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漱溟     
梁漱溟,中国现代著各的文化哲学家。在他整个漫长的哲学生涯中,《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三部文化哲学专著可以标志他整个思想规迹的起伏和人生道路的坎坷。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祖籍广西桂林的梁漱溟出生在六朝之都北京,1900年入北京中西小学堂,1906年读完顺天中学,尔后毕业于直隶法政学校。梁漱溟在回忆其一生的思想发展时曾再三感叹父亲梁济对他早年哲学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深厚影响。他认为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是五四时期一位特立独行的启蒙思想家,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中国启蒙运动的传世之作,其富有原创性的中西印文化比较理论,集晚清以降启蒙运动中西文化论之大成。梁漱溟的比较文化理论,表征着五四启蒙运动之一种辩证的批判思维。一方面,他以现代性批判传统,肯认第一路向西方现代化的成功及其科学、民主和工业化等现代文明成果,承认中国在第一路向上现代化的失败,批判古典中国的专制主义、家族主义、三纲礼教,并坚持中国必须进行第一路向现代化的补课;另一方面,他又以传统批判现代性,以孔子"仁"的人生哲学会通柏格森、倭铿等的西方现代生命哲学,批判西方现代性之工具理性膨胀、生命偏枯、精神空虚、天人对立的深刻困境,并预言世界未来文化将是以孔子人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复兴。这种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双向批判的辩证批判思维,具有中国启蒙运动集大成之理论气象,并表征着一种现代中国的新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3.
1921年夏,现代中国最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新儒家的先驱人物梁漱溟,在济南作了一个“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是年秋讲演稿整理出版。在此书中,梁漱溟“评判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独发挥孔子哲学”,从文化渊源和人生哲学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全面的清算。1923年3月18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西化派主将胡适,在《读书杂志》第8号上发表《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就梁漱溟《东西文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 ,是为了解决他一生所关注的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而进行的实践。综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不难看出,他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分子寻求“第三条道路”即改良主义道路的运动。虽然他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和种种主张最终都未能获得成功 ,但是他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揭示 ,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的肯定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些学者认为,梁漱溟并非现代新儒家。然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梁漱溟完全具备了现代新儒家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具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和道德忧患意识;以儒家学说为中国文化之正统和代表;援西学入儒,等。可以肯定,他就是现代新儒家。此外,在诸多方面他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的思想特色,与其他现代新儒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端,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开始于戊戌维新时期。而从现代新儒学的性质、内容、形式等方面考察来看,其发端应为五四时期。综合而论,梁漱溟还是现代新儒学的当然开启者。  相似文献   

6.
《春秋》1994,(2)
梁漱溟先生一生先后有两位妻子伴他生活。1921年至1935年(即29岁至43岁)是黄靖贤女士,生有二子。1944年至1979年(51岁至86岁)是陈树芬女士,无子女,亦先于梁先生谢世。笔者此次介绍的是梁漱溟先生与他的元配夫人黄靖贤女士。梁先生早年倾心佛法,自20岁即茹素,欲出家为僧,年近30岁仍无意婚配。1921年在北京大学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先生的思想遂由佛家的出世转入儒家的入世,始有意家室。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被公认为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山林的人物,然而他最初并非是一个儒者或儒学的信奉者,甚至与儒家相隔甚远。最终为何又归宗儒学呢?据他自述,他一生思想发生过三次转变。他说:“我常常说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为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从西洋功利派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狭隘眼界,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异化劳动理论展开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道价值批判.得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理论结论。但马克思在此阐释的是他从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视角所阐发的社会发展理论,囿于研究视角的旧哲学形而上学思想局限,马克思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他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系统而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晕的贫困》、《其产竞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所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金岳霖(1896——1984)是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国际知名学者。湖南长沙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写了《逻辑》(1935年版)、《论道》(1940年版)、《知识论》(1948年完稿、1983年出版)三部著作,主编了《形式逻辑》(1979年版)教材。还在国内外发表了几十篇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他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相结合,应用逻辑分析方法于哲学研究之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他是中国现代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几位哲学家之一。他还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介绍到中国来的主要人物。总之,他为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  相似文献   

10.
熊吕茂 《湖湘论坛》2000,13(4):73-74
虽然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梁漱溟在行动上有过放弃佛学、由佛转儒的过程,但他声称自己的学术方向依然是为“释迦、孔子发挥”①;他曾宣布自己“归宗儒家”(2),为“往圣继绝学”,但他心灵深处的终极关怀却从未离开过佛教的文化思想。本文拟就梁漱溟儒佛文化观之异同作一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中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他的和谐思想一方面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他的独特的和谐观。他在早期提出了一种合乎中道的人生观,并试图建立一种合乎理性的社会生活。在《新原人》中提出人生"四境界"说,认为一个人如果达到了天地境界,就是"自同于大全"的人,从而使自己和宇宙合为一体。又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提出客观辩证法的两个对立面的矛盾统一,就是一个"和"。"仇必和而解"是客观辩证法,并认为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是知名作家、评论家、新闻学家张育仁先生的论著之一。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新闻思想史和抗战文化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文化批评活动,著有《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抗战电影文化论》、《炼狱中的生命哲学》,被《20世纪重庆文学史》评价为"以冷峻的现代理性精神和公共意识从事文化和历史反思与批评的学者型作家"。本书将重庆抗战这段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置放在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思想发展史和国际信息战、心理战的多重视角来进行学术考察,同时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以及多侧面、深层次的追询和阐释,其思考领域广泛涉及到与新闻和文化传播活动有关的战时政略与战略、战时新闻理论与新闻政策、战时新闻统制思想与新闻自由等重大学术问题,并一一作了细致的审理和独到的揭示。  相似文献   

13.
林建华 《新东方》2004,(7):21-26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思想家,“是认真地、紧密地、持久地把自己与西方思想关联在一起的第一位中国学者”,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严复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天演论》的译者有关。因为他翻译了《天演论》,他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也因为他是《天演论》的译者,他自己独特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贡献往往被人忘却。人们谈论  相似文献   

14.
佛学文化观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梁漱溟对佛学文化总的看法和观点,也是他对社会中其他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依据."意欲本体论"、"三量"认识论、佛学释宗教、文化路向说、佛儒异同说是其主要内容;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点,以佛儒两重性为内在动力,以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为有益补充,以反"唯科学主义"路线为特征是其主要结构机理.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用佛学沟通了哲学与宗教,把宗教与知识、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调和起来,建构了融儒、释、生命哲学意蕴为一身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然而,由于作者的矛盾心态,某些观点无法自圆其说也成为一种遗憾与缺失.  相似文献   

15.
王海英 《长白学刊》2009,(2):160-160
对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梳理,传统是依西方哲学体系进行的。由于缺乏对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前提性反恩。因而也就无法在中国哲学自身的视域下来进行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梳理。因此,中国哲学亦应在自身的文化视野下,以大量的中国哲学文本材料为基础,重新选择自己的典籍范围,以展现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和文化内涵,以别于以往西方哲学范式下的视域。  相似文献   

16.
方国根 《湖湘论坛》2000,13(4):61-63
胡宏(1105一1161年),字仁仲,号五峰,人称五峰先生,开创湖湘学派,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他一生潜心于心性之学,其代表作《知言》更是注重阐发心性哲学,形成了一个包容宏富而又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其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之一,就表现为其经世致用思想。本文想就此作一简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云同志论干部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同志一贯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他认为,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而真正做到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又必须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他反复倡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把这看成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他从自己的切身体会语重心长地指出:“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陈云文选》第3卷第362页)他认为,在党内、在干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学哲…  相似文献   

18.
<正> 经历半个多世纪曲折艰辛的道路之后,卢卡奇在晚年写下了《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企图对自己一生的理论发展加以总结,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新的贡献。现在,卢卡奇的这部未完成的手稿作为一份重要的理论遗产引起了全世界学者的兴趣,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不乏潜心研究者。本文拟对这部著作作一初步的剖析。 (一) 卢卡奇本人把写作《社会存在本体论》说成是对自己的哲学良心的一种自我批判。在这本书中确实充满着对其以前的缺点错误,特别是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批判精神。他在1967年《历史与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9.
赵方方 《传承》2009,(20):142-143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作为我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他在《道德经》(又叫《老子》)一书中深入阐述了丰富的哲学、伦理、政法、军事等思想,尤其以哲学思想见长。《道德经》哲学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建一代规模,而且对当今世界也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友红 《求索》2008,(7):111-113
卡西尔早期在柯亨的领导下沿着先验逻辑路线发展和完善康德所开创的科学认识理论,晚期则致力于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文化哲学体系。卡西尔文化哲学具有追求体系的完整性、追求逻辑的统一性、把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作为哲学的主旨等整体特征。它兼具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性质,堪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典范。这对我们今天从事哲学研究、思想创造以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