我国政界知识渊博的学者型领导,在外交活动中被称为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以九十高龄,走完了传奇而辉煌的人生之路。千里迢迢举家奔延安汪道涵1915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嘉  相似文献   

14.
肖伟俐 《党课》2010,(6):87-88
彭真,原名傅懋恭,年轻时因为从事革命工作,用过许多化名,1937年到延安后改名为“彭真”。在他95岁的一生中,75年为党和人民工作,先后两次入狱,前后长达15年,为了革命和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在他的人生历程中,  相似文献   

15.
1938年在武汉,我们孩子剧团与冼星海都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冼星海是三厅第六处(处长田汉)第一科(科长洪深)主任科员,主要负责音乐方面的工作。他多次到孩  相似文献   

16.
杨尚昆是1940年底从太行回到延安的,一直到1947年撤退。他在延安工作、生活了六、七年。在“难忘的延安岁月”中,直接参与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本文试着对杨尚昆在延安的工作和生活作一简述。“延安整风是很伟大的,不然全党的思想统一不了”杨尚昆是1940年底回到延安的。那时,延安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七大,把各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都召了回来。但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形势骤然紧张,会期被迫推迟,杨尚昆等也就留在延安。杨尚昆回到延安不久,中央决定由他协助王稼祥管理华北委员会的工作。8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改组,他仍任北方局书记…  相似文献   

17.
正《黄河大合唱》的曲子是冼星海在延安一个小窑洞里写成的。首演时共分为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不知是何原因,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常规演出中很少出现。有一种  相似文献   

18.
<歌唱祖国>的诞生 王莘,1918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当代著名作曲家,作词作曲千首以上.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喜爱唱歌的王莘受到革命歌曲的鼓舞,加入了当时的一个民众歌咏组织,相继结识了吕骥、冼星海等一些著名音乐家,并得到他们的指点.后来,他率领一支十余人组成的宁波抗日救亡宣传队,投奔延安.不久,他又奔赴抗日前线,创作了<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等在边区广为流传的歌曲.新中国成立后,王莘先后担任天津音工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音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19.
大家唱     
《党建》2001,(4)
简介: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剧团三队,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搏斗情景深为震撼。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创作了诗歌《黄河》。作曲家冼星海对其进行谱曲,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八个乐章,《保卫黄河》是第七乐章,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气概。大家唱  相似文献   

20.
1940年,冼星海受中共中央委托远赴苏联。第二年,苏德战争爆发了,他准备取道乌兰巴托回国,但因边境受阻辗转到阿拉木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